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齐鲁之战以弱胜强(解析齐鲁乾时之战)

古代齐鲁之战以弱胜强(解析齐鲁乾时之战)(1)

乾时之战的古战场临淄矮槐树村

在历史上,关于齐、鲁战争,人们更加熟悉《曹刿论战》所描写的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鲁庄公采纳曹刿建议,鲁国取胜。其中“一鼓作气”、“肉食者鄙”之类的成语令我们耳熟能详,也让人们对齐、鲁长勺之战印象深刻。

但是与此相反,并在此之前发生的一场齐、鲁战争,也就是齐、鲁乾时之战却以鲁国惨败告终。这场战争,如果不是鲁庄公部下采取丢卒保帅的计策,让鲁庄公弃车潜逃,通过驿站逃回鲁国,则鲁庄公成为俘虏的可能性很大!

从某种意义上看,齐、鲁乾时之战是齐、鲁长勺之战的前导,更是足以让鲁庄公终生铭记的耻辱。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鲁庄公背上了“肉食者鄙”的标签,并因此让年轻气盛的鲁庄公俯下身来,请教并听命于曹刿的指挥,从而取得了长勺之战的难得一胜!

因此,对齐、鲁乾时之战进行全面解析,才能更好的了解齐、鲁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真相。

一、乾时之战起因

鲁庄公九年春,弑杀齐襄公的公孙无知在雍廪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鲁庄公这时发现,逃难入鲁的公子纠于鲁而言可谓是“奇货可居”,从而精心打起了国家利益的小算盘。但可惜,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先声夺人,提前由莒入齐,成功上位,做了国君!气急败坏的鲁庄公不甘心于鲁国小算盘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悍然发起了一场旨在强行送公子纠夺取齐国政权的战争。

这就是齐、鲁乾时之战的起因!

关于这场战争,令鲁庄公恼羞成怒的原因在于,就在这年春天,鲁庄公为了保险起见,也为了今后更好地敲诈或控制齐国,鲁庄公作为国君,亲自找来几位齐国大夫,在鲁国“既”地进行了会盟。正常的逻辑,这次会盟的目的,一定是要按照鲁庄公的意思,锁定公子纠在未来齐国的国君大位,并答应鲁国的其他要求。

但这对于齐国而言,当然是政治勒索。这样的勒索,不但是失“德”行为,更是不义之举。看透鲁庄公心思的齐国大夫,就有可能采用欺骗的方法,以答应会盟的方式麻痹鲁国。从事后情况看,齐国大夫回到临淄之后,不但鲁庄公愿望落空,而且事态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如同‬“煮熟的鸭子飞了”,鲁庄公怎‬能不恼羞成怒!

根据鲁史《春秋》记载,“夏,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这段话虽然仅仅有13个汉字,却内容丰富,意味深长。首先,由这段话可以判断,一定是“齐小白入于齐”在前,而“公伐齐纳子纠”在后。也就是说,齐国大夫回去不久,公子小白就被迎回了临淄,并顺利继位成了齐国国君。由于鲁庄公发现自己被齐国人耍了,所以才会气急败坏,出兵讨伐!这就是一个“伐”字的来由。其二,“齐小白入于齐”所指出的“入”字大有深意!按照古人用字,从国外回来做国君,大概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国人迎接回来做国君,这种属于民心所向,称之为“入”。其二是国君出逃,回国后由国人重新拥立,这种称之为“复归”。第三种是诸侯以武力强行扶植回国再次出任国君,称之为“归”。

齐桓公即位齐国国君,就是第一种模式,这是鲁史《春秋》做出的政治定性!基于这样的政治定性,可以确认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是在齐国期盼下,被主动迎接并顺利继承齐国国君之位的。如果这是事实,那么鲁庄公肯定是被齐国大夫们耍了!至于后世有注释者认为齐国大夫分属不同阵营,而其中一部分支持公子纠并配合鲁国的说法,可能更多是出于对鲁庄公的同情,而非事实!

正是由于鲁庄公所谓的“奇货”公子纠被自己砸在自己手里,才会导致鲁庄公愤怒于自己被欺骗,懊恼于自己失于算计,焦虑于公子纠如何处置。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鲁庄公才会做出“伐齐”的非理智举动!

