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学术论文写作攻略27条(一个文科硕士眼中的论文规范)

在进行切入正题之前,我深知相对于效率工具、效率方法而言,学术是枯燥且受众较小的,但我仍希望贡献一个普通院校中普通文科硕士的看法,也算是对自己硕士期间的小小总结,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分享学术论文写作攻略27条?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分享学术论文写作攻略27条(一个文科硕士眼中的论文规范)

分享学术论文写作攻略27条

在进行切入正题之前,我深知相对于效率工具、效率方法而言,学术是枯燥且受众较小的,但我仍希望贡献一个普通院校中普通文科硕士的看法,也算是对自己硕士期间的小小总结。

在进入研究生的门槛之前,由于并没有进行过相对应的学术训练(真正意义上的论文仅有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在自己的摸索下写的现在看来很傻的东西),刚开始自己的表现是非常糟糕的,写的东西也仅仅停留在课程论文上面,并没有因为一些思考而产生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文章一方面是对别人论文的拆解与重组,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对于论文写作的进一步思考。

在经过三年的阅读与书写之后,论文写作不再那么的令人头疼,但也不免的因为看得越多,越发的感觉自己写的东西不够好。

我把它当作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在这即将毕业的时候,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选题

如果世界上有比今天中午吃什么更难的题,那一定是选题。这莫过于是一种最纠结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卡壳的时候。我曾问过导师具体有什么方法完成自己的飞跃,导师并没有给我答案,只是发了很多人名、书和论文给我,我很不解,但也读了一部分,其中一部分看标题便不是很感兴趣便直接放弃了,也是由此,开始不再是研究生入学考试那种为了入试升学而进行的专业经典的阅读。

一个人阅读的口味很大程度上是固定的。对于我感兴趣的地方,开始寻更多的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而不感兴趣的那部分,则如上所言,很多都弃读了,直到研一下学期,开始一些专业性相关而与你导师研究方向有别的课程上,才开始关注他们的魅力,也慢慢的将其他相关的领域纳入到自己的阅读计划中。

那么阅读选题又有什么关系?

在经过一些阅读之后,我发现之所以不知道选什么题目,究极原因是不知道学科或论点的发展方向,这不是说我们随着他们的大流走,时兴什么选题便去做什么选题,真要那么做了之后往往发现自己做的并没有别人做的好,自己所想到的问题别人走在了前面。所以方向性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不与别人撞题,一是避免重复性工作。(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做出新的解释也是一种本领,所以仅是相对而言)

刚开始的误区还有就是选的题目太大。很多时候对于一件事情的认知很笼统,而且没有针对性,体现在选题上就变成了空洞、宽泛,并不是三五千字便能讲清的东西,我多次犯过这种错误,即使在最终的毕业论文选题时也是纠结了很久才最终敲定。

文献

在确定选题之后,或者在确定选题之前,文献功夫是一定要做到位的。文献的直接相关性和完整性直接关系到论文整体的完整性和代表性,这种对于文献的需求也造就了我寻找资源的各种本领。

区别于大牛们的对于某家某派的信手拈来,自己在写论文时最头疼的一点、也是耗时最长的一点是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及与他们的对比。

对于大牛而言,文献很多时候是他们例证或可引可无的东西,而对于学术小白而言,论文的信服力一部分往往来源于你的参考文献,对于以往学术成果的回顾是你论文一个重要的基调,常常听到一种言论,你所庆幸自己走进了一个新领域,但那实际上是一个坑。在没有人所涉及到的东西中,往往不是没有人注意到或想到,只是在那个领域中并不会结出甘甜的果实,不要将自己推进深坑的方法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在文献寻找方面,一定要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每个学校都会有购买的各种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中文、英文文献,查找一番总会有新的发现。

还有便是谷歌学术,我通常会利用它将关键词用中文和英文各搜索一遍,基本便能穷尽相关的论文。而在寻找书籍方面,由于本身没有收藏、阅读纸书的习惯,很多一部分都会采取电子书的方式。一般中文书我会利用图书馆联盟或鸠摩搜书寻找,英文书则通过 Library Genesis 寻找,基本都可以找到。

在阅读中也探索了很多笔记软件,包括但不限于 obsidian、craft、notion 等,虽然双链笔记和优美的笔记样式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总归敌不过懒惰,当我把大量的时间成本放在笔记的美观上时,我却丢失了原本做笔记的初心。所以很多时候的笔记都是在 iPad 上用 pencil 完成的,仅仅在列一些大纲或进行一些自我思考时才会用到一些笔记软件或思维导图软件。

书写

第三步才到写的环节,这点虽然不令人头疼,但总有一些时看时新的错误存在,像野草一样,格式和语句、标点总能发现错误。而在慢慢写了一些文章之后,逐渐发现了一些行文套路,总结如下:

文献梳理(主题切入)——历史形态——现状分析——理论总结引入主题——时间发展线(不同表现样式)——总结问题切入——表现形态——意义升华

……

这种行文模式(仅依靠作者的专业总结,其他专业基本相似,但不敢直接概括为此)也可以笼统地概括为“引入——对比——总结”,而且最困难的是认真写的第一篇。赶工赶出来的课程论文与你自己找选题、找文献资料去认真写的是不一样的,我第一篇认真写的东西前后花了一个月,而课程论文一般五到七天或者逼一逼自己能更短的时间完成,而当真正的完成第一篇后,后面的论文便会开始变的顺畅。

除行文之外,格式的学习也同样占了很大一部分,也便是题目中的“规范”二字,论文规范是评判你是否认真的重要标准,脚注、参考文献、页码等,我通常会用知网生成论文的引用格式,找不到的或英文的则通过谷歌学术生成,是通过一些笨方法而不是利用阅读软件生成,如同做笔记一样,在我花了大量时间成本学习如何使用他们之后,却最终还是选择最原始的一个一个添加的方式。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文习惯和行文思路,我也曾尝试过卡片笔记的方式,在将论文中每一点单独行文后,再通过串联词连接起来。(这点是在看了玉树芝兰老师的文章后所尝试的)对于我而言,我的卡片笔记往往是一个个例证,或者田野调查资料,在我需要时能给我补充,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

修改

虽然每一次在完成一篇论文后,都有一种再也不会看的想法,但没有一篇论文是可以一遍过的。大量的修改或许会超过你写的时间,直逼你搜集资料、阅读文献的时间。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修改中最好先能问问导师的建议,即使他太忙不能给你建议也要让同门帮忙看一眼,比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要强上很多。

论文修改一般会遇到很多问题,像是格式、引用、语句不通顺、逻辑不清晰甚至说逻辑不通,以及超级多的想当然,这种想当然一方面是自己对一些东西的解释不到位,囫囵吞枣;另一方面则是把读者看成与你同领域的人。相对完善的论文应该是不同领域或者一位高中生能够读起来不费力的,能够理解大部分意思(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但这不否认学术论文用词的专业性,绝非是用口水化的词语表达)。

每次修改都会有问题出现,那么什么时候是论文真正完成的那一刻?

等你自身逻辑自洽的时候。

这一点对于很多文科专业而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到现在而言,在我的标准上,我并没有完成自身的逻辑自洽。仍有一些地方存在生搬硬套的情况,所幸这种地方我已尽量让它微乎其微。

结语

以上只是我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的一点感悟,其中必然存在一些想法是突兀的,之所以想要做这样一个总结原本的想法是对毕业论文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些归纳总结,减少后来人的困扰,但动笔时却不自觉的将这个主题扩大为简明的个人论文写作史,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自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