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论道晁错(百川论道晁错)

文 | 百川

晁错,男,汉族,公元200年生,寿命47岁。属相龙,星座为双鱼座,河南禹州人。司马迁评价晁错“变古乱常,不死则亡。”晁错确实死的很冤枉,但他的改变古法,扰乱常规,却堪称伟大的改革。

《史记·晁错列传》记载:“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晁错为人,像峭壁一样耿直,认识问题深刻。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精通《尚书》的人。

百川论道晁错(百川论道晁错)(1)

独闻济南有一位叫伏生的,是原来秦朝的博士,对《尚书》研究很深。但是,此人已经九十多岁的高龄,年龄太大,无法征召他来。文帝于是下令教育部,派人前往学习。

教育部长派遣晁错,前往伏生那里学习《尚书》。学成还朝后,晁错总是借向皇帝讲解《尚书》的名义,而进言利国利民的政事。汉文帝下诏令,任命晁错担任太子秘书、太子秘书长等职务。

晁错凭着他的雄辩才学,得到太子的宠幸,太子称他为“家中智囊”。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几十次上书,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有奇才,提升为副部长。太子称赞晁错计策,可大臣们却不喜欢他。

太子终于继位了,就是汉景帝。他任命晁错为中央办公厅主任。晁错汇报工作,经常是请求景帝单独接见。景帝几乎对他言听计从,宠幸他超过了朝中重要官员,晁错也改革许多政策法令。

百川论道晁错(百川论道晁错)(2)

丞相申屠嘉不愿意了,又没有抓住把柄,来中伤他。恰巧这时,内史府建在太上庙,围墙里的空地上,门朝东,出入很不方便,晁错便向南边,开了两个门出入,因而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

申屠嘉丞相知道这件事,大发雷霆,想借着这次晁错的过失,写成奏章,能够杀了晁错。晁错听说丞相想害他,连夜请求单独进谏皇上,具体详细地向皇上,说明了这件事情。

申屠嘉上朝奏事,乘机禀告了晁错,擅自凿开太上庙的围墙做门,请求皇上把他,交给司法部门处死。皇上说:“晁错所凿的墙,不是太上庙的墙,而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致于触犯法令。”

申屠嘉不但没有杀成晁错,反而自己还要谢罪。退朝之后,他生气地对秘书说:“我应该先斩后奏,却先请示皇上了,被这小子给出卖,真是重大失误。”丞相一气之下,竟然得病死了,晁错更加显贵。

晁错被提升为中纪委书记,他把改革的目标,锁定在诸侯。他请求皇帝,按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皇帝命令大臣们一起讨论,没有一个人,敢挑战晁错的建议。

百川论道晁错(百川论道晁错)(3)

晁错的改革,使诸侯们对他恨之入骨。晁错的父亲知道后,特地从老家赶来,劝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执掌政权,侵害诸侯利益,人家可是亲生骨肉,大家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晁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否则,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晁错的父亲说:“照这样下去,皇帝的刘家天下安宁了,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晁错父亲回家后,便服毒药而死。

他死前说道:“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诸侯吴楚七国开始反叛,并以诛杀晁错为名义。大臣们也帮腔,皇帝竟然下令,让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

晁错死的算是比较冤的,印证了“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晁错的另一个历史功绩,是农业改革。他的名篇《论贵粟疏》,堪称古人农业兴国的佳作。疏,即奏章。是晁错上报给汉文帝刘恒的。

贵粟,即以米为贵。这篇文章说,君王圣明,百姓不挨饿。不是亲自种粮,而是领导有方。唐尧、夏禹时代,九年的水灾,商汤时代,七年的旱灾。但是老百姓依然丰衣足食。为什么?就是农业搞得好。

百川论道晁错(百川论道晁错)(4)

人一天不吃饭,就要挨饿。一年不穿衣服,就会受冻。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亲妈,也不能留住儿子。何况是一国之君呢?

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国富民强。

汉代的农民,没有改革之前,也很辛苦。比如说一个五口之家,只有二个人是劳动力。按种地百亩计算,也就能打一万多斤粮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还得被迫出官役,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

而他们的支出呢?包括抚养孤老,哺育幼儿。还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这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这么辛苦,还要承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

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

百川论道晁错(百川论道晁错)(5)

国学名篇《千字文》有言“治本于农”,直译为治国之本在农业。晁错的农业改革,首先提出农民务农。要想使农民乐于务农,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就是让农民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

中华农业的鼻祖——神农氏曾说,有山高的城墙,海深的城河,百万的精兵。如果,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所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

唐代诗人李绅的《 悯农二首》,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治国之本是什么?就是农业。不要因为丰衣足食,而忘了立命之本。

百川论道晁错(百川论道晁错)(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