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墓葬考古发酵还原(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

青海尕马台遗址考古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尕”,这个字估计有的网友不认识,它念gǎ,与电影《小兵张嘎》张嘎的“嘎”同音。但是在考古文博界,“尕”这个字并非陌生字,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带饰纹青铜镜,就是在青海贵南县尕马台遗址发现的。

尕马台遗址并不显眼,但在这处史前遗址上,不仅出土了最古老一面带饰纹青铜镜,还有发现了很典型的曾在青海地区流行的特殊“二次葬”。


神秘墓葬考古发酵还原(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1)

尕马台遗址(资料图)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说这事情。

尕马台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以马家窖文化(约公元前2900-前2100年)为主,位于青海省贵南县境内黄河南岸第二台地,北距黄河仅1公里,高出黄河现水面约60米。

1976年,国家决定在青海共和县境内黄河上游龙羊峡,兴建水电站,这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坝”,有黄河“龙头”电站之称。尕马台遗址处于库区范围内,1977年7-9月,由青海省文化局考古队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举办了“龙羊峡工程亦工亦农考古短训班”,主要对尕马台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人员总计50余人。


神秘墓葬考古发酵还原(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2)

尕马台遗址发掘现场(资料图)

也就是说,尕马台遗址实际上是被当作考古教学实习对象来发掘的。

遗址被黄沙覆盖,揭去1到3米厚不等的黄沙后,即暴露出原地表,地表上陶片、石器等遗物俯拾即是,少数瓮棺口部也暴露了出来,证明这里当年有原始部落定居。

在尕马台遗址上,共发掘墓葬44座,其中1座瓮棺葬,43座竖穴土坑墓。

据考古简报,这是一处小型的公共氏族墓地,墓葬的排列无明显规律,但基本整齐有序,集中布置,墓与墓之间有一定距离,没有打破关系,这说明,是按严格葬制,有序埋入的。


神秘墓葬考古发酵还原(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3)

尕马台遗址考古现场(资料图)

这是同一氏族的公共墓地,以单人葬为主,不同身份的死者葬制有着较严格的区分。因生前身份、性别的不同,葬式和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差别。

尸体摆放男女不同向,一般是男性头朝东,女性头朝西。

随葬品不见农业工具,只有狩猎工具与细石器;生活用具简化,陶器数量少、器形小且种类单一。陶器种类有双大耳罐、小灰陶罐、颈耳彩陶罐、粗陶碗、粗陶盆等五种,后四种不多见,双大耳罐是当时他们生活中最常用的。


神秘墓葬考古发酵还原(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4)

尕马台出土大双耳罐(资料图)


死者普遍都随身佩带饰品,种类丰富,数量颇多,有海贝、绿松石珠、骨珠、骨饰、蚌饰等。

下葬时,装饰品放置的位置很讲究,除在颈部佩有由海贝、绿松石、骨珠组成的多彩项链外,手足部还装饰有五彩的手链和足链,并佩戴有极为珍贵的铜指环。


神秘墓葬考古发酵还原(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5)

尕马台遗址墓葬出土串饰(资料图)


神秘墓葬考古发酵还原(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6)

尕马台M31出土铜指环(资料图)


随葬品中有铜镜、铜泡、大小铜环等铜器。在这些铜器中,M25号墓中出一面“七角形纹”铜镜,最有价值。

这面镜子,是中国迄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饰有花纹的青铜镜。

据考古报告,M25墓处于整个氏族墓地的中心,墓主生前地位最高,俯身直肢葬式。

“七角星纹”铜镜,呈圆形。直径8.9厘米,厚0.3厘米,重109克。镜面平滑,背面有纽,饰有七角星图案。


神秘墓葬考古发酵还原(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7)

尕马台出土最古老带纹饰青铜镜,七角星图案(资料图)


在镜的边缘钻有两个小孔,两孔之间有一道凹形细绳纹的痕迹。考古人员清理时还发现有木质镜柄,镜柄是通过镜缘的双孔,用细绳捆绑固定使用。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用快中子放射分析法鉴定,“七角星纹”铜镜属青铜器。

