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1)

物以类聚是一个成语,《中国成语大词典》上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五灯会元·天衣聪禅师》:“如藤倚树,物以类聚。”另一个是鲁迅《两地书》一二一:“今天寄到一本《红玫瑰》,陈西滢和凌淑华的照片都登上了。胡适之的诗载于《礼拜六》,他们的像见于《红玫瑰》,时光老人的力量,真能逐渐的显出‘物以类聚’的真实。”显然,物以类聚是作为一个贬义词使用。这个成语最早的来源,大概是《战国策·齐策三》:“淳于髡(kun)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王曰:‘子来临,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淳于髡是一个看过鸟群迁飞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2)

鸟浪

淳于髡也许懂鸟,善于说鸟事。最经典的还是引发齐威王那句著名的话,“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是齐宣王他爹,曾经“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无人敢劝谏,淳于髡见王,说“国中有大鸟,至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由此激发了齐威王的雄心壮志,“威行三十六年”。史书如此记载,但不知如果齐威王不是这样回答,淳于髡会怎样说。以鸟、物喻人,说人事,古人很擅长,这其中隐含着说者必须善于观察,否则无从说起。古代地广人稀,人少鸟多,打鸟的人也多,猎人狩猎,当然懂鸟懂兽。像淳于髡这样留名青史,善于观察自然又参与社会事物的,大有人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3)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4)

秋鸟南迁,居住在海边的人,自然是有机会看到大群鸻鹬类壮观的迁飞队伍的。尤其在一些海湾、河口,生境适宜,食物丰富,如果不发生重大改变,一年年都会被鸻鹬类作为迁徙驿站的,它们在此停歇,补充能量,以便持续飞行。最近秋高气爽,我去崂山看太清宫,那里的道士曾因蒲松龄的《崂山道士》而闻名,回返的路上经过鳌山湾,正遇上有几千只鸻鹬类在此停歇。稍作观察,便发现,水鸟们确实是“同翼者而聚居”。海湾水边的鸟儿,从里向外,分为三个层次集聚一起,最外层水深处,大约400只白腰杓鹬站立,间隔一段距离靠近岸边,浅水处是密密麻麻的大滨鹬,再向内直至泥滩上,密密麻麻的是黑腹滨鹬。这样由内而外分布的巨大鸟群,估计总数在4000只左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5)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6)

东南方远处,有一道白色的线,那是一群180多只的反嘴鹬,在它的附近还有十几只翘鼻麻鸭在水中飘荡。麻鸭来的好早。它们附近,有5只黑脸琵鹭,呈一字站立水中。鸥群集中在岸上歇息着,并不多,也不密集,斜阳映照下闪着白色的光。水波荡漾,斜阳夕照,一个安静的鸟世界。忽然,圈层最外的黑腹滨鹬飞起来,密密麻麻,有些混乱,很快就调整好,疏密有度,翅膀扇动频率一致,先是贴近水面,然后拉高,浓缩,形成一个墨滴样,旋转,下降,散开,重新拉起,浓缩,张开,像渔人抛向水面的一张网,又迅速收起,S形漂移,之后降落到远处滩涂。行动之快,目不暇接,一个人思考的反应远不及一个巨大群体活动与调整的速度。过一会,原来中间层的大滨鹬又上演一番。整个过程,只有白腰杓鹬没有表演。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7)

最外白腰杓鹬,可看到白加黑的反嘴鹬

中间层是大滨鹬,内层是黑腹滨鹬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8)

鸟以群分,一目了然

一拨鸟浪的形成,譬如黑腹滨鹬们起飞,并不波及大滨鹬,反之亦然,各有秩序。黑腹滨鹬群体内,夹杂一些其他种类,如少量环颈鸻、蒙古沙鸻,还有个别阔嘴鹬。大滨鹬群内,有少量灰斑鸻。混群其中的少数个体,追随大集团行动。一个集团的行动并不一定波及其他集团。有时也会同时起飞,形成一个更大的鸟浪,三四千只,蔚为壮观。鸟浪之美,尽在其中。鸟浪形态,变幻莫测,集中分散,怡然自得,没有头领的号令,却总行动一致。群体之中,个体间的距离,恰好,不知是如何计算的,似乎曾有数学家研究推演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9)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10)

鸟浪中的每一只鸟儿,都与邻居保持一致,方向改变,升高下降,散开浓缩,高度统一。当方向改变时,集团内部个体与外部个体的飞行速度与彼此距离,是不一样的。它们又是如何推算出来的?绝不会发生碰撞。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大型计算机可以模拟,但仍需要人的智慧。一只鸟儿是渺小的,几千只鸟儿统一行动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蔚为壮观,叹为观止,仅仅是形容,是文字的,是文学的。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来,建模,可以做到,但难度不小。平静的海面上,上演这样一场大剧,可以观,可以赞,可以叹。如果模拟一番,谁能做得到?当我站在海湾边上,显得是如此渺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11)

反嘴鹬180余只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12)

不同种彼此有界

我蹲下身来,可以很近的接近那些分散在边缘的个体。一个个黑腹滨鹬,目中无人,都在低头觅食,有的走近我不足5米。个别个体的腹部,有斑斑黑点,那是春夏季婚装的遗留,似乎仍舍不得褪去。整个群体中,仍有个别黑腹鲜明,大概真是登徒子之类。黑腹滨鹬群中,混有几只阔嘴鹬,头部有明显纵向花纹,所谓双重眉纹,一看便知。少量环颈鸻、蒙古沙鸻混杂其中。大体说,鸟群的物种纯度极大,混入种类很少。目前已是鸻鹬类南迁的尾声,在这4000只左右的大群中,大滨鹬、黑腹滨鹬和白腰杓鹬是主要种类,其他种很少。这个数量与春季北迁的数量比较,多还是少,不清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13)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14)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15)

近观黑腹滨鹬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2005年之前,在黄海沿岸和渤海湾、辽东湾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鸻鹬类调查,多年多地点的数据表明,大滨鹬和黑腹滨鹬是过境鸻鹬类的重要物种。例如1999年4月4—10日,黄河三角洲北迁鸻鹬类调查,总数64000多只,其中环颈鸻数量第一,黑腹滨鹬数量第二,13450只;1998和1997年同期,黑腹滨鹬数量分别为14411只和24106只,占第一位。1999年白腰杓鹬第三,数量9766只;此时大滨鹬数量较少,1126只,而1998年4月27—5月7日,大滨鹬数量为12816只,1997年时为11957只。2004年4月29—5月2日,在江苏北部沿海调查到大滨鹬6700只,位居第二;黑腹滨鹬第三,2453只;同年5月3—4日,胶州湾统计到黑腹滨鹬4900只,位居第二,红腹滨鹬位居第一,与江苏相同;5月6—10日在莱州湾,统计到黑腹滨鹬9430只,居第一位。胶州湾和莱州湾的大滨鹬数很少,前者20只,后者351只。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16)

白腰杓鹬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17)

大滨鹬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18)

物以类聚,密度不一

鳌山湾比胶州湾小得多,我所看到的是其中一角,此时其他滩涂上是否有鸻鹬类,有多少,不清楚。但就现在的时间和眼前的局部海湾一角看,4000只,数量不算少。我的崂山之行,足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19)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21)

密密麻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物以类聚鸟以群分)(22)

鸟群全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