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好词好句及解释(澄怀园语解说50)

《澄怀园语卷之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国学经典好词好句及解释?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国学经典好词好句及解释(澄怀园语解说50)

国学经典好词好句及解释

《澄怀园语卷之三

桐城张廷玉砚斋

【原文】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吾人必深知,孟子不得已之苦衷,

方可以读《孟子》。

不然,则书中可疑可议者,

不可胜数也。

【解曰】

在《孟子》滕文公下篇第九章中,孟子的学生公都子问老师说,“外面的人都说老师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我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不得已而辩论啊!”《孟子》中的这一章,也被曾国藩选入《经史百家杂钞》,并命名为“好辩章”。

张廷玉大学士说,我们必须彻底了解孟子不得已之处,也就是孟子的苦衷,才能够真正读懂《孟子》,如果不这样的话,书中疑惑不解、议论探讨的内容,那是太多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的呀!

孟子究竟有什么苦衷呢?请看“好辩章”中孟子的分析。

孟子说,自从人类有历史以来,社会总是“一治一乱”,也就是说,一段时期安定,一段时间动乱。直到近代社会也还是这样,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实际上说的就是历史周期律,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总结出来了。

尧舜时期,自然灾害非常严重,特别是洪水泛滥,百姓居无定所,社会混乱不堪。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改“封堵”为“疏导”,尤其是治理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从此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

尧舜禹三位才德兼备的君王去世之后,暴君出现了,毁坏民房开挖深池,人们无处安身;废弃农田改作园林,百姓缺衣少食。到了商纣时期,天下大乱达到极点。周文王姬昌制定谋略,周武王姬发伐纣建功立业,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姬诵建立了太平盛世,大快人心。

随后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暴虐的行为又出现了,有臣子杀君主的,有儿子杀父亲的。逐步形成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天下又进入了混战时代。孔子编写《春秋》,记下了这段历史。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字字针砭。

到了孟子时代,诸侯放任纵容,肆意作为,无所顾忌;隐居不仕的人横发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塞天下。天下的言论,不是归向杨朱一派,就是归向墨翟一派。杨朱宣扬一切为自己,这是心目中没有君王;墨翟宣扬对所有人一样地爱,这是心目中没有父母。心目中无父无君,这就成了禽兽。孟子的苦衷,就是这些邪说盛行。

战国时代,成语典故“对牛弹琴”中的主人公,名叫公明仪,他说过:“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而百姓面黄肌瘦,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好比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孟子说,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灭亡,孔子的学说不光大,这会使邪说蒙骗人民,堵塞仁义。仁义被堵塞了,就导致率领野兽吃人,人与人将互相残食。孟子为此忧惧,决心捍卫古代圣人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的学说,排斥荒诞的言论,使邪说不能产生。邪说从心里产生,就会危害事业;在事业上起了作用,就会危害政治。孟子甚至说,“如果再有圣人出现,也是不会改变我这话的。”

孟子总结了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伟大功绩。大禹制服了洪水,而使天下太平;周公兼并了夷狄,而使百姓安宁;孔子编写了《春秋》,而使犯上作乱的人畏惧。《诗经》上说:“打击戎狄,严惩荆舒,就没有谁敢抗拒我。”目无父母君主的人,正是周公所要讨伐的。孟子就是想要端正人心,扑灭邪说,批判放纵、偏激的行为,排斥荒诞的言论,以此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

孟子说,“这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能够用言论批驳杨朱、墨翟的,才是圣人的信徒啊。”

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一说约公元前450至约公元前370年。杨姓,字子居,魏国人,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总而言之,孟子之所以要辩论,就是要反驳杨朱派的一己之私,反驳墨翟派的人人兼爱,树立民本思想,宣讲仁义精神。张廷玉大学士的意思是说,只有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才能真正读懂《孟子》。

【原文】

坡公《与滕达道书》曰:

“近得筠州舍弟书,教以省事。

若能省之又省,使终日无一语一事,

则其中自有至乐,殆不可名。”

坡公此意,予深知之,

而无如所处之境不能行耳,言之惘然。

【解曰】

苏东坡在《与滕达道书》这封信里面说,最近收到弟弟苏辙从四川宜宾筠州寄来的书信,写到了劝教兄长省事养生的方法。假如能够做到省之又省,节省到极致,变成整天不说一句话,不做一件事,那么这个里面自然会产生最大的快乐,这种感觉几乎不能用言语说出来,不可名状。

张廷玉大学士说,苏东坡的这个意思,我是很懂得的。但是如果没有他所说的条件,处在那种清静的环境里面,那是不能够实行的,也不能做到的,言之惘然,说了也是白说。整天不说一句话,不做一件事,谁能做到呢?

