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

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

这是这两天我读书的时候,偶然看到的一个谚语,对其甚是不解但又好像从哪里见过,随即在网络上查档起来,居然又发现了一个谚语,叫无徽不成商,无石不成班!

梨园自然指的是戏园子,而徽商则指的是安徽的商人传奇,那么这句无石不成班,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经过我的持续深挖,我终于明白了,我为什么对这句话,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了。。。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1)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2)

中国版图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在那安徽的西南部,有一个地方叫石牌镇,这是我的第二家乡,也是我长大成家的地方。

说起石牌,解放后可能外省的人不大知道这个地方,但在建国前,那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地方。

为啥这么说呢,我来给大家扒拉扒拉一下石牌的历史!

安徽是一个很有趣的省份,其地域文化南北差距极大,而石牌则偏向江浙一带,属于鱼米水乡的地理环境。

历史上任何王朝都是以江南为富,江北为工,所以石牌这个水上集市,承载着历代经济交易重要的一环。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3)

石牌最早因河边有石突出水面如牌得名,宋初称石牌石,又因是上下水运码头的交通要道,所以又称石牌口。

但在民间,石牌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刘伯温的,相传刘伯温少年时周游天下,路过皖河。

刘伯温的个性是善测天机,而从不直言。

这时有人看他一脸的专家相,便说此地无名先生赐个名吧!

刘伯温瞅了河道半响,便朝河道中扔了一片石瓦,顿时水花翻滚,一片如牌一样的石块,顿时出现在河道边上。

刘伯温抚掌赞道,五百年前一沙州,五百年后楼上楼!就叫石牌口吧!

石牌是否源于此,不得而知,但五百年前一沙州,五百年后楼上楼,这道谚语则世代相传至今。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4)

北宋开宝八年,宋大将曹彬征南唐,苦于采石头度江困难,便接受儒生樊若水的献计,曾在此试造浮桥渡江。

为什么渡江前跑到石牌口来试舟呢,因为此处河道急转,水势凶险容易翻船,其地理环境与长江很像,故而由此一试操练水军,好为下一步度长江做准备。

在这里,我又给大家扒拉一下这个石牌口相关的传说故事撒。

这个河道有一个谚语,叫做千年古渡口,石牌鲶鱼头。

而这个鲶鱼头为啥叫这个名字呢?更加离奇的是鲶鱼头对面还有一小山,叫做猫山!

我滴乖乖,有鱼还有猫,莫非是妖精打架么?

还真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河中有一鲶鱼精经常兴风作浪。一老道士献计,猫爱吃鱼,将皖河北岸的小村更名为“猫山村”,鲶鱼精知道有猫之后,就再也没有祸害老百姓,从此以后这块河道传承千年渡口,直到新世纪作废。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5)

传说是美丽动人的,现实则是因为此处交通日益繁荣,遂即在大明朝的时候置河泊司,清雍正间设巡检司。

民国的时候则为第四区,后改为石牌区。

解放后1951年置石牌镇,1956年改名城关镇设石牌区,辖易河、万全两乡。

1958年末设城关公社,1981年复为石牌镇。

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石牌由猫山向上街、中洲发展经济,慢慢的猫山因为是山体结构,而上街中洲一带则为平原,更适合人类居住,从而逐步衰落至今。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6)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清朝慈禧老佛爷那会儿,太平天国在猫山安营结寨大战清廷军队。

现在还有那古战壕,孤寂矗立在皖河边的山体中,静静的看着河对面的石牌居民安居乐业。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7)

如今,太平天国古战壕遗址,被作为旅游景点有待开发。

猫山与上街一水相隔,这个水便是皖河!

皖河,长江支流,由皖水、潜水、长河三大支流组成,一般以长河为正源。

皖河发源于安徽省岳西县境黄梅尖南麓(以长河为源),经岳西、潜山、太湖、望江、怀宁、安庆5县1市,在安庆市西郊沙帽洲南注入长江。

皖河,在安庆的历史、文化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8)

而安徽的简称也叫皖,这与皖河有很大关系,因为安庆一带在古代隶属于皖国范围,又因安徽是在安庆徽州两府组建而成,更加因为安庆府的政治气候成熟,后期更加作为安徽的首府屹立在中国,所以外省人也渐渐以皖来称安徽。

读者看到这里,或许有点疑问,你戴老板真会吹,一下子从石牌吹到安徽安庆了,这些和石牌又有啥关系呢?

