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皇帝的本事(闲聊刘邦成为皇帝的秘诀)

两千多年过去了,一个问题总困扰着人们,使他们大惑不解。一个原本地痞、流氓、无赖的刘邦,怎么就能当上皇帝呢?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那秦末战争中,刘邦虽揭竿而起,拉起队伍,但他不是首者。而陈胜、吴广才是首先打起推翻暴秦的先躯。

刘邦,曾做过泗水亭长,没有什么身份背景,比不上项羽之辈。他拉起的队伍,只不过百八十人,实力弱小。如此,混个师长旅长也就不错了。但出乎人的意料,一跃登上皇帝宝座,权倾天下。那个怀着“彼可取而代之”远大抱负,自称西楚霸王的项羽,却被围困垓下,自刎乌江。为什么结局如此呢?

正所谓“有意裁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刘邦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后人无须刨根问底,自寻烦恼。谁当谁就去当吧,费那闲心干吗?

处于好奇,找个笑料,消遣一下也未尝不可。

刘邦就是刘邦,他有他的处世高招。做了皇帝的他,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开个研讨会,就他打败项羽、当上皇帝之事展开讨论。摆上宴席,边吃边喝边聊天。刘邦说:“各位弟兄,都不要玩花样,说瞎话,给老子说实的。你们说,我怎么就坐了皇帝得了天下?项羽強于我,怎么就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得不了天下昵?”话音刚落,王陵(后曾做丞相)起来说:“皇帝老兄,你的脾气虽臭,动辄就骂人,但凡有本事有才能的都来投靠你。就说那个郦生吧,是个大知识分子,还是策划大师,请都请不来,可人家来了,你却漫不经心,光顾泡那臭脚丫子。项羽可和你不一样,他待人客气,讲仁义。可见,他家教比你好。但他为啥败了呢?原因很简单,你打了胜仗,得了金银财宝,都想着我们这帮弟兄。该奖的奖,舍得花钱,从不小气吝啬。项羽太抠门,从不把钱财分给手下,该奖的不奖,这样谁还愿跟他卖命呢?”大家异口同声道:“说得对!那小子光玩片儿汤,从不办实事。不像我们大老板,心里装着弟兄们,懂得分享。”

刘邦听着,表面高兴万分,洋洋自得,心里却在骂着:“这帮龟孙子,给老子戴上高帽子,想让老子出血,做梦去吧!”

宴席热闹非凡,议论纷纷。刘邦借着酒气说:“你们懂个屁!搞什么战略规划,制定作战方案,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老弟。管理经营,筹粮筹款,招募兵员,安排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后方,支援前线,我不如萧何。领兵打仗,指挥战斗,南征北战,攻城略地,韩信可比我強多了。这三个家伙,都是大人才,我能使用他们得心应手,各自发挥才能,这就是我能取胜的原由啊!”

你们别说,这刘邦虽是地痞什么的,但却十分聪明。在同项羽争斗中,一下子就抓住了广泛招揽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这个根本,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成功的关键。当然,还有更多的秘诀。

王陵接着逗趣说:“老大,项羽和你一同起兵,为啥,他和你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刘邦与项羽,确实存在很大差距 , 他有几手高招,项羽望尘莫及。

极力神化自己的身世。

刘邦之父,是个普通百姓,没有名气和来历。其母刘媪,却非常幸运。司马迁对她特别厚爱,在其《史记/高祖本纪》中,便把刘邦担任亭长时,流传的故事记载其中,说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就是说,刘邦是龙种,且其父亲眼所见,从而加大了故事的可信度。

如果今天,某人竞选总统,推介自己是蛟龙与其母野合而生,则定成天大笑话,被人大瞧不起,只能成为小报的花边新闻,街谈巷议的笑料,茶佘饭后的谈资。

然而,在二千多年以前,民智未开,科技落后,刘邦为捞资本,一旦公开自己精心编造的这一身世,就定能唬住愚氓的民众,得到崇敬和拥戴,也就顺理成章了。

很多人历来笃信神奇的征兆,引人入胜的要数那些大人物。他们出身奇特,行为奇异,言语奇妙,相貌奇伟……之所以成为大人物,就是具有一系列的神奇。刘邦也不例外。否则,怎么能在几年时间就当上皇帝?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个性化的形象包装。

《高祖本纪》记述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颗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这里说刘邦不仅很帅,而且“隆准”,即高鼻梁。他的鼻子到底怎么样,不得详知,但从相书上看,他的鼻子,就可“得外衣食”,“富贵无比”,“足食丰衣”。

看来,鼻子真的帮了他的大忙。

“龙颜”,是指他脸面,就是龙脸,非常威仪,“如猛虎下山,百兽自惊”。

而“美须髯”更甚了得。照古书解释,美须髯即“髭须”。“髭须黑而清秀者,贵而富,滋润者发福……黑而光泽,富贵无亏”。

在古人看来,这一尊容,就是天生的皇帝命。当然,那位太史公也是持有这一观点的,要不,他就不会在那恢宏巨著中那样记载刘邦了。

另外,还有“七十二黑子″,就更玄了。它是阳数“九”的倍数,这是很有讲究的。总之,当时这些传说,进一步神化了刘邦为真龙天子的形象,也是欺世惑众的最好手段。传说的根源来自哪里,就可想而知了。

善说假话,善用手段。

世界一代著名史学大师汤因比曾说:“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狡狐。”的确如此。刘邦确是中国史上的一只狡孤。尤其他善说假话,善用手段,就更加凸显了他这一鲜明个性。

刘邦自幼游手好闲,不务农穑,且无钱无势,是一弱者。后久任泗水亭长,更加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狐狸一样狡猾的他,发挥其特有智能,去编造关于自己的神奇故事向外推销。把无据可查的神话玩得逼真,说他为“龙种”,使愚昩的百姓顶礼膜拜。其父母去世很早,而“龙种”之说在其未当亭长之前,就广泛流传民间。如此,不是自已编造传播,谁能干出此事呢?

