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创想(惠州文脉花地西湖)

惠州文脉·创想(惠州文脉花地西湖)(1)

惠州文脉·创想(惠州文脉花地西湖)(2)

春鲜塘醴鱼

□宫凤华

美食家聂风乔曾赋诗赞誉春日水鲜虎头鲨:“漫野甜香黄菜花,三春一品虎头鲨。汆汤剐片鳃帮肉,饱沃清鲜又几家。”

菜花燃亮乡村,处处流光溢彩,吉祥的村庄蓄满乡愁。此时的虎头鲨质肥美,故名“菜花鱼”。苏州称塘鳢鱼,杭州则叫土步鱼,苏中一带叫蒲鱼、虎头鲨。塘鳢鱼与螺肉、河虾、竹笋、春韭为江南五大春菜名鲜,成为春日水乡人家餐桌上的佳馔。

塘鳢鱼清蒸、红烧、炖汤、油炸皆可。其通体瓦灰色,头和鳃都大,嘴阔而广,上下唇有一排小钉似的细齿,鱼鳞极细。塘鳢鱼浑身粗糙,不甚光滑,极易抓捏,性情温和,喜欢潜伏在水草中,一动不动,高僧参禅般淡定。

遥记儿时,我们来到清亮河边,把小瓦插进蒲鞋里,把蒲鞋沉到河里,用淤泥压紧鞋的四周,我们则爬到岸边的桑树上,品尝着紫红的、酸甜的桑葚果。

吃得嘴角满是紫色。过一段时间,我们就来到沉鞋瓦的地方,慢慢地提起引绳。鞋瓦上了岸,里面准有一条虎头鲨趴伏着,摇着尾巴,很不情愿别人搅碎了它的清梦。

钓塘鳢鱼时,在一截铝线中间系上插秧用的尼龙线,另一端系在一根削尖的小木棍上,就成了盛鱼的叫“串子”的工具。春风殆荡,荷叶摇曳,远处圩堤上有水牛剪影,牧歌轻飏,一派古雅意蕴。

所获塘鳢鱼在木桶里养个三五天,不成问题。等木桶里的虎头鲨够烧一盘时,母亲便从龙缸里拧出几把咸雪菜,烧个雪菜煮虎头鲨,那绝对是清醇可口的乡间美味。

塘鳢鱼一身都是蒜瓣肉,白嫩、丰腴、味道极鲜。取几条洗净入锅熬汤尤佳,再劈进几块豆腐,汤沸盛于青花海碗里,撒些青蒜花,汤汁雪白、黏稠,浓香直扑鼻翼,抿一口,啧啧,味蕾立时陷入鲜美的沼泽中。难怪乡贤汪曾祺深情描述:“这种鱼在我们那里也是贱鱼,是不能上席的。苏州人做塘鳢鱼有清炒、椒盐多法。我们家乡通常的吃法是氽汤,加醋、胡椒。塘鳢鱼氽汤,鱼肉极细嫩,松而不散,汤味极鲜,开胃。”

最喜乡间美味红烧塘鳢鱼。塘鳢鱼“哧啦”入锅,佐以青葱、姜末、红椒,起锅盛入白瓷盘里,再丢一撮芫荽,扑上胡椒粉,色泽明艳,浓香扑鼻,尝之,顿觉肉质鲜嫩,味道鲜美,令人颇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塘鳢鱼清炒时可配上嫩笋和木耳,其腮帮上的两块肉筋道细嫩,大家争相搛食,啧啧称赞。也可焖蛋,佐以葱段,蛋香肉嫩,舀上一勺,其味不逊于银鱼炖蛋,立时被一股浓香淹没。糖醋虎头鲨,酥脆香甜,色美味浓,风味隽永,令人沉醉于鲜美的乡土菜肴中。

有道苏州名菜“咸菜豆瓣汤”,菜绿,豆白,汤鲜,其中“豆瓣”用的原料就是乡间水塘里虎头鲨的两块腮帮肉。故味道极其活泛鲜美,集鱼全身之精华。此菜荤素搭配、相得益彰,清淡的调味让鱼肉更鲜美,深得食客的青睐。

