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如何选择博士导师(选什么样的导师)

经历过硕士两年或三年的摸爬滚打,谈起自己和导师的相爱相杀,大多数新传硕士都能讲上三天三夜吧!

准备申请博士or即将读博的你,是否对未来的导师抱有一些些期待呢?其实,大多数博士,在申请或者考试前,就已经在心中有了意向导师,邮件联系甚至面谈也成为了当前新传考博阶段的常规操作。

导师对于一位博士生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相比于硕士阶段的学习,博士与导师之间的联系相对更为紧密,一方面,导师每年招的博士生基本就是一个,少部分导师会有两个名额,所以一位导师手上的博士生数量顶多四五个,相比某些院校一个导师能同时带二十多位硕士的盛况,博士数量的“少”让导师更有精力来给予关注;另一方面,博士毕业的要求较高,除了一篇高规格的博士学位论文以外,大多数院校还会在期刊发表上有所要求,因此博士生出于自己的学业需求,也希望导师能够尽心尽责地指导。此外,学生读到博士阶段,在学术能力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导师也希望与学生进行项目或者论文上的合作,以此获得双赢。所以,博士与导师,在形式上是师生关系,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合作的关系。

本科生如何选择博士导师(选什么样的导师)(1)

(图片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11943268/?_i=74172608QS96dq)

博士选择导师,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当然是“研究方向”。很多硕士在入学选导师的时候,自己对研究方向的定位非常宽泛甚至模糊,因此,更多会直接从导师的人品、口碑方面挑选。但是对于博士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与成果,在没有对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十分厌恶的情况下,大多数准博士生都会延续自己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因此,博士生选择导师的“第一条”便是筛选出与自己研究方向相一致或者相近的导师啦!

通过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筛选之后,很多同学就会衡量导师的能力与导师的性格、人品、风格上,我的建议是将重点放在后者。

其一,在各大高校评上博导的老师,学术水平一般都比较出众;

其二,博士与导师需要紧密地合作三到四年,与一位观念不合、性格迥异的导师相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导师的性格与工作习惯往往决定其指导风格:忙于行政的导师往往选择放养学生,严谨学术的导师一般会比较push,思想开放的导师更多是与学生平等合作。下面,就“散养型”“专制型”及“合作型”简要地介绍一下,大家跟我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散养型导师

这一类导师基本在学院当中担任“挑大梁”的角色,或是院领导,或是在行政上身兼数职,平时相当忙碌,很难空出一两个小时和你慢慢聊学术,所以,你就可能要被“放养”啦!

很多硕士朋友在散养型导师的手下度过了快乐而自如的两三年,但对于博士而言,散养有时候反而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焦虑。我的一位学姐,她的导师就是散养型,平时跟他微信或者邮件说想做什么选题,导师往往只回复“想法很好”,可能发过去的选题思路乃至论文成稿,导师都没打开过。大多数硕士的目标是找一份好工作,新闻传播类的工作对应届生的实习具有较高要求,而散养型导师往往不会干涉你的实习,给你留下充分的free time。但是博士生不同,博士的目标是学术,散养型导师在学术上给予指导较少的话,学生反而会陷入焦虑无法自拔。

本科生如何选择博士导师(选什么样的导师)(2)

图片源自:微信公众号 表情包终点站(ID:gh_7d3ab97dea9c)

其实,散养型导师也不完全是上面所说的完全不管的类型,也有一种有责任心的导师,一方面,平时不会细致地指导如何写论文,但是另一方面,又会突然微信你要成果。(非常考验心理承受能力和赶ddl的能力hhh)这一种散养但又没完全散养的导师,会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并且容易激发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在缺乏指导上和完全散养的导师是一样哒,有时免不了会自己走一段弯路。

在我所在的院校里,手握多篇CSSCI甚至SSCI毕业的学长姐,好多来自散养型导师。不可否认,散养型导师很有利于培养博士生的自主学术能力,而科研上的独立自主,不仅是博士生的必备,更是今后正式成为一位独立研究者的优秀品质。(这里所言的独立自主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和周围优秀的朋友一起讨论学术,充分利用各路文献及讲座等等)

