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的志怪故事(故事古代志怪故事)

夺舍法

庄怡圃给我说过一个故事,他去西部边陲之地办事,途中劳顿,曾在一荒庙旁歇息,那庙门前有一匹死马,已经腐烂的不成样子,腐臭味随风传来,让人难以忍受。

脍炙人口的志怪故事(故事古代志怪故事)(1)

他想要离开,却又觉得浑身疲惫不堪,拔不动腿,正踌躇之时,一个老僧带着一名少年走了过来,也坐在了庙旁歇息,那少年看到腐马,露出厌恶的神情,对老僧说道:“徒弟,赶快让这腐马离开。”

老僧随即闭目上眼睛,一动不动,似入定了一般,过了一会儿,那死去的马忽挣扎着站了起来,往下风的方向奔去,跑了约有百丈远才倒在了路边。

老僧随之睁开了眼睛,对少年说已经将马给遣走了。

这老僧所使的便是夺舍之法,这种法术分两种,一种是夺生,一种是夺死,夺生是以自己的魂取代被夺舍之人的魂,但仍保留其魄。

夺死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夺人,一种是夺兽,人有魂魄,然死去之人魂飞魄散,故夺舍之后有了魂,还要修炼出魄才行,而兽有魂无魄,不必修炼出魄,所以那个老僧才能立刻操纵死去的马离开。

夺舍在《楞严经》中被称之为投灰,是异域的一种术法,传闻西域的妖僧很擅长这种术法。

【原文】庄怡圃言在西番途次,憩一庙侧,旁有毙马,风来腥秽不可忍,欲行又苦足疲。正踌躇间,俄有老僧偕一少年来,亦憩息庙隅。少者谓老僧曰:“徒弟,速遣死马去。”老僧即垂目不语。久之,死马忽动,跃然起,向下风行二里许复倒路侧。僧乃开目谓少者曰:“已遣去矣。”此用夺舍法,然其法有夺生、夺生不同。夺生者易其魂仍载其魄;夺死者无魄可袭,夺舍后尚须修炼以养魄。今西藏红衣喇嘛悉知其术,在《楞严经》为投灰外道是也。


尸奔

死尸会跟着活人跑,是因为阴阳两种气的共同作用。人死之后,阳气没有了,身体变成了完全的阴物,这时只要一个活着的阳气旺盛的人和死尸突然相接触,那阴气就会打开,把阳气吸引住,于是就能跟着活人四处奔走了。就像被人用绳子捆住转圈一样,这就是《易经》所说的“阴凝于阳必战”的道理。

脍炙人口的志怪故事(故事古代志怪故事)(2)

因此守着死尸的人最忌讳脚对脚地躺着。活人躺着的时候,阳气大多是从脚心的涌泉穴散发出来,就像箭离开弓弦,非常有力道,一点阻碍都没有。 如果与死人脚对着脚,那么活人散发的阳气就会都倾注到死者的脚里。这样死尸立刻就能站立起来,俗称“走影”。人们不知道,这其实就是对阳气的感应的道理。这种情况下,死尸是不能说话的,如果能说话,就属于“黄小二”的类别了,是被非人附身了。

陈聂恒(清代散文家,进士)在《边州闻见录》中记载道:有-一个人在山里行走,半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傍晚时分,他到一户人家投宿,把这件事告诉了店主。店主说:“别担心,我有办法。”

脍炙人口的志怪故事(故事古代志怪故事)(3)

这天夜里,店主携带一把剑和客人睡在一起,到了三更时分,果然听到有人在墙外喊客人的名字。店主问道:“谁啊?“有声音回答道:“我是黄小二。”店主打开房门去驱赶他,见到有一个人形的东西,跑到一座坟中不见了。

第二天,客人询问邻居,才知道这是个才死没多久、被安葬了的人,于是就报了官,官员打开坟墓验尸。坟中的尸体已经腐烂成五种颜色了。店主说:“这就对了,只是还没有成精呢。”于是就和大家一起四处寻找,找到一具遗骸,也是五种颜色,并且生有毛发。店主说“这就是黄小二。”

大家把这具遗骸烧了,遗骸在火中啾啾作声。等到焚烧那个新埋葬的尸体的时候,就没有任何异样了。干枯死户的魂魄,时间久了就成了鬼怪,需要借着新死的人的尸体来祸害人,如果没有新死的尸体,时间长了就变成了灾异。如果雷火击散了它的气,则会散布开来成来瘟疫,这就是人在大山里面偶尔会中了暴戾之气的原因。

【原文】尸能随奔,乃阴阳之气翕合所致。盖人死阳尽绝,体属纯阴,凡生人阳节盛者骤触之,则阴气忽开,将阳气吸住,即能随人奔走,若系缚旋转者然,此《易》所谓“阴凝于阳必战”也,故伴尸者最忌对足卧。人卧,则阳气多从足心涌泉穴出,如箭之离弦,劲透无碍。若与死者对足,则生者阳气尽贯注死者足中,尸即能起立,俗呼为“走尸”,不知其为感阳也。唯口不能言,其能言者,为“黄小二”之类,为老魅所附。

  陈聂恒《边州闻见录》载:有客山行,途中闻呼其名者,不觉应之。暮投主人宿,告以故。店主曰:“客无忧,我能治之。”夜,携剑伺客寝,外打三更,果闻有呼客者,见有物如人,奔入一冢而没。

  明日询其居邻,知为新死而葬者,相与报官起验。其尸斑烂五色,店主曰:“是也,然犹未成精。”与众四觅,入深山中,见遗骸一具,亦五色生毛,曰:“此其黄小二矣。”焚之,果啾啾作声;及焚新葬之尸,了无他异。盖槁死之魂,久则成魅,特借新死之体以祸人。无所借,则久而为眚。若遇雷火击散其气,又能布而为疫,此皆山川戾之气偶中于身后故也。

《续子不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