生活在小城,春日时光,格外怀想故园水鲜。一有闲暇,我便来到水乡,伫立在河边菜花丛中,天地简静,菰蒲凝绿,乡愁空旷无边。远处河边有挽裤摸清明螺的村妇,人面桃花相映红。

于是邀二三布衣好友,老屋桑桌,鸡鸣犬吠,乡音土韵,暮色清凉,品咂儿时水鲜塘鳢鱼、昂嗤鱼、翘嘴儿等稀罕水鲜,舌尖上的幸福与亲情洋溢的温馨,令人恍若隔世。每每桌上鱼刺堆积,清风飒至,月光清澄,蛙声盈耳,感觉时光绵软,尘世的幸福抬手可握。

惠州文脉·创想(惠州文脉花地西湖)(3)

和田玉

□夏 杨

握进你手里之前

我已在这时空里

游历了千万年

我的家原在高山雪线之上

苍茫宏阔是遥远的记忆

冰雪侵蚀,岁岁是裂肤的苦痛

终有一天我崩落山崖

在一条小河里浮沉

一路翻滚任意东西

虫鱼穿行是我的伙伴

只是各朝着不同的方向

沉睡水底,绵长的孤寂

也曾迷茫也曾绝望

有一日喧闹唤我醒来

转瞬间堕入红尘深处

山河岁月铸就我的精魂

找寻你给我永恒的信念

当你用温暖激活我的记忆

一切迷茫终于灵光闪现

我们都为赴一场约会

跌跌撞撞走过懵懂

为这一刻,久远苦厄的来路

转瞬间朦胧模糊

是你的凝视点亮了我

我愿倾尽我全部的温润

纵然只是刹那的繁华

我也心甘情愿不顾一切

父亲的“倔脾气”

□张秀梅

父亲退休后,一向忙碌的他对突然到来的悠闲生活很不适应,总是郁郁寡欢,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一个初夏的上午,实在感觉无聊的父亲对母亲说,他要去银川看望我三哥。母亲理解父亲退休后失落的心情,想着去银川也好。一来可以看望我三哥,二来也可以出去散散心。

我老家距离银川1000多公里,父亲坐火车前去。他在银川住了五天,在三哥的陪伴下把当地几个著名旅游景点看了一遍后,就执意要回老家。三哥拗不过他,只好给他买了回老家的火车票。让我三哥没想到的是,他离开火车站回家后,父亲偷偷去售票处把火车票退了。然后,父亲一路打听去了三轮车二手市场,花50块钱买了一辆半旧脚踏三轮车,计划骑着三轮车回老家,来个千里走单骑。

父亲一生节俭,脾气很倔,只要是认准的事情,必定竭尽全力去完成。他有两句口头语“生活要节俭,做事要坚持”。言下之意,家庭富足必须要节省,认准的事,只有坚持去做,才能成功。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家分到七八十平方米的一块地皮。这块地皮一边紧靠着马路,另一边是一条大水坑。父亲请人在那块地皮上盖了三间正房后,考虑到没有盖厨房和厕所的地方,于是决定把房子后面那条大水坑填起来。

父亲说干就干。那时候,无论春秋冬夏,他每天凌晨四点多就起床,披星戴月拉着家里的木板车去两公里外一个荒废的塘堤上拉土,一直到我母亲做好早饭,他才停下来。每天晚上吃过晚饭,他也要拉五车土才睡觉。每次看到一板车土倒进大水坑里立马没了踪影,我总是想到“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两个成语。我总是替父亲发愁,那么大的水坑啥时候能填满啊。母亲也数落父亲脾气太倔,脑子一根筋,那么大一个水坑,驴年马月才能填满。

可父亲总是不紧不慢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只要坚持填,总有一天会把这个坑填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起五更睡半夜,终于在两年后填出了一块200平方米的空地。他自己用砖头垒了一个院子,又请邻居帮忙盖了一间厨房和一间厕所。凭着一股“倔”劲一种坚持,父亲给了我们一个有房有院的好住所。

说到父亲千里走单骑,我知道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省回家的路费,二是他相信自己只要肯吃苦,肯定能完成千里走单骑。60岁的父亲,“倔”脾气又来了。

父亲在银川买了一辆半旧三轮车后,又买了一床被子和一个茶瓶,并在小商品市场批发了一些针头线脑和小玩具。他准备一路骑行一路卖小商品,这样不仅能省下路费,还可以挣点小钱。