苏东坡将“省事自生至乐”的养生之道,写信告诉滕达道,那么滕达道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滕达道即滕元发(1020-1090年),原名甫,字达道。后避高太后之父高遵甫讳,以字为名,改字达道。浙江东阳人。为范仲淹外孙,性格慷慨豪爽,不拘小节,自幼能文,与舅舅范纯仁一同学习,在科举考试中两中探花,三次担任开封府尹。镇守边关,威行西北,号称名帅。

滕元发祖上为唐宋名臣,世代官宦。其母为范仲淹之女。滕元发九岁能赋诗,范仲淹见后连连称奇,将滕元发接到家中,与其子范纯仁一道,师从当时的名师胡瑗。后与范纯仁一同参加进士会试,主试官宋祁奇其文,擢置第三。可是宋仁宗赵祯认为滕元发考卷中的一诗不合程式,于是将滕元发罢黜。但他没有悲观失望,反而加倍用功研读,终于在八年后再次参加会试,高中第三名。两中探花,在中国1300 年科举史上绝无仅有。

据宋代徐度《却扫编》(卷中)里记载,滕元发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后,客住范仲淹家,此时范仲淹为京都长官。滕元发少年气盛,桀骜不驯,往往偷偷跑出去,与一些狐朋狗友饮酒作乐,纵情狂欢,范仲淹对此非常不满,而且也很担心。有一天晚上,滕元发又出去喝酒了,范仲淹来到他的书房,点亮蜡烛,一边读书,一边等待滕元发回来,预想等到滕元发回来,羞愧他一下。半夜时分,滕元发大醉而归。范仲淹没有抬眼看他,暗中观察他究竟会怎么做。没有想到滕元发一点也不惧怕,对着范仲淹弯腰作揖致礼,笑着问道:“您在读什么书?”范仲淹回答说:“《汉书》。”滕元发又问道:“汉高祖刘邦是什么样的人呀?”言下之意是说,刘邦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吗?范仲淹无奈地看了看滕元发,悄悄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范仲淹本来是想委婉地劝说滕元发刻苦读书,没有想到滕元发以汉高祖刘邦不读书,也能成为英雄豪杰来回答他。当然,滕元发开后来窍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考落榜失败,接着再考,两次考中,而且名列前茅。读书,不是万能的;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

滕元发的季女嫁给张方平之子,与张方平为儿女亲家。苏轼曾代张方平撰写《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饱带深情地赞美了滕元发的卓越吏治和军事才能,以及“事君尽其忠,待友尽其义”的高风亮节。

滕元发所著的五篇论著,一曰尊主势,二曰本圣心,三曰校人品,四曰破朋党,五曰赞治道。这些内容,堪称管理学的主旨精髓。

苏东坡比滕元发小十七岁,受他照应诸多,尤其是滕元发晚年时期,两人交往频繁。苏东坡的《与滕达道书》,在曾枣庄主编的《全宋文》中有六十八则之多,在《苏东坡全集》补遗中也收录四十五封。苏东坡对于滕元发,生有诗词唱和与书牍,死后写有挽词与墓志铭。因此,苏东坡在给滕元发的书信中,告诉他“省事自生至乐”的养生之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张廷玉大学士认为,“省事自生至乐”,没有这个条件,做不到。

【原文】

坡公《迩英进读故事八说》,其一则,

“张九龄不肯用张守珪、牛仙客”事,

古今来有执政之责者,

不可不深思之。

【解曰】

苏东坡所作的《迩英进读故事八说》,就是他在迩英殿给皇帝讲述以前朝代君臣理政的八个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唐明皇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著名宰相张九龄,不肯任用宗室宰相李林甫举荐的张守珪、牛仙客两人,而被唐玄宗罢官的事。张廷玉大学士说,古往今来,凡是具有执政责任的官员,不可不深思这个故事中的深刻含义。

按照原文的意思,只有这么一点内容。看起来,仍然是一头雾水,莫名所以。因此必须延伸叙说一番,究竟有什么东西需要执政官员深思?实际上就是苏东坡文中的八个字,“砥砺名节,正色立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磨炼节操,激励名誉,公正严明,立于政府。如同明朝名臣于谦《无题》诗中说的那样,“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虽然已经进入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但在名节方面,这个故事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名节?名节就是名誉与节操。

什么是名誉?名誉就是名望与声誉。

什么是节操?操行就是气节与操守。

名节

名誉 节操

名望 声誉 气节 操守

名望是指人在其它的人心中的份量以及声望威信。

声誉是指某种事物在他人看来,美好的印象与声望。

气节是指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操守是指人的品德品行。

苏东坡认为,社会上具有名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各级政府官员,应当砥砺名节,正色立朝,不必附和众人雷同的观点,来保持稳固自己的俸禄地位;不能单纯追求以官员大臣私人关系为准则,而建立偏颇的个人道义,这才是天下国家所能依赖长治久安的法宝。如果各级官员名节一旦衰颓,忠诚信实就再也看不见了,听不到了,国家动乱灭亡就会随之到来,其速度之快,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势如破竹。

西汉末年,敢于谏言只有“牛衣对泣”的王章、“折槛抗争”的朱云两人,王章被处死,朱云被废弃,此后各级官员只是明哲保身,维持自己的俸禄,保护自己的妻子儿女,就像张禹、孔光之类的人那样。因此,卑鄙苟且的王莽,气度狭小,见识浅陋,用低劣的才能手段,恣意攫取国家权力,易如反掌。

唐明皇玄宗李隆基开元末年,坚守公正、不知迂回的朝廷大臣,只有张九龄一人。他不肯任用宗室宰相李林甫举荐的张守珪、牛仙客两人,触犯唐明皇,而被罢免宰相之职。唐明皇再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直接导致安禄山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天下国家安定与动乱的机缘,难道可以不慎重吗!

