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章体会与理解(道德经第五十章心得)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bèi)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第六章体会与理解(道德经第五十章心得)(1)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人的一生总是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挣扎。意识一旦产生,生死就一直困扰着人心,生与死的问题就是生命意义的问题,对生与死、对生命意义的关注是传统文化的基础。

此章,老子提出了“善摄生”理论,开启了生命关怀的大门。

孔子说,太阳从东方出来,从西边落下。万物都是遵循这个法则,才会有万物的生生不息。出就是生,入就是死。人的生死大事如同太阳的东升西落,这么平常的事,大家要看开,不值得伤心。

老子说“出生入死”,显然包含了孔子太阳东升西落的意思。伤心、恐惧不过是人自己生出的烦恼,这是真正的“死地”。正是人自寻烦恼导致了死亡的加剧,这是违反生命的本来意义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的生命是效法天地,每一天都出生入死。昼夜交替,日出日落,生命才得以焕发生机活力。今天的我随着日落逝去,明天的我才会生机勃勃。同样,今生的我消亡了,只不过是去迎接新的生命和希望。

老子说世间有三种人,其实是四种。

第一种“生之徒,十有三”。这种人是寿终正寝。

第二种“死之徒,十有三”。这种人是夭折和出生后生病而死。

第三种“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这种人生下来好好的,但为了求生之厚,最后反而把自己置于死地。

什么是“生生之厚”,河上公说:“所以动至于死地者,以其求生之事太厚,违道忤天,妄行失记。”求生太厚是违背天道的,当然动至于死地。

以上三种是不善摄生者,第四种就是剩下的十之一,善摄生者。

道德经第六章体会与理解(道德经第五十章心得)(2)

老子列举了两种危险的、伤人性命的兵器和猛兽。为什么最厉害的利刃和老虎无法伤害善摄生者呢?

“以其无死地”才是善摄生者不死的真正原因。无情欲才是真正的无死地。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就是在名利情欲之间的抉择,为名为利,身入争斗是死,为恶行凶,因果报应是死。

老子的“善摄生者”不是善于养生者,而是善于养生之主者。养生与养生主是完全不同的,世人所提倡的养生正是老子所摒弃的。后世和今天的养生是养形,养生主是养性,滋养自己的本性。

善摄生者没有死地。摄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不是核心目标。后世道家却把摄生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目标,甚至把炼金术也作为非常重要的目标,这就违背了老子的主流思想。

如何看待生命,是老子此章的重心,如何成为“无死地”的善摄生者,庄子提出了“养身主”理论,丰富了老子的养生论。

后世道家的养生是养形,让身体这个形长寿。“养生主”是养性,培养不生不灭之心,即“死而不亡者寿”。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养生主”要旨。保持淳朴天真的人之本性,弃绝情思,断灭欲望,让本心不生邪,不生妄,让玄照妙心、玄同大定守住无念明心。

善摄生者身处无死境地,心住玄照玄同明境。强大的和气使兕虎无伤害之心,甲兵无伤害之意。

道德经第六章体会与理解(道德经第五十章心得)(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