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1)

90后作家蔓玫,是知乎2014年度荣誉作者,15岁考入大学的天才少女,植物学硕士,畅销书作家,出版的《节气手帖》系列图书很受读者好评。而在她的新书《抑郁生花》中,她撕开这些亮眼的标签,以令人钦佩的诚恳和勇气,坦诚记录了青春期罹患重度抑郁症的经历。

书中附录了蔓玫的病中日记。这与书中的记录略有不同,书中的记录可以说是伤愈后的审视与反思,日记却是最直接的挣扎、搏斗、呼救。病程中时好时坏、反反复复、起起落落的状态,是不断地自我怀疑、否定,又是极力冷静地思考、记录与自励。

幸好她足够坚强,从她的病中日记里,我们也看到,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她也没忘记去看一朵花的绽放,感受空气里春天即将到来的气息。书中的文字,就是从这苦痛里生出的花。

今天,我们选取了几则日记和书中的一些文字,来更直观地理解抑郁生花的艰难,来感受痛苦和它所创造的。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2)

抑郁生花(节选)

想一想。请给我时间,好叫我重新想一想。想一想那医生振聋发聩的提问——在一切化归虚无之前,那些快要压死我的痛苦、悲伤、绝望,究竟因何而起。

我想得并不十分明白,也一直犹疑。我不确定这些东西是否有被言说的意义。如果换一个人,同样的际遇,也许并不至于滋生出同样的感受。而纵使滋生出来,或许对他来说也不值一提。

“有什么好难过的?”他们大约会这样说。

无病呻吟、没事找事、自作多情……许多自认为看尽人间沧桑,深谙做人道理的,大约会以如上词汇来形容我们。(或许他们是对的。)类似的腔调在母亲口中也出现过——有什么事情值得哭成那样呢?有什么值得你拿刀去割自己呢?她不认为有理解的必要。理解又能如何呢?那仍然是丝毫不值得鼓励提倡的想法与行为。好好活着不好么?不好。

我们仿佛总认为痛苦是有等级的,有可比性的。就像rpg游戏里的升级打怪,三十级的小杂兵总是不如一百级的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3)boss的。可当真如此吗?

不是没有人爱我,不是没有得到过爱。可那么多的爱,期盼,青睐……没有一样是指向幸福与快乐的,也无法在他人的爱中印证自我。我们都只是盲目地互相伤害,互相需索,希望以彼此的爱来成全自己。一切怨憎会由此而生,既舍不得放下,又要倍感失望——为什么,为什么你爱我却不能成全我?

放弃不就好了吗?融入不就好了吗?要么为了自我放弃爱,要么为了爱放弃自我。鱼与熊掌,舍一取一,不就一点事也没有了吗?

是这样,我也曾以为自己能做到的。倒不如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如此深信不疑的。

看轻自我,无视自我,将自己的欲望与感受习惯性置后。认定自己没有追求的资格。若要活着,只能是为了别人而活。

却万万没想到“自我”一直存在着。且或许比许多人更为强烈,更为深重。表层的洋流来去流转,循着季风轨迹随波逐流。我以为自己就是那样罢了。殊不知,海水抽空,底下的沟壑竟比地表的更为深刻坚实。

时间是草丛深处贴着地面蜿蜒的蛇,你沿它的轨迹回溯过去,便能摸索到冰冷黏滑蛇皮下一寸一寸的骨骼……你会看见被送进病院的前一个夏天里,我曾与他们说,我受不了,我想休学。

我应该说了不止一次。起初他们只当是一时冲动的负气之语,别说年轻人,七老八十的人也会有的——当不得真,作不得数。我的声音不过是空气中一段无意义之波动,在发生的瞬间就注定随风而逝,与一片颤抖的树叶,一只飞鸟拍动的翅膀没有任何不同。又像是一粒灰尘,落在皮肤上,毫无分量,不用管它也会自行消除。可隔了多日,无意间再看,却发现那一点黑色还清晰存在——这才想到要伸手擦拭,动作却仍是漫不经心的。擦一下,没有用。再擦一下,还是没有用。原来不是灰尘,而是一粒黑痣:根植肌肤之中。

