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该做的七件事(我们要做一头勤奋的牛)

牛年该做的七件事(我们要做一头勤奋的牛)(1)

今天,伴随着二十四节气第一个节气立春的来临,尚未在年的余韵中回过神来的人们,如同河南内乡县衙中的那一头春牛,开始勤奋地在各自的岗位上拉犁奔行。由中原沃土发育而出的二十四节气,福泽华夏大地三千年之后,终于在去岁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工首日,我们应该知道,立春在传统的中国意味着什么。

县衙的大堂前摆着香案,摆满了猪、羊、酒等祭品,香炉里袅袅冒着烟,身着清朝官服的知县老爷带着随从对着春神跪拜祭祀。

一票衙役抬着一头纸糊的大牛缓缓进门,牛身上贴着一个大大的“春”字。众官吏围着牛绕三圈,知县执鞭对着牛抽打。一鞭子下去,牛肚子里裂开,里面的五谷、干果纷纷掉出,围观的百姓欢呼抢食。

随后,人们走出县衙,开始游街闹春,鼓乐、狮子、旱船、高跷等民间杂耍奇玩纷至沓来,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莫非牛犯了法,知县把它就地正法了?不,这一出节目叫“打春牛”,是内乡县衙的保留节目,只在立春日上演。

在现代人看来,“打春牛”活动已经颇具仪式感了,然而这并不完整。根据内乡的地方志记载,在立春的前一天,知县还要身着朝服,率众官及迎春队伍,浩浩荡荡至先农坛祭拜。之后,还要代表皇上,在附近的农田扶犁亲耕,图一个丰收之意。

牛年该做的七件事(我们要做一头勤奋的牛)(2)

除了“打春牛”,在河南很多地方,还有立春立鸡蛋的风俗。“立春到,蛋儿俏”,按照民间说法,在立春能把鸡蛋竖起来的人,来年会有好运气。似乎立春日的“天地阴阳”能够感化鸡蛋,让它站起来。

“咬春”,也是河南人过立春的一个传统项目。立春的北方尚是冬日,家家户户存着很多大萝卜,咬春的内容自然而然成了咬萝卜。萝卜味道辣,咬一口,神清气爽,专治上班犯困。

邻省陕西的某些地方,立春有“佩燕子”的风俗。人们用彩绸剪成燕子的形状,戴在胸前。燕子既是报春的使者,也象征着幸福吉祥。山西的乡宁,当地人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立春是寒假的deadline

立春的确定比较早。西周初年,周公观测日影的长短,初步敲定了“二至”的日期。这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故事的发生地有三个版本:洛阳、登封和驻马店,无论是哪个,总归都还在河南这片土地上。

在此基础上,到了春秋战国,“二十四节气”逐渐形成:安阳滑县老乡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里,已出现“立春”、“始雨水”(雨水)、“日夜分”(春分)、“立夏”、“日长至”(夏至)、“小暑至”(小暑)、“立秋”、“日短至”(冬至)等13个节气的名称。

可见,最晚到战国中期,起源于河南的“二十四节气”,已被广泛使用。它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历法节令,根据不同的节气,人们可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所以,我国古代农耕水平高度领先,也不是偶然的。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按照字面来解释,“立”是“开始”;所以,立春意味着寒冬结束,孟春到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牛年该做的七件事(我们要做一头勤奋的牛)(3)

在立春上搞出名堂的,还得是汉人。

两汉时期“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思想盛行,比如,天有三百六十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天和人是对应的。再比如,天的冬夏转变,月的阴晴圆缺,都可以预示人的旦夕祸福。

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的领导班子为立春制定了配套的“迎春礼俗”。立春前十八日,在都城洛阳举办仪式,迎接新季节的到来,内容不外乎祭祀祈福。然后,还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

后世官方的立春民俗虽然都集中在“打春牛”上,但它们都透露了一个信息:全国人民听好了,大家都该工作了,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

所以,立春就是要告诉你,农闲的冬季过去了,该拾掇拾掇准备工作了。

一盘立春黑暗料理,你还敢梦回大唐吗

《东京梦华录》里有“立春”一条,其中的几句话,隐约可以看到民间的立春民俗。

开封府附近聚满了摆地摊的小贩,有卖“春牛”(小泥牛)的、卖头花儿的,还有唱戏的。特别热闹。

这天要到亲戚朋友家去串门子,相互祝贺,叫“拜春”;去别人家也不能空手去,得送小泥牛,意思是“送春”。

家里要贴上和迎春有关的字画,可以是一张“春”字,也可以是一副画着腊梅的画。若是家中女主人心灵手巧,还会剪出各种花鸟剪纸,贴在窗户上。

同时,这天大概也是女子最爱的一天,因为迎春时要卯足了劲儿打扮自己。辛弃疾有一首词说立春这天,他在大街上溜达,看各色美女:“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牛年该做的七件事(我们要做一头勤奋的牛)(4)

春幡,是立春戴的头饰。女子戴春幡可以辟邪,求吉利。最早的春幡应该都是花朵,后来渐渐演变成绢花,甚至彩纸扎的花。时至今日,在南阳镇平一带,还有妇女于立春日用彩色绸布剪制‘“春鸡”、“春燕”、“春花”、“春柳’等,缀于小儿臂上,男左女右,以为立春之标志。

但是,立春对于吃货而言并不太友好,因为这天要吃的东西略略黑暗。除了上文提到过的“咬萝卜”之外,最重要的是“春盘”。

几种生蔬菜放在盘子里叫“春盘”,各地不大相同。但不外乎几样: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葱姜,还要用一张“春饼”(其实就是荷叶饼)卷起来吃。饼卷生豆芽、饼卷生韭菜,这能好吃么?

牛年该做的七件事(我们要做一头勤奋的牛)(5)

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能保佑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比如,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饼,会使人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

在江南地区,不光要自己吃,还要用来待客。试想,客人拿着“春牛”去你家串门子,你拿出一个“春盘”招待他,饼卷生韭菜,一边吃一边相互祝贺……

这画面太美我不敢想。

唐朝诗人岑参,送他的朋友去汝南结婚。朋友的婚期定在立春前,岑参这么说:“汝南也不算太远,赶紧去,还能赶上吃春盘”(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这岑参得有多爱吃?好朋友要结婚,他心里惦记的是春盘。

巩义老乡杜甫在外地漂泊时也说:“今天立春,我吃着饼卷生菜,突然想家了”(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牛年该做的七件事(我们要做一头勤奋的牛)(6)

这俩例子可以表明,至少在唐代,中原人过立春还是流行吃春盘的。

如今的立春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这样的俗语,听起来也显得陌生;感知春天的到来,全凭天气预报里的数字。然而,就在去年冬天,“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在国际气象界,它一直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作为河南人的你可知道,申遗的功勋里,内乡县衙的出的力不是一星半点。毕竟,自2005年起,“打春牛”已经持续了12年。12年说不短,生肖都走了一轮儿;12年也不长,不过是几千年前中原历史的一瞬。

“打春牛”的存在,给平淡的立春添了些许仪式感。也正因为有了这种仪式感,文化才得以传承。就像河南人过年包饺子、磕头、喝大酒一样,那些讲究,都有美好的寓意。也正是有了讲究和仪式感,传统文化才得以代代流传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