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1)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2)

1907年和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来到敦煌汉塞,将盗掘的汉简3000余枚与莫高窟敦煌经卷一同劫掠而西,保存在今大英图书馆。罗振玉、王国维闻之扼腕叹息,奋笔数月著成《流沙坠简》,唤醒了国人对简牍的珍视。

简牍书法与秦汉碑刻、唐楷、以及二王体系相比之下显得很草率,很稚嫩,但这正是它的可爱之处,正像我们回头去看我们自己的童年一样,稚嫩却美好。近年来, 书法界在碑学、帖学之外, 很多人把关注力投向出土材料另辟蹊径, 在甲骨文、金文、楚简、秦汉简牍的临写创作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简牍当中有很多书法珍品, 可作为今人临习的法帖。

今天就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两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在竹木片上留下的笔墨。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3)

先秦简牍

图书,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纸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除了把文字记录在甲骨、金石上之外,使用最为广泛、时间最长的便是竹和木,而经过加工后写了字的竹和木就称为“简牍”。

简牍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简牍已大量使用。秦汉时期(前221—220),简牍是最主要的文字载体。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直到东晋末年才逐渐被纸张取代。也就是说,它作为主要的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的时间长达千余年。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4)

《信阳楚简》

1957年河南信阳市长台关西北小刘庄一号楚墓出土竹简148枚,年代为战国早期。今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据内容分为两组,一组慰遣册29枚,另一组为古佚书119枚。遣册简长68cm,宽0.4cm,有上下两道编组,每简字数37-47字不等。古佚书简长约45厘米,有上中下三道编组。简文墨书,书体为楚系古文,整简满写在30字左右。使用小横线作为钩识。字势开阔,结体匀停方扁,用笔圆曲流畅,横画收锋每每向下回曲,书风疏宕抚媚。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5)

战国中晚期 湖南长沙仰天湖楚简 湖南省博物館

《仰天湖楚简》

1953年湖南长沙市南门外仰天湖25号楚墓出土竹简四三枚,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今藏湖南省博物馆。

竹简内容为遣册。简长20.6-23.1、宽0.9-1.1、厚0.2厘米,有二道编联。写于蔑黄面,每简字数2至20字不一。书体为楚系古文,结体宽大而扁纵并见, 字势欹侧,线条圆转清秀,提按分明。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6)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7)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8)

战国中晚期 湖北荆门包山楚简 湖北省博物馆藏

《包山楚简》

1986年湖北荆门市包山二号楚墓出土有字竹简二七八枚、竹牘一枚,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约当楚怀王前期(约公元前328年之前)。

包山竹简的内容主要有遣册、卜筮祭祷文及司法文书简等。文字大都写于蔑黄面,有少数书於竹青面。字距疏密不一,每简字数多者达九二字,最少者仅二字,一般为50至60字。用空格区别同简中不同内容,或用横线表示起首,三角形墨点表示分段。篇题有书于简背者。书体为楚系古文,书写出自多人之手,书写风格不一,笔力粗浑圆劲,用笔恣肆率意,好以侧锋取势,藏头露尾,或重按重收,间有连笔草简,简化了篆引缠绕扭结等法,横画上拱而顺势回锋,撇捺笔的波挑,左右舒展,隐然蕴育古篆隶化意味。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9)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10)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11)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12)

《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湖北雲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竹简1555枚,年代为战国晚期,约当秦昭王29年至秦始皇30年时(公元前278-公元前217年)。今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简长23-27.8、宽0.5-0.6、厚0.1厘米,简上残存上中下三道编连丝线痕跡。绝大多数书於篾黄一面,极少数书於篾青上。内容计有《编年记》、《南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乙两种等十种。书体为秦隶,书写风格不一,非出一人一时手笔,用笔或稳健从容,或劲健爽毅,或清秀圆实,或潦草随意,笔势短促简捷,结体紧密厚重。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13)

汉代简牍

虽然我们常说“简牍”,但其实“简”和“牍”是不同的概念哦!简,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长条形,再将写字的一面打磨光滑;如果是竹质的,还要用火将竹子烤干防蛀,“杀”去竹青,烤出“汗”珠,故称“杀青”或“汗青”。

从简的长度来看,一般的简片长约23厘米,而宽多为1厘米左右。汉代竹简对于各种书信多规定用1尺长的简片(在汉代,1尺长度约等于23.5厘米),这也是“尺牍”这个概念的由来。官府所用文书简长为2尺,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的为2尺4寸,而用于书写法律法规条文的长简可达3尺!

而牍,多为木质,与简不同之处是加宽了好几倍,有的宽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呈长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牍多用来书写契约、 医方、 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14)

简帛书法大系《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之一

1944年夏鼐等对敦煌小方盘城以东的汉代边塞遗址进行考察,掘获汉简43枚。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小方盘城以西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里发现汉简1200余枚。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15)

简帛书法大系《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之一

据史籍记载,汉代为了遏制匈奴,联系西域各国,自汉武帝开始在河西地区分段修筑长城。如今,这一地区依然保存着大量的汉代城墙和烽燧遗址。马圈湾烽燧遗址即为其中一座。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16)

简帛书法大系《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之一

1979年对马圈湾烽燧遗址及周边堆积进行的试掘共出土简牍1217枚。绝大多数为木简,竹简极少。有简、牍、符、抓、签、封检、削衣等多种形制。最早的纪年简为西汉宜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3年),最晚的纪年简为王莽始建国地皇二年(公元21年)。多数简牍已经散乱,只有极少数可以归为一册。内容涉及玉门关及其边塞防御、屯兵屯田、民族关系以及西汉后期到王莽时期汉新王朝同西域的关系。同上世纪初斯坦因两次在敦煌发掘的汉简和1990年代出土的悬泉汉简使敦煌地区成为出土汉简最多的地区,共同构成丝绸之路河西段一幅绚丽多姿华彩纷呈的壮丽画卷。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17)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18)

以下还有魏晋时期的楼兰木简

汉简牍扫描高清版 两千年前汉字开出的花朵(1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