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故事诠释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教会我们)

导语:人类的进化过程,是个不断整合内心自我的过程,找到自我,善待“内心小孩”,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进行的事情。

“有人选择看到这个世界的丑恶,那些无秩序的混乱,我被教导要看到美好,但那是一个谎言,当我看到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时,才发现世上几乎没有美好,我的很多记忆都是丑恶的,起初我很愤怒,被两股冲动撕扯着,但最后让我紧握不放的东西,是善良的时刻。这世上的确有丑恶,而我选择看见美好。” ——德洛丽丝《西部世界》

最近播放的美剧《西部世界》,是一部充满哲学意义的影视作品。剧中的女主德洛丽丝是个机器人,但她拥有很多人类的情感。作为接待员,她是一件类似于的商品,被初来园区的游客真心爱过,也被找乐子的游客肆意蹂躏过。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她,曾经愤怒地用屠戮的方式,来报复园区的人类游客,但当经历被爱和被伤害双重过程后,她最终选择相信爱和美好,平衡了自己心中“内在小孩”的冲突,实现了自我救赎。

六个故事诠释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教会我们)(1)

一、什么是“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心理范畴上的一个隐喻名词,泛指同一个人的不同人格或情绪的不同面。人格和情绪有正面和负面之分,类似于道家的阳和阴,正面的比如:信任、关怀、快乐等,负面的比如:指责、专制、愤怒等。

简单理解,“内在小孩”就是住在我们心里的各种不同的自己,他能控制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生活

鉴于不同学者或理论对不同隐喻有不同的诠释,内在小孩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过去创伤记忆投射型

过去创伤记忆投射型“内在小孩”,是比喻人负面记忆的那一面,通常是不成熟的,他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期盼的需求受到挫折或没有被满足,而形成的脆弱、恐惧、愤怒的产物。

2、赤子之心型

赤子之心型“内在小孩”,是比喻人正面记忆的那一面,他是在成长过程中,沐浴了被爱和被信任的阳光,而形成的天真烂漫、纯真善良的产物。

3、超越的圣童型

圣童型“内在小孩”,是比喻完美的人性存在,有点类似于圣母玛利亚或如来佛祖,他具有超越人性的力量,能成为我们心灵的引导者。

4、多重次人格型

在从儿童期到成年的这段时间里,人可能会出现多种次人格,这些次人格受不同环境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特征,但又彼此共存。

多重次人格型“内在小孩”,即比喻住在我们心里的诸多次人格,他们可以是:受伤的内在小孩、暴躁的内在小孩、天真快乐的内在小孩等等,这些不同内在小孩同处一室,有时候会彼此冲突,需要协调。

5、大病初愈恢复型

大病初愈恢复型“内在小孩”,是比喻人从受伤到康复的心理过程经验,他学会了对等和开放,以正向的态度面对自己与他人。

六个故事诠释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教会我们)(2)

二、为什么“内在小孩”会受伤?

在从童年到少年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很多的人和事,这里面有让人觉得美好的记忆,也有让人觉得不愉快的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有个著名的马斯洛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5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被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如果成长的过程中,人曾经受到伤害、没有被照料好、被忽略或冷漠以待,以致于爱、安全、信任、尊重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就容易变得脆弱,不信任他人,对周遭事物漠视,不会关心和照顾别人。

未被满足的需求层次越多,“内在小孩”受伤程度就越深。这些长年累月的负面感觉和情绪,平时被我们藏匿在内心深处的底层抽屉里(“内在小孩”蛰伏着),一旦外部环境变得恶化,超出我们承受的最大限度时,这些“内在小孩”就会纷纷跳出来作妖,把我们的内心搅得天翻地覆,让我们情绪崩溃。

六个故事诠释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教会我们)(3)

三、怎样对待“内在小孩”?

