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10——草书释读4

二 人体:目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1)

「口」字讲过了,今天讲「目」,就是眼睛。跟「目」有关的字,也放在这里一起讲,如「眉」。前两堂课讲小「口」,那是真正的口,嘴巴。今天讲「目」这样的字,外框也是四边形,这不是嘴巴,只是一个方框而已,这种形状归入「围」。

小口我们讲到有十二种变化,大口没有这么多。我看群组讨论中,很多同学对于笔势还把握不住,真书线条比较简单,草书中我们会遇到相当复杂的线条,这样的线条怎样分笔势,叫什么名字,对学草书非常重要。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2)

这里跟各位复习一下,我们用过哪些称呼。二级课程讲了张旭十三势,单一笔势八个,复合笔势五个。这十三势下面,各有一些后人补充的专称,这样一来,十三势就是十三个组,十三个名称就是组名。如果有些线条找不到专称,可以用组名,即十三势名称。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3)

看见一组线条,应该怎么想呢?我举些例子:

第一个,线条是直线加直线,笔锋运动方式是折,在「五势」中属于奋笔势这一组,后世没有补充过专称,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直接称之为奋笔势。

第二个,线条是直线加弧线,运动方式是顺向转动,顺向转动是钩裹势这一组,后世补充了专称叫狮口,既然它有专称,我们就称它为狮口。

第三个也是直线加弧线,运动方式是逆向转动,这一来结果也是个折,「五势」中归入钩努势这一组。这个也没有专称,那就叫它钩努势。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4)

除了用十三势名称和专称,我们还可以用某某化势这种称呼。笔势自古就有化势,我们讲过许多「八法」化势,如侧势化出四角势、打点势、蝌蚪势等等,这些化出来的笔势各有名字,可以当专称使用。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5)

但有些化势就不同,如群鹊势化势很多,「爪」字形、「不」字形、「木」字形等等都是,这些都没有另起专称名字,可统称为「群鹊化势」。此外还有「群鹊倒笔势」,上一课讲过,这是群鹊化势中延伸出来的名字,指上三下一这个组合。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6)

二级课程24课首次介绍铁围势,从用直线围大口四条边讲起,需要三笔,1 2 3。当时还讲到皇象、智永、王羲之、怀素的草书围法,只用两笔来围,这是铁围化势,书写次序是1 〔2 3〕,括号中的〔2 3〕,意思是这两笔化为一笔了。如果换成〔1 3〕 2,书写次序变了,那就属于铁围倒笔势,还如2先写,2 〔1 3〕,同样也是铁围倒笔势。

简言之,我们可以使用的笔势名称有:

简言之

· 永字八个单一笔势,五个复合笔势。

· 后人补充的八十多个专称。

· 某某化势,某某倒笔势。

这样一来,草书中所有线条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都可以有自己的称呼,各位可以多加练习。

2.1目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7)

「目」字在第八课曾经提到过,这是一个象形字,外面是眼眶,里面是眼珠。金文中出现了竖写的眼睛,小篆写法也是竖立的,这一来有了个外框,眼珠蜕变为两横,隶书、真书都是这样。所以草书「目」,就要解决大口框架中加两横怎样写。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8)

「目」字外框用铁围势,里面两横皇象缩小了,看起来好像铁铃势,王羲之《十七帖》里面两横用奋笔势。小心「目」字有时和「同」字很相似,《淳化阁帖》中这个,是「目」还是「同」呢?一要看看上下文的意思,二要看看这字本身。「目」字外框是围,「同」字外框是包,钩裹化势。皇象「同」字里面用鸡头势,这一来和「目」字分得很清楚。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9)

孙过庭《书谱》有七个「目」字,取铁围势加奋笔势。「同」字有九个,八个都和皇象一样,钩裹势中用鸡头势,只有一个用了奋笔势。唐代窦臮曾批评孙过庭「千纸一类,一字万同」,意思是变化太少,固然有点道理,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先学会最基本的写法,然后去研究取势的变化,这本帖反而好用。