你要承认这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但既然决定要好起来,既然这是你决定的路线,就必然要承担与之相应的牺牲。

比如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不是发胖,而是眩晕,嗜睡,狂躁……对,服药后心跳极快,血脉偾张,时时刻刻安定不下来。想尖叫,想大笑大哭,想夸夸其谈。想起武侠小说里说有人练功走火入魔,“气血逆行”,大约就是这样的感觉。等那劲头过去,就像大病过一场。精疲力竭,整个人都脱力。

比如漫长的等待与煎熬。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做不得,日日虚度光阴,坐看天光老去。生命像一截注定要断裂的烟灰,默不作声的火星子一点一点暗闪着烧过去了……

比如寄托在亲密之人身上的压力。给彼此的作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4)用力……他们的疲惫、疏忽、困惑,甚至是不满与不解,都不能作为自我放弃的理由而成立。被放逐的父母且不谈,纵是香樟君,也无法为我提供一应俱全的需求。开车去超市,我忘记关后备厢,他就忍不住要呵斥几句。我像是被迅疾闪电劈中,全身不能动弹,拒绝他靠近……应激反应要过上好几天才能疏解,他问:你会怪我吗?我说:怎么会。

现实或许会比预想的更坏。若要独自解决问题,你会做好这样的准备吗?于忍耐与释放、宽容与严厉、理智与情感……一切矛盾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你能做得到吗?

如果可以的话,就沿着脉络摸索下去吧。如果不觉得苦,就尽可能摸索得深一点,再深一点。你需要摸清楚那背后所有分支,交汇,走向,才有可能穿透它,融会贯通,挣脱它的羁绊与困顿。你也要回过头来看,无论多么可怕,多么难看,多么千疮百孔……那依然都只是过去的事,也是构成你生命质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你想要突破,就必然要先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如果做不到全方位无死角的清除与照亮,那就接受它与你和谐相处,息息共生。野兽与恶鬼不一定需要被放逐或杀死,你也可以顺着它的呼吸与脉搏,抚摸它的皮毛,凝视它的眼睛,驯养它,接受它的存在,允许它有不伤筋动骨的坏脾气。逃避并非可耻之事,但若能做到回头直视,那会是更深刻的勇敢。

医生可以治病。但想通问题的那个人,只能是自己。

“我的人生本来就是三流电视剧,别人怎么添油加醋,传说我黑暗的过去都无所谓。只是,迈向光明未来的剧本,我要亲自来写。”

接受治疗已半年有余。复诊的周期在变长,药量在减少。躯体症状基本都得以缓解,吃饭,行走,不再卡顿。能做一些简单的事:画画,收纳,烹饪。夜来不用安眠药亦可平稳入睡,虽然噩梦还是时有发生。

春来风日渐长,黎明时有鸟声啁啾,打开窗探出头去,外面空气是一种温柔的冷。春天的冷与秋冬天的冷有本质区别,像爱你的人发出的呵斥声……他带我去远足,像小时候父亲母亲带我去那样,看见湖畔柳枝笼上一层遥看近却无的润泽颜色,尚未复苏的草地上能见到初开的堇菜与老鸦瓣,玉兰萌发花蕾,对着阳光看,毛茸茸亮晶晶,古人形容它开花是“木笔书空”,好像饱蘸颜色的笔尖在天空中信笔涂抹……他就说,春天到了,你也好起来了。

我说:“可我还是不能工作。我会不会又回到原来那样?又变成一个废人。”

他说:“你要相信。你的身体把这些天赋,能力,封印起来,是有理由的。你要像基督山伯爵那样,等待并心怀希望。”

我病得久了,他也成了半个医生。

不。我不要等待。如果心怀希望,那么我必须坚持做一些除了“等待”之外的事情。我要去挖掘,深省,痴缠,搏斗,不放过一丝一毫可能,不予罢休。我见过太多只是等待的人了。心怀希望但埋怨命运的人,如我的父母那般埋怨不公的政策,如我的追求者那般埋怨不曾获得机会。我不要。我绝不要做他们当中的一员。

