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生活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怎样正确的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

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它就在作为思想路线发挥作用了。100多年来,无数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运用它来解决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不仅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而且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

诚然,人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犯过不少错误,走过不少弯路,遭受不少挫折,但是,中国人民仍然坚信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使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大国,展现出了无限美好的前景,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怎么在生活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怎样正确的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1)

所以难道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起什么积极的推动作用吗?那种认为哲学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事实说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指导,中国革命就不能胜利,中国建设就达不到今天的水平。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如此翻天覆地的作用,才在中国的广大国土上掀起了持久的学习哲学的热潮。这种热潮的出现决不是单纯的宣传或简单的行政命令所能解释的。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国民党统治区,人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是要冒杀头危险的,但人们宁肯冒杀头危险也要偷偷地传阅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如当时传阅和流行的有:《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论》等等。

怎么在生活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怎样正确的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2)

怎样解释这种热情呢?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著作中充满了哲学的真理,以令人信服的事实和分析回答了人们心里蕴藏着的问题,或者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千千万万的青年就是通过这些哲学著作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著作而走上革命道路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前,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还只是少数先进分子,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了群众性活动。例如北京的新老哲学家举行定期座谈,共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后来还成立了全国哲学会。后来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发表了,全国出现了学习两论的热潮。

怎么在生活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怎样正确的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3)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哲学的态度的变化来看,哲学的作用显然是一个关键问题。当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时候,它的威信就越来越高。

如果当它被歪曲,被错误地用来为错误路线服务,使革命和建设遭受一个又一个挫折的时候,它的威信就越来越低,人们对它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因此,学习哲学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那么,怎么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这条思想路线呢?

首先,要系统地完整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前面已经谈到,辩证唯物主义是一门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包括主观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怎么在生活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怎样正确的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4)

任何科学都是一个思想体系,即一个由许多原理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整体。显然不系统地完整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就无法系统地完整地掌握这条思想路线。有一种思想倾向也值得注意,就是把哲学仅仅看成是认识方法、思想方法。

而不承认它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科学,认为客观世界的各个领域作为科学对象已被各门实证科学分割净尽,哲学的对象不再是客观世界而只是认识和思维了。这样,哲学就被归结为纯粹主观的东西,一般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就失去了它的客观根据。缺乏客观根据的思想方法,其可靠性用什么来论证和保证呢?结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要自觉地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人们在生活中不可能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某些原理,否则,生活无法进行下去,但这种运用是自发的,因而是零碎的、不彻底的。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得自觉地系统地彻底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导我们日益复杂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怎么在生活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怎样正确的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5)

所谓运用,就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得出新的结论,然后用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例如把矛盾学说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得出当时当地矛盾情况的结论,然后根据这个结论解决当时当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具体分析具体矛盾,具体解决具体矛盾,也简称矛盾分析。矛盾学说是理论,矛盾分析是方法,方法根据学说,矛盾分析就是矛盾学说的自觉的运用。

第三,要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自觉的运用不等于正确的运用,犯错误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原因何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事情进展中的三个环节:(1)作为一般方法而被运用的哲学原理;(2)一般方法所作用的对象,即现实材料;(3)运用的过程。这里的三个环节相当于三段论推理中的三个环节:大前提、小前提和推理的过程。

怎么在生活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怎样正确的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6)

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错误,都会导致结论错误。如果原理是正确的,在运用中不坚持它,当然会犯错误;如果原理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完全正确的,在运用中坚持了错误的东西,也会犯错误,这就涉及如何正确处理坚持原理和发展原理的关系问题。有人可能会问:哲学原理都是些最一般的原理,还会有什么错误呢?是的,很难设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等原理有什么错误,但是、并非一切原理的真理性都是如此明显。

例如对于对立统一的原理,对于什么是正确的物质定义,怎么正确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等,人们的意见就很不一致。即使那些人们都一致承认的原理,每一个人的理解也不一定完全一致。例如矛盾,在中国的国土上,大概很少有人不承认,但在理解上就存在着分歧,有的人一想到矛盾,就是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斗争,抱着这种理解来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怎么可能不犯错误呢?

因此,在运用一般原理的时候,除了要认真坚持之外,还要经常注意发展,即注意在运用中检验原理,看它是否完全正确以及个人的理解是否完全确切,注意在运用中不断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它、发展它。运用原理的过程,也就是用实践检验原理、发展原理的过程,也是检验个人的理解是否确切、发展个人的理解的过程。原理被运用一次,也就被检验一次。运用和检验不会最后完结,理论的发展也不会最后完结。

第四,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矛盾。为了解决矛盾,我们要注意矛盾的两个方面,全面地分析问题。错误往往产生于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只看见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忘了另一个方面。为了防止片面性,就要求我们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既反对“左”的偏向,也反对右的偏向。

例如,我们在社会实践中,要完成某个任务,必须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时就容易产生两种偏向,一种是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际,一种是片面强调实际而忽视理论,即教条主义的偏向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又如要完成一个任务,必须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时也容易产生两种偏向,一种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能动性,一种是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客观条件,即消极被动的偏向和主观主义的偏向。在这些问题上,所犯的错误和造成的损失,我们的经验教训是很多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