一大片红薯地(那片片红薯地)

那片片红薯地

文/ 王有金

在郭皋村,我们是第一生产队,队里那片红薯地,绿油油的,一望无际,也时而有些高草,被风吹得晃来晃去,还有时传来些蝈蝈的叫声,传进耳朵,传声老远。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也就是生产队时期的1958年开始,曾大面积种植红薯,一个生产队时而达几十亩,上百亩,因红薯长在土里头,所以也叫称地瓜,乡人们也管它叫山芋。

一大片红薯地(那片片红薯地)(1)

大面积种红薯,一是它产量高,能帮助人吃饱肚子,二是也好管理,省时省力又省肥,而且耐干旱,不用专门浇水,非常适合种植,生产队每年种植大片红薯。

那些年的红薯品种也多,有白瓤的、红瓤的、黄瓤的、有面的,也有甜的,硬硬的。

记得是在秋收后,刨红薯时,先选好育苗的种子红薯,将能育苗做种的而且顺溜的小红薯单独选出来,存放于地窖中,保证清洁干净不破损,不坏也不烂,留做来年的育种苗。

记得那些年,春节过后,大约农历二月末,社员们就开始秧苗,把留存的红薯放在地瓜坑里,排放整齐,放些肥和土,保持水份湿度,上边盖些保温透气的草帘子,而且还要不断在坑下烧火,以保持达到发芽生长的温度,不多日,育苗池坑的地瓜开始发芽。

其实芽就是地瓜种的秧子,也是它的种苗,绿油油的地瓜秧苗,长滿整个地瓜池,也就是育苗池,长势非常喜人,如同现在漂亮的大棚菜。

过些日子,约一个月余的时间,到了栽种的季节,社员们将地瓜苗从地瓜种上摘下来,一根根,一捆捆,排放整齐,推到地里,开始裁种。

在种地瓜的地里,男女社员开始刨坑种苗,有刨坑的,有撒苗的,有挑水往坑里浇水的,最后是扶正小苗开始培土,把地瓜苗都培在田埂上,防止下雨水多淹苗,地瓜是爬蔓植物,非常易活,不几天就能钻出新芽,开始爬藤申蔓。

因那些年天地自然,夏天雨水也多,几场雨后,地瓜地里便藤蔓四爬,难见黄土。

一大片红薯地(那片片红薯地)(2)

在瓜蔓生长的过程中,为了叫它多见阳光,防止蔓藤生根,还要进行一到两次的翻藤挑蔓,拔除地里的杂草,以保持地里的水份和营养供给,这些活,大都是妇女们来完成的。

夏末秋初,地瓜开始长瓜,慢慢将田地埂拱出个个土包,土埂又开始裂纹,直到地瓜成熟。

地瓜如同花生一样,是根生植物,喜欢种植在沙性土地上,因为沙性土地透气性好,也容易吸收阳光和水分,长出的地瓜也带有沙性,甜面可口。

种地瓜也是一年两季,分春地瓜和麦秋地瓜,春地瓜是春天地瓜生出的秧苗种植的,而麦秋地瓜是用收割麦子后的土地,在春地瓜的藤蔓上取枝种种植的。

记得那时,人们把春地瓜蔓截成二十公分的小段,再插入麦收后的土地里,也是刨坑浇水,培土扶正,弄成垄辈,算是麦秋地瓜,无论春地瓜和麦秋地瓜,都是秋天收,只是地瓜结得大小不一样,产量也有别,因为生长期不一样,所以内在质量和产量有区别是正常的。

据村中干部郭治国在回忆录中讲到,地瓜收成最好的是1958年,那年的地瓜个个大而圆,粗而长,有的像猪头羊头大小,有一棵地瓜所产地瓜总重量达23斤,县乡两级组织和其它村干部到郭皋村来参观,但那年是丰收不丰产,收割地瓜用犁耕,好多地瓜埋在土里,烂在地下,那是一次深刻的教训,那是多快好省的跃进年代。

一大片红薯地(那片片红薯地)(3)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里种地瓜是最多的,它同小麦、玉米、棉花、被称为四大种物之一,几乎年年种,队队种,村村种,直到分田到户,实行承包责任制才结束。

收刨地瓜大都是霜降后,与刨花生同时进行,记得霜降前地瓜地里还是片片绿油油的叶蔓,而霜降后便一夜变成枯竭色,叶子成了黑壮,开始干缩,只剩藤蔓,开始收刨。

一大片红薯地(那片片红薯地)(4)

为此,农民家院里户户都有地瓜窖,饨饨吃饭都有地瓜,地瓜干、地瓜面、生的熟的都有,吃饭时几乎饨饨都有,地瓜窖里存放地瓜,院中房项晒滿瓜干,连厕所的粪便也大都是地瓜合成,那些年,大人孩子很少听说有便密的。

地瓜,成了那个年代的主食,养活了男女老少,助推了辈辈成长,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