别急,当然有关联,并且有很大的关联,稍安勿躁,但看戴老板娓娓道来。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安庆之名始于“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市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宁宗皇帝潜邸,升舒州为旧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新安庆城之驻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云坡原来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风水家郭璞曾经登盛唐山观望长江,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城别名“宜城”。

那么就是说,安庆在南宋那会儿才开始正式建城!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县之地),而沿边多警。知府黄干在舒州旧址(今潜山县梅城)“建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为了阻止蒙古大军从水路进攻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市)废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墙砖石改筑于宜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为新安庆府”(治址在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此地濒临长江,易守难攻。从此以后,安庆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诸君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些明白了,咱们的视线已经从安庆移到怀宁了撒。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9)

怀宁县自东晋建县至今有1600多年历史,府、县同城而治690余年,省、府、县同城而治178年,史称怀宁为安徽的首府首县。

怀宁诞生了有书法大师邓石如、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教育家王星拱、“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青年诗人海子等著名人物。

怀宁是东汉古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是京黄的发源地和徽剧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戏曲之乡”、“教育之乡”的美誉。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10)

1950年,怀宁县城由安庆市迁至石牌,从此石牌由一个重要的水运码头演变成一县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

这下就如同人生开了挂一般,石牌因为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再加上现在赋予的政治地位,并且在徽调京剧黄梅戏各种非遗的影响下,一发不可收拾,逐渐闻名与天下乃至海外,例如石牌的何氏中医骨伤技术,就曾被央视传播海外。

言归正传,说完皖河的由来,我们继续来扒拉扒拉石牌上街的历史。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11)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12)

从两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石牌的上街区域是依水而建,就像安庆的迎江寺,宿松的小孤山一样,这是古代水运集市特有的现象。

前文说过,石牌上街地带的石牌口是重要的水运码头,一个繁荣的码头集市自然带来五湖四海的商人。

正因为交通的便利,导致商贾云集,货贿泉流,各种货物南来北往,好不热闹。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13)

不仅如此,各种地方会馆、商家作坊、江湖戏班,都在此地安营扎寨,赚取无尽的收入河财富。

前文说的安庆之所以和石牌有很大关联,那就是很多安庆的商人,都在上街做生意,赚了钱后,便回到安庆城做豪宅。

这个现象比比皆是,如同我们现在在外面打工一样,赚了钱就回到家乡造房子一个道理。

皖河过了上街后,一路向南流出了中洲和小桥后,便来到了庆州河。

这个庆州河很厉害,是皖河古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直通望江的新坝(原怀宁所辖,解放后划到望江),而望江虽为安庆市辖县,但位于安徽省西南边缘,皖鄂赣三省交界处,与安庆怀宁县东至县宿松县太湖县为邻、江西彭泽县隔江相望,所以从这一点看出,这个方向的人流量非常大。

在阐述庆洲河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小桥这个地方。

小桥虽小,但上面的皖河大桥,却非常有名。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14)

前文说过,上街和猫山隔水相望,除了上街的鲶鱼头渡口和下街的粟树渡口木船交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所以在1959年11月1日,动工新建了皖河大桥。

其结构为下石墩子,上木头桥板护栏,而又因在1961年被花凉亭特种车(大马克)压倒,直到1972年7月1日修复通车。

其结构为钢筋水泥路面,总长476.69米,引桥45.85米,桥面宽7米,中桥116米,北桥177.74米,南桥87.10米,两边的人行路上装有水泥栏杆和水银路灯。

此桥至今还在使用,但桥体老化,在新的皖河大桥通车后,已经作为小型车辆通行专用。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15)