古代齐鲁之战以弱胜强(解析齐鲁乾时之战)(2)

二、乾时之战的地点

乾时,这个地方在临淄附近,因时水而得名。所谓时水,也就是季节性河流,即今天流经临淄附近,发源于临淄之南黄山之阴的乌河,是一条由南向北并不太大的河流,此河古代也称耏(ér)水 、溡水、时水、干时等。而处于临淄区辛店街道的矮槐树村,据说就是齐、鲁发生乾时之战的古战场。这个地方,仅仅距离临淄古城11公里,完全是临淄近郊。由此可知,鲁庄公长驱将近200公里发起的这场战争,其冒险性有多大!而冒险性背后,又是何等的愤怒、焦虑与志在必得!

乾时之战发生地矮槐树村,作为临淄近郊,也是刚刚由山区进入平原的分界线,这样的地方能作为齐、鲁战场,其实已经深入齐地。考虑到这场由鲁庄公发起的战争已经由夏至秋,时间过去至少70天以上,说明伐齐之举或者中途变卦,或者一路行军不易。或者沿途遭遇抵抗,或者被其它变故耽搁。否则,这么长的时间才到临淄城下,仅从军事上看,鲁庄公已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古代齐鲁之战以弱胜强(解析齐鲁乾时之战)(3)

齐长城青石关

因为,可以肯定的是,鲁军远离曲阜,补给困难,加之经由莱芜,穿越山区,尤其要过齐属青石关,在翻山越岭之下,其战斗力一定会出现严重损失。而“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形容,大约十分恰当。

三、乾时之战发生时间之疑

根据《春秋》记载,“夏,公伐齐纳子纠。”说明乾时之战由鲁国发起,开始于夏天。但是,这场战争却真正爆发于秋天,即《春秋》“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按照《春秋长历》推算,八月庚申是八月十八日。这说明,从公子小白入齐到鲁庄公来到乾时之地,期间过去了数月,保守估计,至少过去了70天!

这么长的时间,鲁庄公在干什么?这完全不符合纳公子纠于齐的急迫心情,更不符合军事上速战速决的基本要求。尤其令人费解的是,齐强鲁弱、齐大鲁小这是定论,而鲁庄公单凭一国之力,敢于长驱直入齐境,如果仅仅用鲁庄公恼羞成怒,且利令智昏来解释,是无法令人信服的!难道鲁国的大夫们真就是酒囊饭袋?难道以管仲之智也看不破其中胜负之分?

抛开军事上的的困难,鲁庄公一定是遇到了其他方面的干扰因素,才会导致行军迟缓,师老兵疲。如果结合齐襄公下葬的日期,也许会明白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据《春秋》记载,“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这说明在七月二十四日,齐襄公正式下葬,距其死亡已经过去了近八个月。

古代齐鲁之战以弱胜强(解析齐鲁乾时之战)(4)

坐落于山东省潍坊市境内的齐襄公墓

在春秋时期,国君被弑杀,死亡国君的葬期就无法保证,与齐襄公之死情形大致相同的如卫桓公,鲁隐公四年被其弟卫州吁所杀,而卫州吁又被大臣石碏设计杀死,因此,卫桓公从死到下葬,时间长达十四个月。卫宣公继位后,又过了四个多月,卫桓公方才下葬。由此观之,齐襄公丧礼准备时间也会在三、四个月之间。如果按照三个月时间,开始准备时间也在四月二十四日之前,甚至更早。据此推算,公子小白入齐时间应该是夏天的第一个月,即四月份。

公子小白入齐做了国君后,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导致鲁庄公伐齐的步伐变慢?大概推论,只有葬礼这一件事情会妨碍鲁庄公立即出兵。也就是说,如果齐桓公即位后立即着手举办齐襄公葬礼,并向鲁国发出参加葬礼的邀请,鲁庄公就必然会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第一,齐襄公作为鲁庄公的舅父,在其母亲健在的情况下,依礼,应该给齐襄公的葬礼准备丰厚的“賵”,也就是随葬用品如车马之类。在这种情况下,鲁庄公碍于母亲的压力,也不得不放慢伐齐的步伐。其二,诸侯葬礼,非常重要,周边各国,乃至周天子,都会派人参加并随上丰厚之礼。如果鲁庄公胆敢在此期间举兵入齐,不但不义,也会被国际社会唾弃。所以,正是碍于齐襄公葬礼所形成的道义压力,鲁庄公才会停下伐齐的步伐,甚至还必须派人参加齐襄公的葬礼。

