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和博弈典型案例(周掌柜战略开讲)

零和博弈典型案例(周掌柜战略开讲)(1)

上一讲我们主要讲述的是“小数据”和“全息视角”,这对应的主要是企业经常应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大数据”以及“大数据分析”。“小数据”是周掌柜团队长期在国内外调研的一个方法论总结,我们团队的核心几位合伙人都有过国外咨询公司或者国外大学的教育背景,其实更容易接受的是大数据的分析思维,那么为什么把“小数据”看成核心的方法论?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力求回归以人为核心的战略洞察。

有一点需要提醒诸位读者的是——人的多维度感官能力是远远超出数据认知的,比如:当你走进一家卖场,首先感受到的是空气中的燥热或冷清,当你倾听一位促销员的讲述很快感受到的是他的情绪和内心矛盾,当你和经销商交流是可以感知其野心和现实矛盾,甚至你看消费者买东西的表情也可以同理心的思考他或她的热爱与无奈,总之,这些都不是冰冷的数据报表能给与的。而且任何传统的咨询框架都有修正和与时俱进的需求,其实这种框架修改也是来源于小数据,可见小数据是最直接和充分的数据来源方式。另外全息思维可以降低很多工作量,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数据量小的恐惧,全息思维比较接近于佛教“一沙一世界”的哲学,我们实践中确实发现一系列小数据样本看到的往往就是整个世界。

还需要补充一点:小数据的沉淀也很重要,也就是我们上一讲提到的实证派研究的方法论,当你长期观察一家公司的时候,会很自然的将小数据的细节随着时间沉淀为更深刻的洞察。如果这个过程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对这家公司的变化会有更本质的意思。所以,小数据也同样需要从“小”到“大”的沉淀思维,这也是我的老师教我的观察方法——不要急于下结论。

这一讲我们主要讲的是新型“博弈论”思维,经过充分思考和实践,我们认为博弈论中零和博弈的分析模型更专注于利益角度的思考,所以提出“平衡博弈”和“不对称博弈”,主要针对的是我们面对博弈的方法。零和游戏源于博弈论,现代博弈理论是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注意:这位大师也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理论,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博弈论的完成。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这是从结果看问题,我们常用在分析识别和竞争对手的对抗关系上。而现实中大部分我们要分析的对抗其实就是零和博弈,所以进一步我们希望把博弈论的思维引入到方法论上,提出“平衡博弈”和“不对称博弈”恰恰是基于这个出发点。我们分别说一下这两个战略思维:

平衡博弈:当博弈已经出现的时候,无论是国家之间竞争,还是企业间竞争,其实这时候是否是零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否在博弈中取胜。平衡博弈代表其中一种情况,就是博弈双方的能力、机会、风险敞口是接近的,通俗说就是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这个时候全面的推动和压制就是一种“平衡博弈”思维,目的是通过自身的平衡状态和稳定性击垮另一方,带来对手的不平衡。举一个例子:手机厂商OPPO和vivo利用的就是平衡博弈,仔细想两者的竞争优势,从芯片、材料、工艺、渠道等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包括他们和小米也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基于对消费电子产品30多年的理解,他们一直守护着这种平衡,没有豪赌芯片或者豪赌全球化,采用的是一种渐进的发展思维。这种思维看起来有一些保守,但从合理性角度考虑,基于两者30年的消费电子经验,他们始终维持着在产业链中集成者被需要的位置,并且用最小的成本在创造利润,保持公司的稳定性和抗周期性。当然,后来随着华为和荣耀的技术崛起,客观上打破了这种纯粹的平衡博弈,OV也开始在技术上加大投入,但相当长时间内这种平衡博弈还是一个主流思想。在这个维度上,小米采用的是不平衡博弈,雷军的战略思想体系里其实拥有互联网思维打破均势,通过突破性杀伤和垄断的方式赢得胜利的思维,这种想法在互联网行业屡见不鲜。所以,小米的很多策略表面上看是杀伤对手,但本质还是打破平衡博弈,可这并不是不对称博弈思维,最容易忽略的其实是自身竞争力的养成和壮大。必须指出的是,所有厂商都是在竞争中提高竞争力,杀伤对手在强者对抗中不是最好的战略选择。

