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一撇一捺(写好一撇写好行书)


文/一者


书法重在变化,即便是楷书同样要变化。楷书主要是讲究点画的形态变化,而行书讲究的是点画的使转呼应造成的结体面貌的变形。书法无变化,就没有性情,没有感染力。行书点画形态变化较多,主要是其书写性决定,每一个字的使转呼应的需要,还有书家即兴发挥的结果。本文以王羲之《集王圣教序》为例,就行书的点画撇的变化来说说行书的笔法变化。


行书撇的变化

长撇

行书中的撇变化多端,有撇画的字有浪漫气质。撇画在行书中可由书写者自由发挥,可长可短,可出锋也可回锋出钩,书写比较自由,如写长撇。


写字一撇一捺(写好一撇写好行书)(1)

王羲之《集王圣教序》中“声、名、身”等字


长撇在楷书中须有固定位置,而行书的长撇在结体允许的范围内可自由落笔,即兴夸张,使本来不长的撇变为长撇,增加了字的舒展飘动之意。如“声、名、身”等字。


写字一撇一捺(写好一撇写好行书)(2)

王羲之《集王圣教序》中“蠢、者、宏”等字

还有,长撇可以出尖,也可不出尖,如“蠢、者、宏”等字。


写字一撇一捺(写好一撇写好行书)(3)

王羲之《集王圣教序》中“庸、序、庆”等字

还有一类撇画,在末端急停按笔,形成顿笔之势,这样大大增加了撇的力度,不再显轻飘。或急停回锋,出现一个回钩,形成萦带回应。如“庸、序、庆”等字。

短撇


写字一撇一捺(写好一撇写好行书)(4)

王羲之《集王圣教序》中“乎、千、重”等字

短撇一般用在字的顶端,书写时迅速出笔,呼应下一笔。如“乎、千、重”等字。还有一种是侧而短,出尖不明显,厚重劲健,这一类双“彳”旁的第一笔多采用此写法,如“彼、化、行”等字。


写字一撇一捺(写好一撇写好行书)(5)

王羲之《集王圣教序》中“彼、化、行”等字

回钩长撇

或称为启下撇,有呼应、引领下笔的作用,往往出钩,如“尤、感、庆”等字。此类撇画书写顺势入笔,迅速回锋出钩,这样的撒画增加了点画的呼应性和字的放射感。


写字一撇一捺(写好一撇写好行书)(6)

王羲之《集王圣教序》中“尤、感、庆”等字


弯头撇

弯头撇是典型的连笔书写,一般在笔处先写一个弯,增加了点画的丰富性,还有一个平衡作用。如“右、布、有”等字。还有一种撇两头尖如兰叶,修长、秀雅、流畅、轻松,但要注意写此类撇是不要有一笔划过的感觉,也要送到笔端。如“厚、夫、历”等字。


写字一撇一捺(写好一撇写好行书)(7)

王羲之《集王圣教序》中“厚、夫、历”等字


撇的组合

撇的组合有一种撇折,还有多个撇的组合。一般短撇与横画连接都一笔写成撇折,如“教、制、於”等字,即省了笔画,又增加了流畅性,这符合习书的一般规律。


写字一撇一捺(写好一撇写好行书)(8)

王羲之《集王圣教序》中“教、制、於”等字


当两个以上撇画同时存在,为突出书法变化需要,一般进行形态、方向和空间上的处理,不至于雷同,如“形、影、彩”等字。


写字一撇一捺(写好一撇写好行书)(9)

王羲之《集王圣教序》中“形、影、彩”等字

行书以气为主,要写出行云流水之势,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为行书之妙。因此行书用笔,可断可连,笔笔断则点画分明,笔笔连则气势浑灏;轻提使转,重按铺毫;笔笔有提按,处处兜得转,自然、流转,处处生情。

丰坊《书诀》说:

其体务从简易,相间流,故谓之行草。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问断,永存乎生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