就这样,父亲累了住干店(只提供床的旅店),盖自己的被子,饿了吃馍馍就大葱,渴了就喝每次出发前茶瓶里储备的开水。一路走一路倒卖小商品。

两个月后,黑瘦的父亲骑着三轮车,终于回到了老家。我和母亲都嗔怪父亲脾气太倔,为了省200元路费,骑那么远的路程,路上万一出点啥事咋办。父亲憨憨地笑笑说,生活要节俭,做事要坚持!我这不好好地回来了。

父亲一辈子说不出家风家训这样的词汇,但却一直用行动诠释着我们的家风家训,他的“倔脾气”里深深蕴含着的家风家训就是“生活要节俭,做事要坚持”!

家风恒久远,生活有诗意。父亲的“倔脾气”深深影响着我们兄妹生活、做事的原则,我们一直践行着父亲的“生活要节俭,做事要坚持”的家风家训,也会把这两句家风家训一代一代传下去。

奖桶

□赖松万

那一夜,阿强辗转难眠。

事情是这样的:阿强生了个儿子,才一岁多,平日白天里夫妻俩到镇上开的杂货店做生意,儿子小宝就交给阿强母亲在农村家里照看。那天下冷雨,没什么生意,下午五点多,夫妻俩关了店门回到家里。正好母亲在喂小宝吃粥,母亲怕粥烫,用匙羮装上来,先放到自己嘴唇试试温度,再吹一口气,然后喂给小宝吃。妻子阿容看见了,嗔道:“妈,怎么可以这样喂小宝?这样多不卫生啊!”母亲一愣,一会才反应过来:“这没啥啊,阿强小时候我也是这样喂的。”阿容激动了:“阿强小时候我不管,现在小宝不能这样喂!小宝过来,妈妈喂!”阿容一把抱起小宝,夺过粥碗,进入房间里关起门了。母亲呆呆地站在那里,久久没有动。门外的冷雨画着斜线,悄无声息,母亲叹了一口气,叹气声萦绕在阿强脑际。

这一夜,阿强想了好多。

阿强父亲死得早,抛下母亲和他艰难过日子,母亲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他结婚那天,母亲笑得合不拢嘴,对阿容说:“妈没生女儿,你就是妈的好女儿!”小宝出生后,母亲特意给死去的父亲上了一炷香,喃喃地说了好多。这一年多来,母亲对小宝疼爱有加,生怕冷着饿着,只要一闲下来就要抱着小宝。不过,母亲带娃的习惯却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这让阿容难以接受,也导致婆媳关系出现了不和谐。

阿容家庭条件不错,与阿强相恋三年,跟阿强开一间杂货店维持生计,她一直无怨无悔。阿强觉得没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心中愧疚。再想母亲,二十多年来既当爹又当娘,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这头家,现在却因为照顾小孩的事情而闹得不愉快,阿强心中更是愧疚。

第二天,阿强正在日杂店里忙生意,村长打电话来拉赞助:“我们村里准备过几天搞春晚,这不,音响租金这些还有缺口,你看能不能赞助一点,到时我们在春晚上面颁个热心公益奖给你!”阿强眼珠一转,马上说:“我现在回村里跟您商量。”

几天后的晚上,村戏台灯火通明,村春晚拉开帷幕,家家户户都前来观看。晚会的高潮部分是颁奖,村长特意请来了副镇长给获奖者颁奖。毫无意外,阿强获得了热心公益奖。令阿强母亲及妻子阿容感到意外的是,她俩也获奖了,分别获得“好家婆”奖、“好媳妇”奖。颁奖时,村长道出颁奖词:阿强母亲视儿媳为女儿,胜过爱自己的儿子阿强,大大小小家务事打点妥帖,虚心接受儿子儿媳建议,照顾孙子无微不至,值得各户家婆学习;阿容辛勤持家,待家婆如母亲,注意跟家婆沟通交流,家庭关系和谐融洽,不愧为村中儿媳的好榜样。