之所以说一下这个大桥,读者就知道戴老板要开始说石牌的下街了。

顺便提一下,民国25年(1936年)石牌商会筹办石牌民营电器公司,在上下石牌分别建立民生、民营电灯两厂。

电灯厂仅仅供电一年多的时间,于民国27年(1938年)日军的侵略,被毁。

1957年,怀宁县政府成立国营怀宁县电灯厂,又于1971年2月在猫山成立变电所,1981年扩容至今。

在此基础上,又于1982年创建怀宁县自来水厂,于上街中洲地带,后搬迁至麻塘湖永固村。

大桥的通行,彻底结束了传统渡口的存在,而石牌的上街又于九几年的洪涝拆迁,所有明清以上的老建筑,全部被毁,目前石牌镇政府规划石牌上街中洲,作为湿地古村落文化景区对外招商,鲶鱼头渡口、大王庙、会馆等景点有待开发恢复。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16)

古镇石牌分上石牌街下石牌街,上石牌又分老石牌(猫山)、上街、中洲。

而随着皖河旁边同马大堤的兴建,导致后代只将上街作为上石牌来怀念。

陈舟而下,我们来到了皖河古道的庆洲河下街一带。

在行政上,下石牌街范围很大,附图在下: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17)

而在民间以及传统历史上面,下石牌仅仅指的是庆洲河依水而建的老街一带。

庆洲河因为旁边有个庆洲村而得名,是皖河流域的一分支,因为该河道促进了下石牌的经济繁荣,而被人怀念。

老街内有很多街道和弄堂,以汀字街、永兴街、后街、正街四大古街里面发生的故事和传奇,而被后人和历史学家津津哉道。

这是石牌镇规划的下街旅游景点开发示意图,正在招商中。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18)

前文说过,因为石牌水运集市极度的发达,导致各种商号和江湖戏班的驻守,导致中国各地方的戏曲文化传播至此。

世人知道京剧和黄梅戏的多,却对其来源往往不知,戴老板既然提起这两大剧种,自然和古镇石牌有莫大的渊源关系。

在古代,戏曲艺人都是被冠以戏子之称,隶属于下九流的行业,其身份极为低下。

而广大的戏子都是从老百姓中诞生的,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音乐无国界更无大的门槛,稍微练一下就可以登台演戏。

所以很多没有特长的老百姓,为了谋生,便从事唱戏的行业,流落五湖四海。

那么,各地的唱戏的流浪到石牌谋生,也是合情合理的。

中国戏剧的繁荣,往往同声腔的广泛流传和发展分不开。

元朝末期,南戏与北方杂剧分庭抗礼,弋阳腔流传到安徽衍化成徽州腔和青阳腔,并以此为主体,形成了徽剧的前身——徽池雅调,也就是后人所说耳朵徽调。

但这时候的徽调只是一个雏形!并相继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19)

徽州腔的产生约在明嘉靖年间,至万历而盛行。当时在中国戏坛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弋阳、徽州声腔为代表的适合普通老百姓口味的戏曲,另一种是以昆腔为代表的适合文人口味的戏剧。

弋阳腔用金鼓铙钹按节拍,用人帮腔,贴近普通老百姓而受到徽州群众的欢迎,为使弋阳腔的唱法更适合徽州村镇平民的口味,徽州艺人在演出时往往杂人土语,并在剧本中增加大量解释性字句,连唱带说,通俗易懂,扩大和增强了原作表现生活的能力。这种保持徽州语音声调,吸收弋阳腔特点,增加“道白”或称“滚”,所创造出来的新戏声腔,时称“徽调”或“徽州腔”,成为徽剧一种的声腔特色。

而以昆腔代表的徽剧声腔,则是昆腔剧本文词艰深,温文尔雅,以丝竹等乐器托腔伴唱,悠扬动听,颇受文人欣赏。当徽州腔在徽州本地流行之时,一些流寓在外的徽商却喜欢附庸风雅,以听昆腔为时尚,甚至专门蓄养家班唱昆调。这些演唱昆腔的徽商家班,随着主人回到徽州演出,也把昆腔带到徽州。徽州腔同昆腔的交流,使徽调又有了新的创造,一变为四平调。四平调又名二黄平板,也是后来四大徽班进京时所唱的主要唱腔。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20)

随后徽州腔更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先后吸纳秦腔、吹腔、高拔子、梆子腔、罗罗腔等声腔艺术和剧本优点,形成以徽调为主,融合众长,唱、念、做、打并重的独特声腔!

