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有什么影响(破除传承两千年的取材制度)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也在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有什么影响(破除传承两千年的取材制度)(1)

(科举考试)

维新派对科举一直都是持批评态度。康有为指出,八股无用,改科举莫急于废八股,要求“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

光绪曾在维新变法时下诏废除八股取士,凡乡会试和童生考试一律改试策论。只不过变法失败后,慈禧又恢复了科举制。

时代的洪流是挡不住的。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谕令,称:“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及其余各条,均著照所请办理。

总之,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国家既获树人之益,即地方亦有光荣。”

这道谕令宣告自隋朝以来实施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的终结。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有什么影响(破除传承两千年的取材制度)(2)

(科举放榜)

科举制作为士民的晋升之道,一直是国家政治、文化与社会制度的汇集点。科举的废除也就意味著传统仕进之路的断绝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科举这样一个重大制度的废止,却没有引起多大的社会反响。

科举的科目类包括:进士、举人、拔贡、优贡、副榜(副贡)、恩贡、岁贡、生员(廪生、附生、增生)、教习、誊录;捐纳类包括:廪贡、增贡、附贡、贡生、廪监、增监、附监、监生等等。

科举制度不仅是一种教育制度,还是一种选官制度。清代入仕主要有科举与捐纳两种途径,科举是其中最重要的选官方式。

然而清末中国士绅阶层内部起了分化,由科举入仕的比例下降,由捐纳入仕的比例上升。甚至出现了捐官多于科官,形成异途压倒正途的奇怪现象,科目正途出身者难以获得实职。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有什么影响(破除传承两千年的取材制度)(3)

(清代贡院)

同治元年顺天府尹蒋琦龄上奏:“近日吏部选法,正途人员几无到班之日,至有追诲不应会试中式者”。在清末捐纳大开的背景下,科举的最后自然不能引起社会的较大轰动。

科举对普通士子来说,还是他们上升的唯一路途。科举的废除,学堂得到发展,“科举废矣,而出身皆在学堂,则入学堂既有前途之望,复无后路之歧,故入学堂者亦不患其不多。”

清政府在废止科举的过程中,也注重如何将传统的功名与新式的教育相配合,使读书人在新的学校体制中找到出路。

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等人就力陈科举之弊,提出改革科举的主张,废止八股取士,但随着变法失败,这一建议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有什么影响(破除传承两千年的取材制度)(4)

1901年4月,袁世凯建议变通科举,增考实学一科,经年以后,取的士多实干之士,实学之人。张之洞与刘坤一在《江楚会奏三折》中,提出科举改章,分科递减科举名额,用学堂取代科举,并最终废除科举的意见,使“生员举人进士皆出于学堂”。

他们设计了一套对应规则,小学、中学、高等学校、大学的毕业生分别对应于附生、廪生、贡生、举人、进士。张、刘认为这是“兼顾统筹潜移默化而不患其窒碍难行”的办法。

1901年12月5日,清廷批准了《遵旨核议学堂选举鼓励章程折》,正式规定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合格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的功名出身。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有什么影响(破除传承两千年的取材制度)(5)

(新式学堂师生)

废除科举使传统士子的仕进之路断绝,但士子获得功名的机会比以前更广阔了。《申报》就评论学堂本与科举无异,学生毕业后,中学比照生员、省学比照举人、大学比照进士,是“学校仕进并合为一”的大好事。

科举与学校结合,则学校将大兴,因为“利禄之途,众所争趋也”

科举废止后,如何安排旧日士子的出路呢?

慈禧也就此问过张之洞:“若废科举又恐失士子之心,如之何?”

张之洞认为:“取士非由学堂不可,科举之废所不便者,但三四十岁之老生员耳,其年力富强者皆可以入学堂矣,且学堂大开,此三四十岁之老生员多可为小学堂之教习,又为之宽筹出路,并非科举一停,即无事可做。

况科举非刻下即行罢废,其所以必待三科减尽者,亦正为此。盖此三科中,若再不能中式,已皆五六十岁矣,亦必不愿再入场矣。”

正是张之洞的一番解说打消了慈禧的顾虑,“遂面谕即与政务处妥议具奏”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有什么影响(破除传承两千年的取材制度)(6)

(张之洞)

科举废止后,清政府于1906年提出有解决读书人出路的几条办法:一是广设中小学堂,使诸生入堂安心习业,二是省城设立师范传习所,为老年诸生入学,三是高等学堂、师范学堂一律添设学额,为年二十以上诸生考选入学,小学程度未足者,令其补习。

由于措施完善,很好的解决了读书人的后顾之忧。

科举废止后,清政府要求各督抚、学政 “劝谕绅士广设小学堂,裁节官中不急用之费,捐募绅富有力之家,通力合作,同时并举”。

尽管士绅集团反对废除科举制,但是废除科举后,他们迅速送子弟入学堂,同时热衷开办学堂。如江苏省,除了官立学堂外,其他学堂都是由士绅创办的。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有什么影响(破除传承两千年的取材制度)(7)

(清末新式学堂)

据清政府的统计,废止科举前的1903年,67%的现代学校是由官方设立的,1904年,这一数字是85%, 废除科举后的1906年下降到37%。

私立学校的比重则迅速上升。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一带,私立学校的数目远远超过官立学校。仅上海一地,1906年共有125所小学堂,官立为27所,民立与私立有98所之多。

这一时期,士绅阶层利用科举废除的机会,与官方进行合作,使下层士绅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超稳定结构”的社会。

从秦汉到晚清,虽然王朝有更替,但整个历史和文化都是连续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士大夫阶层的存在。

中国人一直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学而优则仕”,废除科举,不再产生“士人”,中国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社会基础也被改变。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有什么影响(破除传承两千年的取材制度)(8)

老照片:清末士绅富人阶层家庭

随著科举的废止,精英和体制之间的联系断裂了。精英阶层整体趋势是向边缘走,最终边缘力量崛起。

而边缘力量的代表——地方士绅不仅利用学堂等来为自己和宗族获取地位,而且大量介入地方公共事务,引起地方社会的阶层的分化和重组。

在科举废止后的士绅阶层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学堂迈入士绅阶层,这也是科举废止后给中国阶层带来的新的变化。

参考资料:

《奏定学堂章程》、《定国是诏》、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