母亲和阿容牵着手走上舞台领奖,副镇长为婆媳俩戴上大红花、披上红绶带,送上每人一个手提桶作为奖品,上面喷着“好家婆”奖、“好媳妇”字样。副镇长等领导还与婆媳俩合影留念,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阿容开心地抱着母亲,母亲也笑出了泪花,这一细节被前来网络直播的记者拍了下来,直播了出去,阿容的父母看见了打电话来表扬女儿之余,还不忘向亲家道贺道谢。

第二天早上,母亲用昨晚领到的奖品手提桶装上衣服,准备到村边小河去洗,没想到阿容也起床了,拿着手提桶准备装衣服去洗。阿容提着那桶,觉得有点熟悉:怎么跟日杂店里的那批货一模一样的?很快,她饱含深情地看了丈夫阿强一眼,然后满怀笑意地跟上去:“妈,我和您一起去洗衣服。”母亲愉快应诺,婆媳俩一前一后出了门。

阿容又提议:“妈,我跟您对换一下桶,好吗?”母亲又愉快地应诺。于是,母亲提着“好媳妇”的桶,阿容则提着“好家婆”的桶,步履轻盈地走在洒满暖阳的村巷里。

湾区上空金雀飞(二)

□白 雪

2015年12月,惠州市小小说大课堂作为面向社会的小小说培训基地,在风景宜人的西湖丰湖书院开班授课。

那是岭南的黄金季节,没有北国的冰天雪地和刺骨寒风,满城繁花似锦。几种颜色的紫荆花绽放在街头巷尾。沿着一条蜿蜒在湖中的小路而行,每一位来听课者心旷神怡。垂柳依依临水而生,缀满枝头的紫荆花花瓣随风飘落湖面,与湖中长势茂盛的翠绿水草相缠绵,酷似水中花园。鱼儿穿梭其间,悠然自得。怒放的三角梅间或在小道两旁的垂柳之中竞相争艳,红红绿绿,色彩斑斓,将惠州的冬天打扮得妖娆多姿。穿过这条湖中小道,高大素雅的丰湖书院牌楼就出现在眼前,它被西湖半揽在怀中,像出水仙女,美丽纯净。宋湘所撰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恰是对这一人文自然景观的高度概括。

丰湖书院创建于宋宝二年(1254年),是广东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在惠州乃至广东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个人文历史厚重、群英荟萃的地方,在书院乐群堂岭南特色的仿古建筑里,悬挂着一块与之非常和谐相宜的牌匾——惠州小小说大课堂。在当年伊秉绶知府所聘的第一任山长著名才子宋湘曾经讲学的地方,如今坐满了聆听小小说讲座的文学爱好者,不少人后来成为惠州小小说队伍的后起之秀。

2015年12月13日,惠州小小说大课堂在这里挂牌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那天,惠州市文联主席安想珍,副主席李长林、陈志昂,惠州学院文传学院领导肖向明等出席了隆重的挂牌仪式。惠州小小说大课堂白手起家,本着“以老带新,教学相长”的原则,面向社会,义务授课。会长申平率先带头授课,面向社会普及小小说写作知识。副会长和骨干会员们紧随其后,一个接一个地走上了讲台。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家第一村村民、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惠州市第二个获得金麻雀奖的夏阳,一大早就从现居住地东莞赶到的丰湖书院。他的课听得大家着了魔似的,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他讲课之所以生动,源于其创作经验和成就。外表看起来硬朗的夏阳,内心却有极其丰富和柔软的一面。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善恶美丑在他笔下活灵活现。他的作品可读性极强,故事细节耐人寻味。他尤其擅长第一人称写作,把自己当做小说中的人物,身临其境,增加了真实感和可信度。他通常用诙谐风趣的语言讲述一个沉重的社会现象或现实话题,让人在开怀大笑之后眼含泪花、心中泛酸,读罢仍回味许久,难以释怀。

夏阳有一批站在今天生活的高度来回望、咀嚼童年贫困生活和青年打拼经历的作品,特别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他是《小小说选刊》2014年和2016年专栏作家,《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专栏作家,荣获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首届中国小小说大赛一等奖,第15届、16届小小说优秀作品奖、首届武陵杯小小说年度图书奖等奖项。出版著作有《马不停蹄的忧伤》《马桶读本》《丧家犬的乡愁》《小小说写作艺术》《寂寞在唱歌》等9部。2021年他的著作《小小说写作艺术》荣获中国微型小说学会首届“微型小说(小小说)理论奖”。同时,他长期致力于小小说理论研究,对推动小小说的发展做出不小贡献。