单父人吕公与沛县令是至交好友,因避仇家,迁徙沛县。当地大户、官吏等皆去送礼,捧场拍马讨好拉关系,以期得到县令的关爱。

县主簿萧何,为吕公主持接待宴客。见好友刘邦空手而来,便借机开他玩笑。他把客人分为三六九等,并说:“贺礼不到一千者,一律堂下便歺招待。”

刘邦不听这套,大声喊道:“我出贺礼钱一万!”此声一出,全场鸦雀无声。吕公立即出迎,见其堂堂仪表,器宇轩昂,与众不同,喜出望外,请入上席。

萧何见状,忙对吕公说:“刘季没有真话,不要信他!”吕公善相面,见其仪表非凡,暗自称奇,认为将来必成大器。说点假话算什么!所以就不理萧何。宴毕,吕公留住刘邦,引进内室,见了妻子吕媪和女儿吕雉。

吕雉莞尔一笑,低头离去,真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花不甚凉风的娇羞”。吕雉眼波流动,桃花般鲜嫩的脸弹指欲破,一对酒窝让人心醉。刘邦本是好色之徒,醉在心头,垂涎欲滴。吕公便对刘邦说:“我喜欢给人看相,看过很多人,但都比不上你,望你自珍自爱。我一小女,甘心献给你铺床叠被,作个小妾。”刘邦求之不得,欣然应允,带着醉意,含笑而归。

刘邦虽无学历文凭,但甚会编造故事,加上会相面的岳丈,他的故事总是带着神奇,流传市井。由此,身价飞升。自娶吕雉为妻,精力十分旺盛,很快生下一儿一女。

一天,吕雉带着孩子下地,过路老翁饥渴难忍,吕雉见状,便把携带的饭菜送给老翁。原来老翁也善相面,为谢吕雉,为她及儿女相了一面,说“夫人是天下贵人,将来要母仪天下!”“夫人将来之所以母仪天下,是因你儿女将来贵不可言。”老翁说罢,悄然离去。吕雉回家将此告诉刘邦,刘邦急忙追上老翁。老翁见刘邦后,恍然大悟,说:“你夫人及孩子面相与你一样,都是贵不可言。″刘邦乃谢说:“诚如父言,不可忘德。”

《史记/高祖本纪》记述说:“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后来,刘邦果真当了皇帝,派人寻找老翁,却已无处可寻了。

刘邦推介自己,莫过于斩蛇一事了。有次,他被派去押送征调役徒,去骊山修建始皇陵,途中逃亡甚多。他想,到达骊山,役徒就会跑光。当走到丰乡(江苏丰县)西边大泽,便停下喝酒。晚上,他对役徒说:“你们走吧,我也逃命去了!”十几个青壮者愿随其闯荡,他便应允。探路役徒回报说,有条大蛇挡路。刘邦说:“壮士只管赶路,没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上前去,抽出宝剑,将蛇斩成两段。

众人惊叹着拨开巨蛇,继续赶路。走了数里,刘邦大醉难支,与众和衣躺在路旁草丛中,呼呼进入梦乡。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翌日一早,一丰邑人经过斩蛇处,见一老妇抱头痛哭。问她为何痛哭?老妇答说:“有人杀死了我的儿子……”

问:“你儿子为何被人杀死?”

老妇答曰:“我儿为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住了路径,因被赤帝之子给杀了!”

丰邑人觉老妇言语怪诞,正要寻根问底,她却不见了。

故事总有人编造,谣言总有人杜撰,只要传播,就有人相信,越传越加生动、离奇,时间已久,便也成真。刘邦正是看中这点,便紧紧抓住,让那神奇的光环永远笼罩着,直至登上皇帝宝座。

史书记载,秦国开国之君秦襄公立国西方,祭祀白帝。在此白帝暗指大秦王朝。传说,赤帝为尧帝之后,是刘邦祖先。赤帝系暗指大汉。所以,刘邦总以斩蛇起义为荣耀。其龙子龙孙,也总以此自吹自擂,宣称他们受命于天。

对于刘邦那些神奇故事和传说,司马迁不但信以为真,且详尽记述于《史记》之中。在这里,他向历史开了一个既大又滑稽的大玩笑。

从上看出,刘邦之所以获得城功,关键他会编故事,说瞎话,抓舆论,做宣传。他先搞创意,制造概念,继而策划事件,编造荒诞离奇的故事、谎言,去愚弄、欺骗百姓,从不脸红。等造足了势,忽悠上一帮人,培育实力再补课,做点实事。后来,楚汉争斗,玩得基本是现实主义,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依赖萧何、张良、韩信鼎力相助。他非常清楚,这三人的智商特高,几乎是人精。忽悠他们是不行的,那些瞎话只能愚弄百姓。对他们,荣誉、地位、封地,该给就得给,不能含糊。对于那些脑子进水的糊塗蛋,该忽悠就忽悠,不要下不得手段。

刘邦,一个不折不扣的弱者,出身低微,没有文化,唯一能夠给他自信的,就是那些神话传说般的出生和奇特的相貌。他充分利用,并发挥到极致,借他人力量,最终成就了自己。

(改写于2022年5月15日下午)

刘邦当皇帝的本事(闲聊刘邦成为皇帝的秘诀)(1)

作者简介:尹秀民,山东广饶人。退休公务员。副编审职称,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原主要研人才使用管理理论,后习作散文、随笔、杂感等。出版十一部专著,发表论文多篇。计四百余万字。多获省、市奖项。

壹点号博山区作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