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论语押题课第一讲)

高考语文《论语》部分押题课——附押题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重点选段】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很多名言,如《论语第二·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论语押题课第一讲)(1)

译意: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论语十二章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论语押题课第一讲)(2)

【高考精准押题】

1,“三十而立”这句话有人翻译为“三十岁,知道规矩,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有人却翻译为“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你同意哪一种翻译方法?请说明理由。

2,这段文字,据唐人柳宗元《与杨晦之书》说“孔子七十而纵欲”,不但“从”字写作“纵”,而且从“心”字绝句,“所欲”属下读。“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矩”。

谈谈你是否同意柳宗元的句读标法。

参考答案:

1,同意“三十岁,知道规矩,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的翻译。孔子说,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做学问,那么,经过十五年的努力,经验丰富了,人生也得到磨练了,那么,三十岁的时候,就能自立于世。需要独立的去面对这个世界了。“立”就是不动,站住的意思,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2,不同意柳宗元的句读标法。

原文中的句读“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到了70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这里面的“从”是遵从,顺从之意,随心而为。而柳宗元的句读,把“从”字写作“纵”字,“纵”有放纵之意,含贬义。如果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怎么又能做到不超出规矩呢?所以,柳宗元的句读标法不可取。

论语十二章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论语押题课第一讲)(3)

【真题训练】(答案在下一期公布)

海淀区2018届高三查漏补缺语文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和马的态度。

(1)

(2)

2.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更认同上面哪一种标点。

【参考答案】

1.(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 答案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