大课堂正是有这样的实力派作家和骨干会员的义务授课,他们都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从不同角度传授小小说写作技巧,都讲得精彩生动并有指导性。会员的创作水平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更可喜的是,大课堂激发了文学爱好者的小小说创作欲望和热情。

小小说大课堂一时火爆起来,来免费听课的人数不断增多,有晨练时经过乐群堂的市民也进入课堂蹭课,但其中不乏好奇而入者,往往听不完就离开了,造成会员和真正的爱好者常常没有座位坐。时为小小说学会秘书长的白雪(笔者),为了确保大老远专程赶来听课的会员们有座位,不得不询问每一位陌生的面孔。记不清是哪年的一天早上,一位身材高大,衣着现代的陌生女青年坐在大课堂中间的位置,颇有些扎眼。笔者便走过去问她:“你是?”一旁有学员介绍她叫李艳,写诗词的。笔者心想写诗词的也来凑热闹,何况教室已经有学员没座位了,于是故意问她:“你写小小说吗?”想不到李艳有点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喜欢小小说!”或许笔者的问话有点伤她自尊,硬是成了要强好胜的她日后努力的动力。随后,李艳成为大课堂里不是会员的积极分子,从蹭课蹭到会员,蹭到副秘书长,蹭到作品一发不可收拾,并先后荣获“东江杯”全国小小说大赛特等奖、“观音山杯”全国小小说大赛一等奖,以至于一段时间里,一有征文信息,会员微信群里就会有人逗乐般地问,李艳参加吗?她要参加我就不参加了;还有的说,获奖专业户参加,头奖非她莫属……

李艳是从小小说大课堂里成长起来的一枝新秀,也是惠州小小说百花园里一株耀人眼目的奇葩。她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勤奋和悟性,更得益于她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擅长写古诗词的她,词风婉约缠绵,女人味十足。读她的诗词,仿佛看见一位身着旗袍,打着油纸伞的古典佳人,从唐诗宋词的韵律里款款向你走来,让人沉醉忘怀。她巧妙地把这一长处与小小说写作结合起来,独辟蹊径,屡屡获胜……

每到小小说大课堂上课的日子,来自惠州市和各县区的文学爱好者早早从四面八方赶来。家住博罗园洲的毛小玟,每次一大早起床,先坐摩托车到龙溪的龙桥大道,再乘坐到博罗县城的公交,之后搭乘从县城到惠州市区的公交。如此周转,到惠州已是八点钟左右,然后再转市区公交或徒步穿过西湖到丰湖书院的湖滨小道,走进大课堂。每次往返路途就要四个多小时,她却从没少听一次课,没有迟到过一回。毛小玟对文学的虔诚和对小小说的酷爱,以致常常不顾家里卖鱼的生意,乐此不疲地从春到冬,一课不落地走进大课堂。朴实、勤奋的她,不断收获着惊喜,写作水平提高得很快,成长为小小说学会的骨干会员。从台下听到台上讲,大课堂圆了她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想。

如今已是学会副秘书长的她不仅用心听课、努力创作,还对学会的事非常上心,常常做起大课堂的兼职录像,为大课堂保留下不少珍贵的视屏资料。她曾说:“在文海游弋多年,终于在小小说学会找到了家。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才能和大家一起共同成长,一起圆梦……”

大课堂不仅吸引了惠州本地文学爱好者纷至沓来,还吸引了深圳、东莞、河源等地的小小说爱好者。每到上课的日子,学员们便从四面八方赶来,丰湖书院里一时笑语喧哗,书声琅琅,再现了清末宋湘时期“从者云集,人竞向学”的盛况。邻近的河源市有一名叫钟小巧的文学爱好者,她得知惠州开办免费小小说大课题堂,还不时邀请国内名家来上课,激动了很久,从朋友那里打听到上课的时间,便提前一天来到惠州,自费住在附近的酒店里,为的是方便第二天到大课堂听课。惠州开办小小说大课堂的消息,让国内许多小小说爱好者羡慕不已。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