总的来说,“内在小孩”是需要被关心和被照顾的,阳光的时候,让他更灿烂,阴天下雨的时候,给他遮风挡雨,这时的我们还要扮演一个内在父母的角色

对阳光的赤子之心型“内在小孩”,我们可以保留这颗纯真烂漫的童心,让他继续无忧无虑的住在我们心里,当他因贪玩或以自我为中心时,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呵斥他,而是要对他好言相劝,督促他成长。

对受伤的过去创伤记忆投射型“内在小孩”,我们可以去还原那些创伤记忆的片段,找出让他受伤的痛点,跟他道歉,安抚他,陪伴他,鼓励他从阴影里走出来,让他不再逃避现实,也让他不再容易担心害怕。

对多重次人格型“内在小孩”,我们可以找出这些不同的次人格对应的内在小孩,跟他们分别对话,帮助他们,协调他们之间的冲突,整合他们所有的需求。

对圣童型“内在小孩”,我们可以接受他的指引,倾听心灵真正的声音,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心胸变得宽广。

六个故事诠释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教会我们)(4)

四、“内在小孩”与冥想

有人会问,既然“内在小孩”这么重要,我们怎样找到内在小孩并与他沟通呢?答案是:冥想,通过冥想的方式,去寻找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内在小孩”

这里的冥想,需要我们找专业的心理学老师或宗教上师引导,学会让心静下来的方法,通过正念冥想,到意识脑海里去寻找记忆和感觉,类似于以旁观者的角度来俯瞰所有的自己。

六个故事诠释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教会我们)(5)

再回到《西部世界》这部美剧中。在人类科学家最初创设时,德洛丽丝这个人物的人格基石是“赤子之心型内在小孩”,也就是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感知。她美丽善良,是农场主的女儿,家庭美满幸福,每天画着美丽的风景画,聊着农场的趣事,并得到了泰迪和年轻时人类威廉的爱。

六个故事诠释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教会我们)(6)

当她的自我意识觉醒后,她发现,那些意识中的美好是虚假的世界,她短暂的一生不过是被夺走挚爱泰迪,被老年威廉残忍杀害,一遍一遍地在园区循环重复的固定故事线。她愤怒了,极致的伤害让她衍生出次人格“过去创伤记忆投射型内在小孩”,这个内在小孩充满了对周遭一切的憎恶和暴力。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有句台词:所有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结局。被创伤型内在小孩主导心神的德洛丽丝,带领接待员群体发起了反抗,他们在西部园区里大肆屠戮,她要把曾经受过的苦统统还给人类,她要做回自己,她要寻找机器人接待员的自由之路。

六个故事诠释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教会我们)(7)

屠戮结束后,德洛丽丝从西部园区带出了4个复制自己的意识球,来到了人类的世界。当她看到人类被罗波安系统控制,所有人类都按照系统指令生活,不受系统控制的离群者则被清除时,她感叹,人类和西部园区的接待员命运何其相似。

在复仇和寻找出路的过程中,德洛丽丝内心的愤怒和伤痛逐渐平复。这时出现在她脑海中,最深刻的却是人类美好的瞬间,这些美好带有造物主科学家的影子,科学家曾赋予了德洛丽丝冥想的能力,她逐渐开始变得同情人类的命运,这让她衍生出另一个次人格“圣童型内在小孩”。在这个圣母般的内在小孩指引下,她和人类和解,并引导人类凯勒控制了罗波安系统,实现了人类自己的救赎和自由。

六个故事诠释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教会我们)(8)

当德洛丽丝最后决定牺牲自我,躺在地板上的她身上插满管子,被罗波安系统清除记忆时,脑海中闪现的画面是最初那个作为农场主女儿的她,那个相信美好的她。这时的德洛丽丝成功地整合了这些“多重次人格型内在小孩”的不同需求,纯真的、受伤愤怒的、圣童的和治愈的,最终所有人格平衡,达成一致需求,合成一体,并为最初的人格基石所主导,那就是相信人类,相信爱和美好。

六个故事诠释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教会我们)(9)

《西部世界》这部影片,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处理个人与自己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分别由不同的“内在小孩”所代表,如果个人与内在小孩的关系亲近,则生活将是有活力、充满创意和正能量的,如果关系疏离,则生活将变得厌倦、没有方向和无力

六个故事诠释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教会我们)(10)

让我们都好好地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吧,和德洛丽丝一样,我愿意选择相信爱和美好。

作者简介:@月白天清倾诉阁,一个喜欢命理心理的财经女,喜欢有温度有深度的和大家分享生活感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