由此可知,鲁庄公在夏天开始启动的伐齐之战,很有可能是激愤之下的冲动决策,但很快会被齐襄公的葬礼因素,尤其其母文姜的阻挠所搁置。

但是搁置并不等于放弃!齐襄公下葬于七月二十四日,距离乾时之战发生的八月十八日还有二十四五天,这个时间符合鲁国军队从曲阜到达齐国临淄周边的时间要求!因此,有一种可能性,即夏天伐齐之举被搁置之后,鲁庄公本人或者其他人会建议鲁庄公,屯兵鲁、齐边境,在齐襄公葬礼之后出兵伐齐,伺机再送公子纠入齐。这样,伐齐之举真正被落实就会又晚了三个多月。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鲁庄公何以花费这么长的时间伐齐。除非,曲阜到临淄之间的军事行动遇上了节节阻击的遭遇战,鲁庄公是一路打到齐国临淄城下的。但这样的假设,完全不符合古代军事常识,也不符合情理,是不可能的!

四、鲁庄公为什么一定要送公子纠入齐?

按照以上分析,鲁庄公送公子纠入齐,不但机会丧失,还面临着重重障碍与重大风险,但为什么鲁庄公会如此“顽强”地要坚持送回公子纠?

如果四五月份,公子小白刚刚入齐之时,鲁庄公做出伐齐举动是出于激愤,是冲动之下的决策,但在三四个月过去之后,在齐襄公下葬之后,在齐国内政趋于稳定之下,鲁庄公仍然出兵伐齐,在明显丧失战机的情况下,是很难再用愤怒和冲动来解释的。尤其是,鲁庄公以国君之尊,劳师远征,兵临临淄城下,在军事上是明摆的冒险,但为什么鲁庄公会这样执拗下去?

除了鲁庄公继续会以公子纠为“奇货可居”之外,其他的可能性在于公子纠的身份,以及公子纠身份所起到的忽悠作用!

按照《公羊传》所说,公子纠是“宜为君者”,也就是拥有嫡长子的身份,甚至有太子的正式身份。这样的身份,让鲁庄公感到送公子纠入齐,名正言顺。而公子纠一行,也会以此身份忽悠鲁庄公,一旦鲁国军队入齐,在公子纠的号召下,一定会有人看在“故主”的面子上献城归降,并把公子小白赶下齐君宝座!否则,鲁庄公难道不去想一想,曾经区区一个卫国,齐襄公为了送回卫惠公重新回到卫国,不但花了八年时间,而且动用了鲁国在内的多国力量,尤其最后一次动员五国伐卫才把卫惠公送上卫君宝座。那是费了多大的劲啊!何况现在面临的是强大的齐国!

五、乾时之战的结局

齐、鲁乾时之战,鲁国惨败!这场战争,鲁庄公差点做了俘虏!据《左传》记载,“ 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从这个记载可知,鲁庄公所乘的战车成了齐国人的战利品,也就是“公丧戎路”。戎路就是战车,是比一般普通战车较大的战车,国君专车称之为“路”。“公丧戎路”四字活脱脱刻画出了青年鲁庄公战败时的狼狈样!

尤其“传乘而归”四字,会让我们体会到鲁庄公是如何撇下师众不顾,拼命奔逃于山野之间,甚至一口气跑到了鲁国境内的狼狈样。一口气跑到鲁国境内的鲁庄公来到鲁国驿站,驾上驿站的车马,自个儿逃回了曲阜。

鲁庄公能够避祸于战乱之中,逃亡于追杀之下,要感谢他的两个随从“秦子、梁子”!在鲁庄公逃离战车之后,并消失于走卒之间时,正是这二人举着鲁庄公的旗帜,驾着鲁庄公的“戎路”,“避于下道”以迷惑齐人,才使得鲁庄公顺利逃脱。“下道”可以理解为下坡之道,其它之道,大概是与鲁庄公逃离方向不一致的方向。而秦子、梁子,一个是戎右,一个是御手,这两个人自然都被俘虏了。即所谓的“是以皆止”,止者获也。秦、梁二字,有可能是其母亲之姓,称呼如骓甥、养生一般。

可以想像,鲁庄公弃师而逃,“传乘而归”,鲁国的这次失败会有多严重!回到鲁国的鲁庄公会有多么懊恼!多么羞辱!相应鲁国的损失会有多大!

这次失败,应该是鲁庄公没齿难忘的记忆!也是对鲁国“缺德”的一次严重教训!更是曹刿敢于鄙视鲁庄公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也是后来长勺之战中鲁国能够取胜之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