智永《真草千字文》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10)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11)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同」字,中间是曲钩势,就是一折一转。一横下面加一个口,在汉字中经常遇到,其实这本身也是一个字,是「旨」的异体字。草书中写起来,经常用奋笔势两开半,或者更简略一些,写成曲钩势。

2.2眉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12)

「眉」本来是个象形字,眼睛上有眉毛,甲骨文还有其他比较简约的写法,无非是眉毛少画几根。金文也差不多,小篆就脱离绘画了,现在的正楷字是隶变后的结果,看不出眉毛的样子了。顺便介绍一下,唐代《昭仁寺碑》等写「眉」会少写一竖,上面只写外框,外框中一竖没有了。王羲之、欧阳询写「绝」也是少一竖的,方便组织笔势。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13)

草书「眉」可见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写法,用了三个笔势:首先写一个节耳势,看起来好像英文的P,但先写一撇,然后打圈,所以实际上节耳倒笔势。注意王羲之写这个圈还比较方,所谓「写草如真」,写草书能表现出真书的特点。然后写一个铁围势,左边第一笔起笔很高,一直深入到节耳势那个室,表示原来里面有一小竖。最后在铁围势中加一个奋笔势,草书「眉」字就出来了。

2.3见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14)

「见」字,上面是一个大眼睛「目」,下面是跪坐的人,强调这个人在用眼睛,所以是「见」。金文中有简化一点的写法,下面的「人」用一撇一捺。经过小篆的改造,秦简写法已经跟现在差不多了,下面的「儿」,其实是「人」变过来的,这样的字不少,在书法中「儿」属于凤翅势。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15)

草书「见」,上面「目」只写外框,里面两横省略不写,下面凤翅势的一撇,跟刚才写「眉」字一样,起笔深入到上面的铁围势中,表示这外框中原来是有笔画的。索靖《月仪帖》「见」字,右转左折,铁围倒笔势。《月仪帖》还有一个「见」字,「目」的外框取竖笔势,第一笔是竖,第二笔是折,所以是竖笔势。方框下面省了一横,四条边只写了三条,这一来本来是「围」,现在变成「包」了。元朝邓文原在外框下面加多一横,多余的动作,他大概想补全四条边,但这么一来像「兄」字了。

2.4相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16)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17)

甲骨文、金文、小篆中的「相」字,都是「木」加「目」。一只眼睛看着木头干什么?各家解释很多。林义光先生说:「凡木为材,须相度而后可用」,照此说,「相」有观察优劣、加以选择的意思,如相亲、相面、相马、相狗之类。秦简写法跟小篆没什么两样,注意「目」的外框有两笔写的,有一笔兜圈写成的。西汉《神鸟傅》有草书「相」字,「木」在草书中用戈法,所以看起来好像提手旁,右旁的「目」这眼睛,是一圈,中间再加一点。

章草写法跟《神鸟傅》差不多,《急就章》有两个「相」字,左边是戈法,右边就是那个眼睛。从笔势来说,大半圈是狮口,狮口中加一点是驼头。皇象那时候的人舍不得雁尾,有机会就要加一个,第一个「相」字有雁尾,这是横向收尾,第二个「相」字没有,往下收尾,开始向今草过度。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相」字,是标准今草写法,把眼珠子这一点移到了下面,成为节耳化势。

2.5省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18)

「省」是察看,金文一个眼睛,上面似乎是一根草。刚才「相」是看木头,现在是看小草吗?有人说不是草,那是「生」的省简,确实有写「生」的例子,有些金文中把「生」写全了,楚简中也有其例,一直到现在还有这个字「眚」,意义是眼睛生病。但另一发展是从金文肥笔引起的,肥笔变成一横,小篆「省」这一横又变成很长的曲线。睡虎地秦简有隶变的写法,变到汉隶上面成了「少」,产生了「省」,表示看的意义。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19)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20)