这面“七角形纹”铜镜的发现,使尕马台遗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考古报告中还称,M25墓主没经过“二次扰乱葬”。


神秘墓葬考古发酵还原(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8)

尕马台M25号骸骨,脸朝下俯身直肢葬(资料图)


“二次扰乱葬”是什么葬法?这并不是盗墓所为,而是青海一带史前流行的神秘葬俗,与中国南方及其他地区流行的二次葬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极其明显的不同,比较特殊。

相同之处是,葬俗都相当考古,都是重新处理死者的骸骨。

不同的是,南方二次葬要将骸骨重新捡拾,装进坛罐之类葬具中,大多异地再埋,故南方的二次葬又有“迁骨葬” 、 “洗骨葬”、“捡骨葬”、“拾骨葬”等叫法,民间俗称“捡金”。


神秘墓葬考古发酵还原(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9)

现代南方“二次捡骨葬”


但青海的“二次葬”则不同,仅仅破坏尸体腐烂后自然遗存的骸骨,将正常完整的遗骸弄乱后,仍散置于原墓坑中。这些墓葬里,均有多少不等的随葬品,一般都是双耳罐。如粗陶双耳罐、双耳罐、双大耳罐等。

这种特殊“二次葬”,在青海地区早期遗址上都有发现。

如1973年开始发掘的青海大通县境内上孙家寨史前墓地,1985年发掘的青海大通县境内的黄家寨墓地,1991年发掘的黄南州尖扎县境内的直岗拉卡遗址,在这些遗址上发现的青铜时代(卡约文化)或稍早的陶器时代(辛店文化)墓葬,几乎都是“二次扰乱葬”。


神秘墓葬考古发酵还原(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10)

现代南方“二次捡骨葬”,骨置金瓮中


“二次扰乱葬”比较复杂,被扰乱的骸骨有的非常严重,如大通黄家寨墓地的“二次扰乱葬”,有的人骨架全部扰乱,有的肩部以下完整,有的股骨以下完整,有的胫骨以下完整,还有的一条腿完整或仅存上体骨骼或只有头骨,其余部位扰乱。

在“二次扰乱葬”墓葬填土中,时常发现有零乱或残碎的人骨,这应该是进行“二次扰乱葬”时掺夹入泥土中的。

青海发现的这种“二次葬”,仅是把骸骨弄乱,称其是“二次乱骨葬”更为贴切和形象,也与中国南方流行的“二次捡骨葬”相对应。


神秘墓葬考古发酵还原(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11)

考古发现的青海“二次乱骨葬”(大通上孙家寨史前墓地,资料图)


青海古人为什么要行“二次乱骨葬”?应与某种原始宗教信仰有关,这是毫无疑问的。

南方“二次捡骨葬”认为,人死后第一次下葬是“尸葬”,尸葬系凶葬,需要将遗骨捡拾出来,进行“骨葬”,这才是“吉葬”,对丧家来说吉利。

青海“二次乱骨葬”,也应该有吉凶的概念,或许是青海古人为防止死者“作祟”、祸害生人而采取的手段,将完整的尸骸搞乱后,便再不能完整还魂了。这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青海古人保护生者的一种迷信作法。


神秘墓葬考古发酵还原(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12)

尕马台遗址瓮棺(资料图)


青海“二次乱骨葬”似乎只对低贱者,而高贵者似乎不需要“二次乱骨”。如发现最古老带纹饰青铜镜的M25墓,与其他扰乱尸骨的墓葬是同期的 ,便没有经过扰乱。在尕马台遗址上,与M25一样没有扰乱的墓葬还有3座,随葬品显示墓主生前的地位都比较高。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二次葬”在中国青铜时代最盛行,在北方黄河流域多见,之后逐渐被冷落,直到被放弃。长江流域出现的原始“二次葬”是否是受到黄河流域的影响?值得研究。


神秘墓葬考古发酵还原(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13)

现代南方“二次葬”使用的金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