这两种流派不管怎么传承,受制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是得靠江湖卖艺为主。

前文说过石牌镇属怀宁县,位于皖水(今名皖河)中游西岸,为皖水、潜水、长江汇合处。

在清代以前陆路交通尚欠发达的情况下,水运是沟通安庆城乡贸易的主要手段。

地处皖河水运的交通枢纽位置的石牌镇,自北宋至清末,逐渐滴自然成市,商贾云集。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21)

《怀宁县志》对石牌的叙述是“粟布云集,货贿泉流,为怀宁县诸镇之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由交通枢纽向经济中心转变的步伐越来越快,辐射的地域也越来越广。

到乾隆年间,石牌共设有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徽州、宛陵等六所会馆,南来北往的商贾在进行经济贸易活动的同时,也称为文化艺术交流的使者。

而石牌水路至安庆有42公里,皖河上游五县的运送竹、木、油、茶、粮、棉的船队行至石牌必须住宿一夜,休整后第二天可抵达首府安庆。

每天流动于石牌庞大的外来人口群体与镇上的商贾富绅、原居民在漫长的夜晚,需要寻求娱乐与消费,这样,在当时几乎是唯一大众娱乐方式——戏曲表演便自然而然地兴盛起来。

徽调艺人在乾隆时期也因此涌入石牌谋生,在安庆地区的石牌、枞阳一带形成的一个剧种,被称为石牌腔(二黄)或枞阳腔(拔子),以后又有“安庆调”、“安庆梆子”、“安庆二簧”、“徽调”等名称。

因为它的声腔属于乱弹系统,当地群众则称之为“弹腔”或“弹戏”。

这个剧种在安庆地区形成后,即在皖、赣、苏、浙等省流行,旋又传播到南方各地,并引起各方的注视。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22)

当然这得益于石牌特有的经济地位和随之产生的市场需求所拉动,正是这种源源不断注入的强大营养源,使这里的文化土壤被滋润得肥沃无比。

清代的政治管理模式是奉行“皇权不入乡”的政策,像石牌这样的偏远小镇,是属于当地乡绅主理。

这种地方自制的管理是相对宽松的,在“花雅之争”严峻之时,昆曲在城市占主导地位,可“花”部的徽调在石牌是唱的没日没夜。

言归正传,这些故事主要发生的场景所在地,除了前文说过的上石牌街,还有下石牌街的庆洲河一带。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23)

从猫山到上街再到下街,登上下街的城隍庙,进入下街的四大老街,进行商业交易和留宿娱乐,这是必有的路线安排。

在这种大环境的促使下,庆洲河以及老街一带繁荣无比,并且产生了很多爱国的商业老号、艺人、非遗等,如盛天长南北杂货号,其老板盛朝瑞,作为一个民族商业资本家,不仅善贾,且对于举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堪称慷慨大方,乐于解囊赞助。

民国初年,石牌大小商店、作坊400余家,为维护商民(包括小手工业者)利益,成立石牌镇商会,并组织商团,有团丁10余人,枪10余枝,由各大商家出钱,“盛天长”号占三分之一。

民国十四五年,公推盛朝瑞为商会会长,后在日本人侵略石牌的时候,被毁。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24)

再如京剧开山鼻祖程长庚(1811年-1880年),名椿,字玉珊,石牌一水之隔的潜山人,清代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程长庚幼年在石牌学艺定居,徽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

同治、光绪年间,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历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

在京剧第一代人物中,与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并称为“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为“三鼎甲”之首。程长庚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京剧之父”等。

值得欣慰的是,石牌镇政府在戏曲之乡的建设中,把程长庚的故居纳入规划中来,有待开发。

说完京剧的鼻祖,再来说说京剧的大神杨月楼和宗师杨小楼。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25)

杨月楼(1844年-1889年),怀宁石牌人,名久昌,派名久先,京剧武生演员。

清咸丰年间随父徽班武旦演员杨二喜,到北京天桥卖艺,被徽剧名角张二奎收为弟子,习武生,初在上海搭班,隶丹桂园,所演《安天会》等猴戏。动作灵活如猴, 有“杨猴子”之称。

1882年程长庚去世,接掌三庆班,曾为慈禧太后演出,在京、沪享有盛名。

1888年入升平署,供奉内廷,兼领三庆班。其文武兼长 ,尤以演孙悟空出色。擅长《芭蕉扇》 、《五花洞》 、《蟠桃会》 、《长坂坡》等戏。

杨月楼最后以,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月楼伶人案收尾余生,但慈禧为什么死保杨月楼,至今是一个迷,坊间传说当年的两宫太后并列的慈安太后之死,就与杨月楼有关。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26)

扒拉完杨月楼再来说杨小楼,杨小楼的一生可以这么来概括: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国剧宗师!猴子中的猴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是杨月楼的儿子,因为他是把京剧发扬光大的名角,其演猴戏翻跟头无人能比,比猴子还要厉害!