草书写「省」,头上取顾盼势,下面的「目」还是铁围势和奋笔势。顾盼势是「小」字形,拉长第二点还是顾盼势,如王羲之《远宦帖》中的「小」,拖笔就是长的。顾盼势如果没有中间一竖,剩下两点就是羊角势,羊角势也有第二点拉长的,如《阴符经》「道」字。邓文原《急就章》中的「省」,比皇象多一点,没有必要。

今草可见王羲之写法,《二谢帖》、《游目帖》都有,上面还是顾盼势,下面「目」用竖笔势,好像「口」字,两横完全省略不写。孙过庭就是继承这一写法,但「口」结构有些松散。智永《真草千字文》中,下面用了两撇,这是向背势,上次讲小口也有这写法。怀素《小草千字文》用两点,羊角势。王羲之《雨快帖》,「目」用一横替代。如果你熟悉小口的写法,对这些就不会感到陌生。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21)

赵孟俯《急就章》写「省」,取势有点特别,上面是三点一撇,这算什么势?二级课程群鹊化势时,讲过「爪」这例子,一撇三点,赵孟俯把它反过来,三点一撇,也就是他用了群鹊倒笔势,这写法很少见,明代宋克也写过这样的,也许是学赵。

2.6看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22)

把手放在眼睛上,如小篆,这是「看」字,《九经字样》说:「凡物见不审,则手遮目看之。」把现在的正楷字和小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上面就是一个斜放的「手」字。索靖《月仪帖》有一个「看」字,近于行书。王羲之《采菊帖》也是这样,中规中矩。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23)

《古诗四帖》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写法,「手」字上面一撇两横,变为鸡头势,留下「手」字一笔,和下面的「目」组成飞带势。怀素《自叙帖》的写法,先写「手」这部分,然后草化下面的「目」为两点羊角势。这个写法不如明代一些书法家的取势,如王守仁,「手」简化为一个三开奋笔势,然后下面的「目」用羊角势,取势简单而合理。

2.7直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24)

「直」,一只眼睛上画有一根直线,表示笔直地看出去。战国竹书写法,这直线变成了肥笔。金文旁边多了一弯,读若隐,这里表示曲,《左传》曰:「正曲为直」。到小篆,肥笔变成了一个十字形,而曲线拉长了,经过隶变,产生了隶字「直」。所以「直」这个字,是跟眼睛「目」有关系。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25)

章草皇象写「直」,头上的十字,一横一竖两笔,换个样子可写成撇横,瞑人势。中间铁围化势,写「目」字外框,然后从铁围势中间拉出一竖,和下面一横组成竖笔势。这里可以体会到,为什么头上不用横竖,用瞑人势。如果用横竖,整个字全是横竖了,不好看。今草可看智永,比皇象更简单,看上去有点像「立」字,比「立」长一点。孙过庭有两个「直」字,一个学智永,另一个近于皇象。我把智永和孙过庭写的「立」放在这里,给各位比较,他们写的「直」和「立」,还是有些分别的。

2.8真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26)

看「真」小篆,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再往前可以推到金文,但字义未能确定,解释很多。我们在秦简上看到的「真」字,显然是小篆的隶定。把这三部分草化,头上是一开竖笔势,然后把中间的「目」用一横替代,跟上面中间一小竖组合为第二个竖笔势,下面一横两点,组成鸡头势。章草就是这样来的,可见皇象所书。今草把鸡头势拆开了,一横归于上面的竖笔势,整个字是竖笔势一开,竖笔势两开,然后是羊角势。

今天就讲这些,希望各位能记住。谢谢。

本节要点:

· 怎样分析笔势,称呼笔势、

· 「目」字草化。

· 眉、见、相、省、看、直和真 的草化。

复习思考:

· 怎样写草书「刮目相看」?

·

黄简讲书法初级笔法(黄简讲书法如何分析笔势)(27)

怎样写草书「日见兴旺」?

·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叔」字,跟现在很不同,试找出这种写法的来源。

· 现在正楷字的「叔」,有没有草书写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