平衡博弈从更大的国家维度也可以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国家战略做一个类比,长期以来我们的“韬光养晦”其实背后就是平衡博弈,在甘愿融入全球化秩序的同时,多维度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是在相对能力弱小的时候一种现实的策略。平衡博弈的好处最重要的是保护自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我们建议客户在相对弱小、或者相对更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候,采用平衡博弈的方法。一个点失败了可以另一个点弥补,渐进的全面的突破,但也不要人为的制造短板,维持一种渐进的发展思路是合理的,始终以夯实自身竞争力为根本。从这个角度看,平衡博弈第一要追求的就是自身竞争力的平衡发展。

不对称博弈:不对称博弈听起来和不平衡博弈有一点像,两者区别是——“不对称博弈”是源自前面第一讲的“边缘视角”,当确认现在的边缘是未来的中心的时候,用“不对称博弈”其实是对未来的执着、高速追求,目的是在未来达到平衡博弈,本质也不是杀伤竞争对手,而“不平衡博弈”制造对手的不平衡的同时,自身也容易陷入发展的不平衡,到头来自己修正自己也需要巨大的成本。周掌柜团队对竞争的看法和传统思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不太强调如何杀伤对手,因为这就像战场上的肉搏战,其实是你一刀我一刀的对打,你杀掉一个对手下一个就过来了,第一,你的未来对手不一定站在你眼前;第二,这和当将军和当士兵的区别就在这里,好战往往因为看到的只是一个小战场,并非大战役,整个战争的目的可能就是和平。杀伤对手是士兵在肉搏战中的生存法则,而提高自己竞争力是将军要考虑的事情。当然,仗还是要打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不赞成国内很多知名公司的一个战略思想——成功需要强大的敌人,如果一个组织需要敌人驱动,那只能说明这个组织还没有看到未来,并且缺少原创性的战略能力。成功的敌人往往就是成功本身,因为成功的中心化思维最容易忽略边缘的未来。市场竞争中,敌人是杀不完的,但未来就在那里。

举一个“不对称博弈”的例子,我们说说今日头条的AI算法和微博算法的区别,这方面我们作过一个对比:1,微博的算法更支持的是大V创造明星效应,这很好,由此微博发展成了一个超级KOL的发言平台,靠他们维护了大规模的粉丝群体,而今日头条作为后来者,其实采用的是“不对称博弈”的思维,他们激励的主要是草根的内容生产者,给予他们成为大V的通道,激励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创作用户喜欢的好内容,AI算法是根据内容的受欢迎程度滚动的给与流量支持,这某种程度上激励了创作读者喜欢的内容。其弊端也是有的,这里就不展开了。但从其“不对称战略”上是相当成功的。

我们把这个“不对称”思维放在我们自己的角度上理解。如果你是一个出身于大家庭和优越环境的城里孩子,你采用平衡博弈是很容易获得人生成功的,因为你的平衡是别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当你来自农村、家境贫寒、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想脱颖而出需要有“不对称博弈”的思维,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农村的孩子很难有财力和环境又学钢琴、又学艺术还能文化课有突破,这时候,学习好成绩好是一个不对称的逻辑,因为这是面向未来必须的竞争,而读了大学之后,当你有了基本的能力,这时候追求“平衡博弈”是更现实的选择,因为在竞争对抗中,水桶的最低那块板子很可能给你带来毁灭。

可见,“平衡博弈”是基于能力全面情况下夯实核心竞争力的长期战略,平衡博弈是最终的王道,“不对称博弈”是基于弱势地位,或者面向未来突破后再平衡的战略思维。两者本质都有进取心的博弈思维,反而“零和博弈”是短期思维,从战略的本质上看,我们还是要用长期思维做未来强者,眼前的坚韧、忍耐甚至苦难都是赢得博弈应该付出的成本。

人生很难突破博弈的束缚,公司很难真正和气生财,但平衡和不对称最终是帮助我们超越“博弈”,走向内生性的共赢未来。这不是乌托邦,这是真实的历史经验总结。

周掌柜:北京周掌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知名商业战略顾问,为多家全球化公司提供战略咨询服务,专注于研究战略管理”复杂性科学“领域。同时,周掌柜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入选中欧汉堡峰会“中欧青年领袖”,聚焦商业实战和原创商业理论研究,常年在全球30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做全球化调研,对华为、荣耀、谷歌、微软、联想、美的、阿里、腾讯、滴滴、抖音、快手、中国平安、德国博世等有深入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