杨小楼(1878年-1938年),怀宁石牌人,杨月楼之子,名三元,京剧著名武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

与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

幼时入小荣椿社学艺,从师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学武生,十七岁出科,在京、津两地搭班表演。

得义父谭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寿、张淇林、牛松山等的指点,拜俞菊笙为师。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27)

杨小楼梅兰芳的霸王别姬,经典无人能逾越!其故居正在被石牌镇做景点有待开发。

可以说,中国京剧开山鼻祖级人物都学艺成名于石牌,四大徽班进京中第一个班社“三庆班”便是石牌及周边名优组成。

所以戏曲业公认石牌,作为京剧和徽调以及黄梅戏的发源发祥地,有着合情合理的历史渊源关系。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28)

这些名人故事太多太多,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人和流派都与石牌有关。

戏曲行业中有两个谚语,就是前文说过的无徽不成商,无石不成班以及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

第一句就是前文说过的石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商业的极度发达,让徽商名扬天下。

第二句除了指徽调和京剧以外,还有一个知名海外的剧种黄梅戏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29)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30)

这是两张央视纪录片见证中,有关于黄梅戏石牌的起源阐述,而在民间更有一个谚语,更能神似的阐述石牌:黄梅传四海,皖水连天下!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大别山流域的采茶歌就很盛行。

大别山流域坐落于中国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大别山流域高山密集,盛产茶叶,茶叶经济的产业链导致大量的妇女的创收。

在古代,民众为了打发劳动中的枯燥,便自行的用当地的声腔编排歌曲,如采茶歌,山歌等等。

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清,采茶歌已经形成一种腔调,成为三省重要的娱乐小戏。

而采茶调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怀宁与大别山流域相隔不远,所以这支流派演变成为“怀腔”或“怀调”。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31)

怀腔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当时怀宁的石牌地位很重要,而当时黄梅戏的发展,也是同京剧和徽班一样,都是靠着石牌而壮大起来的,所以戏曲业都公认石牌为黄梅戏起源地。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32)

黄梅戏的大家很多,严凤英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其演技至今无人能逾越。

严凤英并不是是石牌人,但曾经在石牌生活过和学习过,她曾说过,她也是朝圣膜拜而来的,这句话在1982年的9月,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来石牌调研的时候也说过。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33)

一饮一啄皆是因果,没有石牌这个风水宝地,又哪里来的四大徽班进京,没有徽班的进京,哪来的京剧诞生,更加是石牌忒有戏曲文化,才把采茶调发芽壮大,造就了黄梅戏这个大剧种的世代相传。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34)

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纪石牌出了一位名人,这人出身在黄梅戏世家,其父是黄梅戏编剧雷风,其母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潘根荣。

这人就是谍战剧五号特工组的作者加编导潘军先生,并且他还在该剧中饰演的戴笠戴老板一角色,对谍战迷们留下深刻印象。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35)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36)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昔日一个小小的水运码头,发展成一个全国的文化百强重镇,先后获得戏曲之乡、特色小镇、京黄故里、徽调传承等等称号,这是一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体现,更是一代代石牌人奋斗的结果。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37)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38)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39)

据悉,在当地石牌镇政府的领导规划下,在石牌镇广大爱心人士的拥护下,石牌镇正围绕着麻塘湖戏曲文化景区,如火如荼的加快旅游经济大建设,为后世千孙万代谋福祉!

本文写到现在,也差不多将石牌的近代史说了个大概,涉及范围太广,不能一一涉猎,见谅。

成稿于2020年6月14日13:35分 石牌

徽州古牌坊之蜀源许氏节孝坊(京黄故里徽调传承)(4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