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于吉红(二十大代表于吉红)

编者按

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党章规定和党中央统一部署,全国38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了2296名党的二十大代表。党的二十大代表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是经各级党组织逐级遴选产生,肩负着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重托,凝聚着全党的意志,承载着人民的期望,将光荣地出席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中很多是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党员。本栏目重点介绍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代表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学习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

二十大代表于吉红(二十大代表于吉红)(1)

二十大代表于吉红(二十大代表于吉红)(2)

二十大代表于吉红(二十大代表于吉红)(3)

二十大代表于吉红(二十大代表于吉红)(4)

“天道酬勤”在无机化学家、吉林大学教授于吉红的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证。这4个字是她和科研团队的座右铭。

今年55岁的于吉红一直从事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在分子筛纳米孔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定向合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首创的研究成果。

受老一辈化学家的影响,于吉红从青少年时代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5年高中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她被保送到原吉林大学化学系学习,随后又以全学年第一的成绩被保送为吉大研究生,师从著名无机化学家徐如人院士,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

她长期从事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在分子筛功能材料的创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积极推动了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基础前沿科学领域的发展。

分子筛,顾名思义,就是可以筛分不同分子的材料,因其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规整的纳米孔道结构,分子筛成为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催化、吸附分离和离子交换材料。“分子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于我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并助力碳中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于吉红说。

1998年从国外完成博士后回国后,于吉红致力于分子筛的定向合成这一前沿性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当时,分子筛研究正处于瓶颈低谷期,但于吉红一直坚守。

她带领团队下苦力建设分子筛合成数据库、结构数据库,在国际上较早地提出以理论模拟、数据挖掘和高通量实验相结合指导分子筛定向合成的策略,成功合成出多种新型分子筛拓扑类型,实现了我国在分子筛新拓扑结构类型创制方面零的突破。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10多年的努力迎来了厚积薄发。2016年,于吉红带领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机制,该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这一发现不仅使人们对沸石分子筛的生成机理有了新认识,更为分子筛材料的高效及绿色合成开辟了新路径。2021年,于吉红团队又研制了一种基于分子筛固态电解质的全新柔性固态锂空气电池,在柔性电子产品中将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于吉红的学术影响力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继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她又先后当选了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受聘为全球化学领域顶尖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执行主编,任多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编委、顾问编委。

尽管科研工作繁忙,但于吉红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推动前瞻性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建设,将国际前沿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以科研反哺教学。

在于吉红看来,老师的指导是激发学生兴趣而迅速进入领域前沿的第一步。她坚持每天与学生面对面探讨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科研中,于吉红一直推崇“大树理论”,即一棵小树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除了有良好的土壤,还需要时间、不动、根基向上长、向阳光等几个要素。她时常告诉青年学者和学生,做科研要夯实基础,不能为追逐热点而跟风,只要自己有强壮的根基,并通过不断的学科交叉,就能催生出原创性成果。

继党的十九大代表之后,于吉红又光荣当选了党的二十大代表。“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要时刻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于吉红说,她将继续带着团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

二十大代表于吉红(二十大代表于吉红)(5)

二十大代表于吉红(二十大代表于吉红)(6)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统筹:刘世昕 杨月 安俐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

出品

二十大代表于吉红(二十大代表于吉红)(7)

来源:中国青年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