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甲午海战(名舰出水旧剧钩沉)

名舰出水,旧剧钩沉,影视镜头下的甲午海战

2015 年11 月4 日,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船重工701 所等多个单位各个领域的专家,确认辽宁丹东港大东沟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船,应为1894 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并计划将其整体打捞出水。此前,2015 年9 月17 日,“丹东一号”上曾打捞出水一组带有“致远”二字的瓷片。这一系列新闻,再次让这艘121 年前战沉的“致远”号巡洋舰,以及苦战而败的北洋舰队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

对于国人来说,“致远”舰可谓大名鼎鼎,甚至居近代以来中国海军各舰之首,更成为北洋舰队的代表。不过“致远”舰和北洋舰队的出名则主要拜一部著名的战争影片——《甲午风云》所赐。

一口气看完甲午海战(名舰出水旧剧钩沉)(1)

1959 年,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林则徐》上映,社会各界反响极好。受此影响,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电影,电影导演由此前曾执导《党的女儿》的林农担任。1962 年, 《甲午风云》在全国公映并获得极大成功,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反映甲午海战的影视作品,该片成为日后此类电影的开山之作。

在当时,这部影片所动员的资源可谓豪华,李默然、王秋颖、庞学勤、方化等都已是国内一流影视演员,真实军舰的参演更极大地提升了战斗场面的壮观逼真程度。年轻的人民海军也提供了包括护卫舰、扫雷舰、护卫艇在内的大批现役舰艇与官兵参演,尽管其中最大的“延安”号炮舰亦仅900 余吨,但已是当时人民海军的主力舰艇。

为了表现当年海战的情景,该片还大量使用了复原模型进行拍摄,在今天看来虽显粗糙,却是当年电影特技的重要手段。在创作与表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经典镜头长留观众心中,一系列经典台词更是广为流传。

尽管该片名为《甲午风云》,但故事展开的核心线索却是邓世昌。电影以民族英雄邓世昌及其指挥的“致远”舰为中心,以大东沟海战为全片高潮,最终也以邓世昌英勇殉国终结。可以说,该片是一部以英雄人物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故事片,而非以北洋水师为核心展现甲午海战全貌的战争史正剧。故而,其追求的是人物忠奸分明,情节引人入胜。战争失败可以脸谱化地由几个卖国贼承担全责,其背后体现的仍是大而化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批判。

直到20 世纪90 年代,这一视角才开始发生转移。1992 年,冯小宁执导的16 集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上映,并于当年获“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在这部电视剧的片头,出现了这样一句旁白:“在地球总面积十分之七的海洋上, 沿亚洲大陆的东侧,有一条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整整一百年前,在这条海岸线上,曾出现过一支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六位的庞大舰队,这就是北洋水师”。其内容准确与否,姑且不论,至少是开宗明义,将视角定在了整个北洋水师上。该剧也是国内第一部从战争与海军建设层面展示甲午战争的影视作品,其对日本联合舰队的展现用功颇多,而战前中日海军学员留英经历也作为该剧重要线索之一出现,其中固然不乏诸多脱离史实之处,却也与后来的战事形成强烈反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一口气看完甲午海战(名舰出水旧剧钩沉)(2)

相较于《甲午风云》,该剧在细节处理方面更为精细,主要外景地都集中于刘公岛、威海等当年北洋水师驻扎、战斗之所,拍摄所用模型的制作也更为精良。但该片在动员拍摄资源的力度上,比《甲午风云》要弱很多,当时即将退役的鞍山级驱逐舰出镜率极高,这与《甲午风云》中大量出现人民海军现役装备的情况迥然不同。

上映于2012 年的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也由冯小宁执导。该片几乎可以视为电视剧《北洋水师》的电影版。两部影视作品在情节、人物形象与关系等方面都没有本质变化,甚至许多台词和经典场景都是一样的。

又过了三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120 周年之际的2015年,42 集电视连续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档播出。该剧最大的亮点即在于借助计算机特效,对甲午海战的细节进行了大力度的还原,为此剧组还特别聘请了陈悦等著名近代舰船专家对细节进行把关。对“定远”号复原舰与北洋水师博物馆、炮台遗址都做了充分利用,制作方还复制了水师营码头、水师营等设施。在服装、旗帜、器械方面也都尽力还原。但该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过于注重技术细节的还原,而忽视了史实的还原和深入探究,加之剧本的编写和故事讲述方面也有一定欠缺,因此招来了一些负面评价。

总之,从1962 年的《甲午风云》, 到2015 年的《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时间过去了五十二年。如果把前述四部作品放在一个时间轴上看,就会发现,它们像一部首尾相接的纪录片,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自甲午海战以来,国内学界对甲午战争尤其是甲午海战主流观点的改变,以及国内海军史和海战史研究的侧重点、方法论的变迁。

一口气看完甲午海战(名舰出水旧剧钩沉)(3)

《甲午风云》的创作体现的显然是20 世纪50 年代的甲午战争史研究水平。该剧剧本由希侬、叶楠等联合创作,叶楠还是新中国第一支潜艇部队的技术军官。当时,国内对甲午海战与北洋水师的研究还局限于史料编纂、当事人寻访的初级阶段,尚未展开海军、海战等方面的军事专业研究。所以,《甲午风云》中的人物设定(如李鸿章、刘步蟾的怯懦卖国,洋员的吃里爬外),以及故事细节(如北洋水师弹药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双纵队是大东沟海战的正确阵形,“吉野”是日军旗舰等),均与史实严重不符。

到电视剧《北洋水师》拍摄时,关于晚清现代化转型失败的讨论也已积累了相当的研究成果。所以《北洋水师》将着眼点放到中国近代第一支海上力量——北洋水师的兴衰上。其片头语与主题曲《东方有一片海》都强烈地显示出一种对海洋的关切。

一口气看完甲午海战(名舰出水旧剧钩沉)(4)

在剧情细节处理上,一方面,《北洋水师》对前述《甲午风云》中的很多桥段都做出了纠正。电视剧认为,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的阵形是夹缝雁行阵,这一选择考虑了近代西方海战的经验;大东沟海战中,“致远”号是在抵近“吉野”号施放鱼雷途中被日舰炮火击沉;“吉野”号不是日军旗舰,而是日军第一游击队的旗舰;北洋水师是在护送陆军登陆大东沟后遭遇日军的。但另一方面,《北洋水师》与《甲午风云》在以下方面则有着高度共识:北洋水师弹药存在严重问题;击沉“吉野”号是击败日本舰队的关键;北洋水师攻击“比叡”号、“赤城”号、“西京丸”号是正确的战术选择。另外,该剧对中日两国海军军官的留英经历做了非常大胆的发挥,将伊东祐亨、东乡平八郎等日本海军军官与刘步蟾、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军官塑造为同学关系,并试图以这种关系与后来你死我活的海战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但是这种艺术处理却使得该剧失去了探究、展现两国海军真正的差距根源的机会。

不过,甲午战争首先是一场战争。既然是一场战争,就要首先运用战争研究的内在原理进行分析研究,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外在原理的整合。在军事学缺位的情况下,无论是史学研究、文学渲染,还是技术分析,都存在很大不足的。在这一点上,日本历史研究者的很多做法其实很值得借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