本科生如何选择博士导师(选什么样的导师)(3)

二、专制型导师

“专制型”导师往往是一些潜心学术的老教授或较为push的中青年教授,他们对待学术心怀敬畏,兢兢业业,潜心科研,也要求学生做到像自己一样。体现在实际的指导当中,对论文会严格把关,平时会给学生布置类似读书笔记之类的作业,会定期开组会并要求学生一个个汇报。甚至有的导师会直接打学生的电话交代事情,偶然发现学生在外面闲逛而没有待在图书馆静心学习的话,有的导师会把学生喊回来训话。有人可能会不信大学里面还会有这样管理学生的老师,其实在博士阶段的学习当中还真有这样的情况。

和专制型导师相处,学生往往会受到较为严格的约束,很难有机会放松自己。好处是容易“被动”出成果,导师会帮助你规划博士几年的时光,按时毕业应该不成问题;坏处就是会较长时间地处于高压状态,需要较好的心理素质。

还有一类专制型导师,不仅在学习态度和成果质量上严格,而且会对学生的选题和研究方法较为挑剔。由于博士生往往和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所以在选题上分歧不算特别大,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研究方法!有的同学可能在硕士阶段是质化和量化兼做的状态,硕士论文可能也使用了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混合方法,但是在选博导的时候,建议大家特别关注下导师的偏好,有的导师只做量化or质化的话,就需要注意思考一下自己是否能够今后专注于单一的量化或质化。这么讲是因为在当今的学界,量化与质化之间的相互批判仍然是存在的(虽然大多数老师上方法课会告诉学生两者分别回应不同的问题,不分高下)。如果你的博导对量化研究嗤之以鼻,而你又坚持想做量化,那么你的论文可能从一开始就无法获得导师的认可。我亲历一次预答辩,一位做质化的博导对一篇不错的量化研究提出了根源于方法的责难。所以研究方法上关注下导师的偏好,也是为了保证自己未来几年时光与导师步伐一致哦!

三、合作型导师

很多人会觉得合作型导师是“理想型”,这一类导师不会给你一种师生等级高下分别的压制感,也不会想找导师讨论时候找不到人。从导师的角度出发,这类老师希望能和学生“教学相长”,在一个研究方向或者选题上能够彼此促进、共同进步,听起来很平等的感觉哈哈哈。

这类导师对手下的学生会非常和蔼和亲,但是也存在一种隐形的push——学生为了每一次和导师达成高效的学术talk,往往会在一两周的时间内自我施压,不断推进学术思考,让自己的思考不仅是跟得上导师,更能够超越导师。我有一位很喜欢的语义学博导,曾经在微博上说希望自己的学生“与我进行学术讨论时能不卑不亢”,如果能就一个问题与导师彼此有理有据地battle,其实是一件好事情,讨论的过程中本身自己的思考能够得到深化,也能产生一种自我推动的力量。

我也是最喜欢这类导师,和这类导师交往,我们既不会感受到畏惧,也能够随时讨论学术,有充分的的空间表达自己的idea。不过,在这类导师的手下,学生也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科研能力,才能够胜任与导师在学术上的合作。

本科生如何选择博士导师(选什么样的导师)(4)

图片源自:微信公众号 万能聊天表情包(ID:gh_bd1ad93077cb)

小Tips:

1、选择哪一种类型的导师,其实并不存在某一种一定最好的定论,需要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进行自我评估,选择与自己的习惯、性格等都匹配的导师。大家可以利用“万物互联”的网络,想办法联系上导师手下的学生进行打听,在涉及读博导师这一至关重要之事上,希望大家放下“社恐”的一面,多多“社牛”一下!

2、无论选择哪种类型的导师,大家一定要把自己的研究把握在自己手里,这是和导师交往的关键。与专制型导师相处,只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已经成熟,给导师看到自己的努力和研究能力,导师才会尊重你,而与合作型导师的相处本身也更要求你具有独立思考的魄力。博士是学术生涯的开始,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需要从有人提携的状态逐步过渡到具备独立科研的能力状态,这才真正完成博士阶段的使命。

本科生如何选择博士导师(选什么样的导师)(5)

#考博##研究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