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汉字与拼音之争)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名叫赵元任的人曾在美国写下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施氏食狮史》,乍一看题目没什么特别,但读起来确实绕口,至于该文章全文,如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汉字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汉字与拼音之争)(1)

赵元任

好吧,原来不止文章的题目绕口,连文章的内容也如此绕口,全文从题目到内容,全部都是用“shi”发音的汉字组合而成的,一共96个字,然而这并不是该文章的唯一特点,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即便是96个“shi”发音的汉字组成,其文章的意思也非常的清晰明朗,而非强行组合而成。

该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施姓人喜欢吃狮子,但却差点吃了石头做的狮子,故事很简单,甚至很牵强,但这并不妨碍赵元任对外发表创作此文章的真实意图。

那么,事情讲到这里,谣言就要开始四起了,在我还没有解释赵元任为何会写这么一篇“奇文”的时候,很多人会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民国时期的汉字与拼音之争。

汉字与拼音之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有一点必须要明确,那就是两者之间的竞争并非是谁取代谁,而是谁占据一个主导地位。

汉字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汉字与拼音之争)(2)

鲁迅

其实包括鲁迅、钱玄同等一批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在内的众多文人学者们,在当时都是支持汉字拼音化的,比如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意思总结起来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事实上,当时持有这种论点的人有很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当时文学界的佼佼者,可能今天很多人对这些人持这种观点非常难理解,从文化情感来看,这并不难理解,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当时的汉字还是以繁体字为准,书写非常的不方便,而且当时中国的文盲率又出奇的高,加之当时中国积弱已久,以鲁迅等为代表的文人虽有报国之心,却迟迟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内心的阴郁积压已久,思来想去除了快速扫盲,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之外似乎已无路可走。

而“汉字拼音化”是他们所能想到的达到快速扫盲这一目的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所以,当今天有些人肆意抨击这些爱国文人的时候,又哪里会对他们当时的苦闷心理感同身受?

那么在了解了这一背景前提下,我们再看赵元任创作《施氏食狮史》这篇文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一种观点便是,赵元任在汉字与拼音之争的关键时刻,以96字的《施氏食狮史》告诉所有人,汉字的博大精深是拼音所不能取代的。

这种观点乍一看,挺有道理,但如果结合赵元任本身的观点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深入分析的话会发现,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汉字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汉字与拼音之争)(3)

赵元任

  • 首先,赵元任是支持汉字拼音化的,这是重点,所以上面这个观点必然是错的,因为赵元任曾在1928年就研究推行过《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 其次,赵元任是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那么当白话文及普通话在全国被逐渐推广开来的时候,赵元任反其道而行之的写下了这么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文式文章,这种行为似乎与他之前的观点做法完全相反,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赵元任故意为之的。

那么赵元任为何这么做呢?在50年代的一次大学演讲中他曾隐晦的说过这么一段话:

在有限的某种用文字的场合里头,是非用汉字不可。比方你要是研究文字学本身呐,当然不能不写你所研究的文字。可是在多数……文字用处的场合,比方说是自然科学啊、工啊、农啊、商啊、军事啊,这些用处上呐,我觉得现在就可以用国语罗马字拼音文字

到了这里,事情就变得明朗了,原来赵元任当初写《施氏食狮史》的目的是想告诉世人,使用拼音而发生意思混淆的事情几乎只会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文言文《施氏食狮史》中,而文言文这种形式的文章及口语表述在经过新文化运动及白话文、普通话的普及后,就已经从主流中被抹除,平日很难用到。

所以说,赵元任用《施氏食狮史》是想反证普及拼音的可行性,而不是要否定使用拼音的可能性。

或许这一结论真的颠覆了很多人之前对赵元任及《施氏食狮史》的认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才是赵元任当年创作《施氏食狮史》的真实意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