【参引】

附1:孟子《滕文公下》第9章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书》曰:‘洚水警余。’

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

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汙池,民无所安息;

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汙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

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

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

天下大悦。

《书》曰:

‘丕显哉,文王谟!

丕承者,武王烈!

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

臣弑其君者有之,

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

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

孔子之道不著,

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

距杨墨,放淫辞,

邪说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

作于其事,害于其玫。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

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

以承三圣者;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附2:《苏东坡全集》正文·补遗

与滕达道四十五首(之十六)

某启。

专使至,远辱手诲累幅,伏读感慰。

所喜比来起居康胜,不足云也。

某凡百如常,杜门谢客已旬日矣。

承见教,益务闭藏而已。

近得筠州舍弟书,教以省事,

若能省之又省,使终日无一语一事,

则其中自有至乐,殆不可名。

此法奇秘,惟不肖与公共之,不可广也。

画本亦可摹,为省事故,亦纳去耳。

今却付来使,不罪。

吴画谩附去。

冬至后,斋居四十九日,

亦无所行运,聊自反照而已。

愿公深自爱养。

区区难尽言,想识此意也。

附3:宋徐度《却扫编》卷中(节选)

滕龙图达道布衣时,

尝为范文正公门客。

时范公尹京,

而滕方少年,颇不羁,

往往潜出狭邪纵饮,

范公病之。

一夕至书室中,滕已出矣,

因明烛观书以俟,意将愧之,

至夜分乃大醉而归,

范公阳不视以观其所为,滕略无慑惧,

长揖而问曰:“公所读者,何书也?”

公曰:“《汉书》也。”

复问:“汉高祖何如人公?”

逡巡而入。

附4:《苏东坡全集》正文·卷八十九·墓志铭十二首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节选)

著书五篇,

一曰尊主势,

二曰本圣心,

三曰校人品,

四曰破朋党,

五曰赞治道。

铭曰:

天之降材,千夫一人。

人之逢时,千载一君。

生之既难,得之岂易。

而彼谗人,曾不少置。

昔在帝尧,甚畏巧言。

谗说震惊,虽尧亦然。

伟哉滕公,廊庙之具。

帝欲用公,将起辄仆。

赖帝之明,虽仆复兴。

小试于边,戎狄是膺。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老成云亡,吾谁与处。

若古有训,无竞维人。

公之治边,折冲精神。

猛虎在山,藜藿茂遂。

及其既亡,樵牧所易。

公官三品,以寿考终。

我铭之悲,夫岂为公。

附5:《苏东坡全集》正文·卷五十·南省说书十道

张九龄不肯用张守珪牛仙客

轼窃谓士大夫砥砺名节,正色立朝,

不务雷同以固禄位,非独人臣之私义,

乃天下国家所恃以安者也。

若名节一衰,忠信不闻,

乱亡随之,捷如影响。

西汉之末,

敢言者惟王章、朱云二人,

章死而云废,则公卿持禄保妻子,

如张禹、孔光之流耳。

故王莽以斗筲穿窬之才,恣取神器如反掌。

唐开元之末,

大臣守正不回,惟张九龄一人。

九龄既已忤旨罢相,

明皇不复闻其过以致禄山之乱。

治乱之机,可不慎哉!

附6:明代于谦《无题诗选

无题

其一

押豪韵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缊袍。

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

一钱付江水,死后有馀褒。

苟图身富贵,朘剥民脂膏。

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

作诗寄深意,感慨心忉忉。

其二

押有韵

篝灯夜窗下,抚卷坐来久。

泛观古豪杰,际遇良不偶。

伊周及房杜,股肱戴元首。

韩范与富欧,曲蘖成醴酒。

勋业正当时,功名垂弗朽。

李广命不侯,冯唐空白首。

间关逐常调,遇事亦掣肘。

赋命有疾徐,奔竞适足丑。

掩书对明月,且尽杯中酒。

无题

人生不满百,常为千岁计。

图利与求名,昂昂争意气。

昼营夜复思,顾恐力弗至。

一旦寿命终,万事皆委弃。

卓哉陶靖节,不为世故累。

解印归柴桑,清风满天地。

樽中幸有酒,自酌还自醉。

借问寰中人,谁能会此意。

图片版权声明

本文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均为转载,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

《嘯園叢書·澄怀园语》原文展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