所以才要一个人静静地去想。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你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撇掉所有外界不相干的信息,一次次地扪心自问。或许有人要说:想那么清楚,何必呢?有这个必要吗?看看我们,不也是稀里糊涂就这么过完了一生。可对我来说真的有这个必要啊。若不愿将自己的选择托付与他者,那么不深究明确这些来历,就不可能真正把握此后余生。

你要避开那些血管、筋络,自最微小处抽丝剥茧,一点点解开死局,看那颗心的本来面目。你去看。不要再欺瞒逃避自己的眼睛,你能看到什么?

你看到的仍是当年那个在花丛与书海中迷失的小女孩。希冀旷野驰骋,如烧不尽的草,关不住的鸟。她的爱与不爱,其实一直都非常明确,可正是因为太明确了,眼里只有那所爱的人或事,才反而忽略了还有“自己”。自己的血肉被早早供奉在“爱”所铸就的祭坛上,挫骨扬灰,亦在所不惜;也正是因此,才会在那么多的不可知与不可控中,察觉到自身无可避免的局限,从而比别人更迅疾地沉堕,更早地意图放弃。这一属性足够解释清楚经年累月来的种种矛盾——至于你一度自以为的了无牵挂、随波逐流,其实都是假象,都是巨大的认知错误。

所以为什么非要求自己合群,温柔,相亲相爱,客气乖巧?为什么要把一身本来就属于自己的刺摘掉?

那都是你的一部分。都是构成你的存在的必要因素。

你先要承认自己身上有不向光的那一部分。这是这一切的前提。你的表达,创作,那些细微敏锐因而很容易被刺痛到的神经末梢,莫不是得益于此,任何人想要覆盖或遗弃那些黑暗面,也都必须将与之关联的恩赐一并交付出去。相辅相成,自然界一向如此公平。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要舍弃那些从深根蜿蜒上开起来的花,还是要保留那些滋养向阳花朵的根?

——这不是一个需要纠结的回答。那些花对我来说很重要,是我生命所在的意义。我要保留它们。我很确定。

所有的鱼都在水里游。但也有鱼想要蹦到岸上去。你尽可以嘲笑那条想要上岸的鱼,说它愚蠢,得不偿失,不自量力。——我曾以为自己也是那样的一条鱼。理应被嘲笑、鄙视、唾弃。但现在我懂得了。别人尽可以否定我,但对我来说,那并不是真的。因为我是一个人,我有独立的意识,有对我来说比“生存”更为重要的东西。我毕竟不是一条鱼。

附:蔓玫病中日记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5)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6)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7)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8)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9)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10)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11)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12)

选自蔓玫《抑郁生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8月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13)

《抑郁生花》是《节气手帖》系列图书作家蔓玫的心灵传记,在这本书里,她以惊人的勇气和诚恳地讲述了自己罹患抑郁症并与之斗争的经历,并回溯至成长环境里所遇到的伤害与痛苦。

在后记中,她曾这么犹豫而痛苦:“截止我写到这里,不知道有多少次心里是怀疑的,后悔的。感觉是把自己卖掉了。整个,无保留,不遗余力……但我到底还是决定去做了。将这一切尽可能地说出来。”即使这么忐忑,她依然勇敢地说出了关于她和它的一切,因为,她期待:“如果真的能对别人有一点什么好的作用,那就实在是太好了。”

这是一本关于疾病与勇气之书,希望她的勇毅,能给读者们,带来一些正确的认知、一点坚实的陪伴、一份与之抗争的勇气。

书中插图节选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14)

他们以为他们爱我。他们或许真的爱我。可是没有用。没有一种爱可以填补我。我不爱我自己。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看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15)

我不想再害怕你、抗拒你、逃避你、消灭你。我希望能与你和解。今后的日子,我愿意与你同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