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谋略的三大原则(国学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白话节本 第十五篇

【原文】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解释】

凡是要做一件事,先要想一想,合不合道理;合道理的,就前进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退避不做。

【分析】

这一节,一直到当立三百善,则是太上列举行善招福的大纲,先教人众善奉行,即可以招来福报。道就好像是大路一样,顺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而逆天理,拂人心,荆刺险阻,即非道。本篇中从“不履邪径”,一直到“与人不追悔”,都是道,也就是行善。从“非义而动”,到“杀龟打蛇”,都是非道,也就是作恶。而“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这两个“则”字,最是喫紧着力;因为是非只在当念的分辨,而进退则必须要即时的决定;在这个紧要的关键处,一定要下斩钉截铁的手段,不能够有一丝毫犹像不决的心念啊!如果念头一转,就会再堕入了魔关;所以必须要时时的省察,事事都得要谨慎小心;例如家人不顺自己的意思,会生烦恼吗?过着安居饱暖的生活,会生淫欲心吗?家中的收入不多,会想法子去赚钱吗?一同修行的伴侣离开了,会生昏沈退堕吗?诸如此类都是,都足以退失道心,而入于非理,所以不可以轻忽啊!而此处所谓的“道”,也就是中庸上面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道”。在我们的日用生活中,或是说话、或是沈默、或动、或静,都无处不是道啊!只要真正的深入的了解其中的道理,行起来就会十分的勇猛精进了。古德说:“大道不离目前, 要且目前难睹;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内观经说:“知道易,通道难;通道易,行道难。”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河,开示涅乘无上道。”因为道的本体,人人本来就具足了;虽然是沈溺在万种的物欲之中若是肯一念回光反照,那么其中的真是真非,自然就丝毫的也瞒昧不住啊!这就是所谓的“ 天理不息的本体”;如果能够扩大而使它充满,那么纵然经过了一万劫、一千生,也不会堕落了;所以人若是能够知行合一,就是超凡入圣,也是不难啊!这是真话!

故事一:

从前有位农夫曾经被老虎咬伤过,有人谈起老虎伤人的事情,大家听了都感到非常的震惊;惟独这位农夫的脸色大变,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样。老虎会伤人,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听到了老虎伤人,所以只是一惊而已。而这位农夫亲身受到了被老虎咬伤过的痛苦,所以才会脸色大变心有余悸啊!

【再析】

根据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就是人对于递天理、拂人心、荆棘险巇,所谓非道的事情还会去做,就是他不曾真正的知道体验过啊!若是他真正的知道体验过,就决定不会去做“非道”的事情了。

故事二:

后汉的大儒管宁,曾与华歆一齐锄地耕种,管宁有次锄到了一块黄金,连看都不看它一眼;而华歆却拿起黄金,把它丢到一边去。当时正逢乱世,管宁就避乱到辽东居住;辽东的公孙度对管宁非常的礼遇;管宁没有接受,就住到山上;当时有很多人跟着管宁上山。有一次邻居的牛,踏坏了管宁的田;管宁就把牛牵到了荒野看牧,牛的主人知道了这件事,感到非常的惭愧,并向管宁道歉,渐渐的管宁住的地方,人愈来愈多;于是管宁就开始讲学,教化当地的人明礼义知廉耻;如果不是来求学的人,管宁就不跟他见面。管宁的教化,不久就风行了整个辽东,老百姓也都受到了管宁崇高道德的影响而移风易俗。管宁每次和公孙度见面,只是谈有关道德方面的事,绝口不谈世间的俗事。公孙度觉得管宁十分的贤能,就一直待在辽东卅七年。后来奉到朝廷的命令,乘船过海返回京城;这时候海上的风浪突然大作,船快翻了,船夫都呼天忏罪,希望老天救命!管宁这时正襟危坐说道:“我管宁一生当中,曾经有过一次早晨没戴帽子,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厕所没戴帽子,我一生所犯的过失,必定就只是这些了!”与管宁同行的其他船只都沈没了,只有管宁坐的船没沈;到了京师,朝廷要授给管宁大中大夫的官职,管宁没有接受;华歆则要把自己太尉的官位让给管宁做,管宁却也是向华歆恳辞。管宁活到了八十四岁才去世,他生前所坐的木榻,与膝盖接触的地方,都已经穿了;因为管宁有五十年未曾箕股而坐啊!有的亲戚邻居们,因为穷困而家中缺米,管宁则必定会分自己的米去救济他们。管宁遇到了为人子女的,必定跟他说孝的道理;遇到了为人弟子的,必定跟他说悌的道理;遇到为人臣子的,必定跟他说忠的道理。管宁的容貌,不但恭敬,而且言语柔顺,能够因着事情而导人向善,所以能够感化无数的人啊!


国学谋略的三大原则(国学是道则进非道则退)(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