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四人晚年状况(此人放弃幸福生活)

引言

公元前6世纪,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为当时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后世称其为释迦牟尼。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融合十分繁荣的今天,已经存在派系众多的佛教分支,全世界佛教寺院至少在十万家以上。

佛教以因果循环为本念,讲究一切有为法皆无常,其所有世界观建立在甚为深远的佛祖禅定实证与发现基础上。不仅如此,佛教还深入探究心与心之间的关系,心与物之间的关系,在世界各地有众多信众。

师徒四人晚年状况(此人放弃幸福生活)(1)

▲佛教僧人

西汉末年,汉朝同西域各国交往更加密切,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华夏大地上,汉朝以包罗万象的姿态,接纳了佛教。东汉时期,汉明帝派遣大臣前往西域求取佛法,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并在当时的京城洛阳修建起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自此以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佛教息息相关,中国复合字、无常文化、性灵文化等就是深受佛教文化影响而衍生的产物。可以说,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都有佛教文化的身影,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佛教早已融合进中国宗教、哲学、伦理、语言等领域,成为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文化。

师徒四人晚年状况(此人放弃幸福生活)(2)

▲白马寺近照

01

在佛教文化中,有很多著名的思想观念,其中之一便是看破红尘,坦然放下。这成为历代人向往自我心性,丢弃世俗厄运的追求。所谓放下,就是放下执念,放弃一切错误执着,无妄,无我,没有任何幻想和牵挂,可实际上,又有几人能真正看破红尘呢?

师徒四人晚年状况(此人放弃幸福生活)(3)

▲刘景崇近照

刘景崇,曾是佛山南海区一服装企业总经理。自己从销售员一步一步打拼到总经理的这个位置,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家庭也十分和谐,婚姻生活非常美满,还有一个3岁半的儿子。虽然每天工作十分忙碌,但能为家庭扛起大梁,刘景崇也并不觉得劳苦。然而这美好的生活,在一天戛然而止。

师徒四人晚年状况(此人放弃幸福生活)(4)

▲终南山寺庙

02

2015年,刘景崇和几位朋友相约终南山一起烧香拜佛,刘景崇自己并不是佛教信徒,只因这几个朋友中有一位是他的客户且十分信佛,他才陪同一起上来。刘景崇一行人来到山上寺庙后便参拜起来,庙中最德高望重的绍云和尚出来接待了他们。刘景崇恍然看到绍云和尚时,就觉得那慈眉善目的样子和自己的外公一模一样,刘景崇觉得和老和尚在一起心神舒畅。

师徒四人晚年状况(此人放弃幸福生活)(5)

▲绍云和尚近照

参拜完佛祖后,刘景崇也谈妥了生意。回来之后,刘景崇一直思索自己这些年来如此拼命赚钱究竟是为了什么,他感觉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就像一张白纸、一个签名一样,没有任何价值。几个月后,正值炎热的8月,已然想通的刘景崇不辞而别,驱车来到终南山。8月3号,在绍云老和尚主持下,刘景崇正式剃度出家,成为一名和尚。一个星期之后,刘景崇的妻子带着孩子在终南山找到他,当时他正在一个黄泥糊砌的茅草屋中。

师徒四人晚年状况(此人放弃幸福生活)(6)

▲刘景崇近照

刘景崇在门口蒲团上打坐,看到妻子和孩子之后,便泡了一壶茶,邀请他们进来。妻子让刘景崇和自己回家,可刘景崇跟他们说自己已经皈依佛门,不理红尘往事了,看到刘景崇这种状态,妻子不免十分生气,可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带着儿子回去。不久之后,刘景崇就收到了妻子寄过来的一份离婚协议书,刘景崇想都没想就签下了名字,自此之后,刘景崇皈依佛门。直到现在,即使面对父母、孩子都不愿前来看望他,刘景崇也不以为然,毕竟自己早已不是刘景崇,而是衍定和尚。

结语

或许有些人认为刘景崇敢于去追寻自己心中所想,是勇士所为;有些人认为刘景崇抛弃家庭,全然不顾妻子、父母和儿子死活的行为是极为不负责,不是大丈夫所为。事实上,不管哪种说法我们都无法去评判刘景崇的对错,每个人的主观臆想都有不同,只能说刘景崇的做法于他来说是解脱,但对于他的家人来说却是莫大的痛苦。

参考资料:

《终南隐士——刘景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