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青年创业(多来深圳学习创业)

粤港青年创业(多来深圳学习创业)(1)

粤港青年创业(多来深圳学习创业)(2)

粤港青年创业(多来深圳学习创业)(3)

粤港青年创业(多来深圳学习创业)(4)

粤港青年创业(多来深圳学习创业)(5)

粤港青年创业(多来深圳学习创业)(6)

粤港青年创业(多来深圳学习创业)(7)

粤港青年创业(多来深圳学习创业)(8)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步伐的加快,未来大湾区的机遇将更多,无论是香港青年还是深圳青年,都可以各展所长。”“深圳为香港青年创造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帮助很多优秀及有抱负的香港青年实现了梦想。”……8月30日上午,香港在深学习就业创业青年座谈会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8名香港青年在会上畅谈在深圳学习、就业、创业的心得体会,他们呼吁香港青年来深圳“走走”“创创”,共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

同时,全国青联副主席傅振邦、广东省青联主席张志华、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副局长钟伟强、香港特区政府署理民政事务局局长陈积志、深圳市委副书记郑轲、深圳市委常委田夫参加活动,另有100名在深学习就业创业的香港青年与会。

陈升: 在深创业不到一年,即获首轮融资5000万元

陈升,学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80后港青创业代表。2012年,正在创业初期的陈升看到了前海的巨大发展潜力,最终被一句“来了都是深圳人”打动毅然北上,成立了以解决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以及进口零食电商平台为主营业务的前海学学科技有限公司,创业不到一年,即获首轮融资5000万元人民币。

在他看来,深圳发展空间大,宜居宜业,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步伐的加快,将给港青更多的就业机会。“未来,我们将以实际行动为来内地创业的香港伙伴、为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展现香港青年积极向上的风采、深港交流做出积极贡献。我们也定当齐心协力、尽己所能,为国家利益护航,为民族福祉奔忙,为和平正义担当。”

曾义: 感受不排外的创业环境,鼓励更多青年来看看

2015年,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曾义凭借留学期间对美国成熟联合办公机制的了解,选择回国创业并建立联合办公空间——708090创客汇,旨在为内地及香港两地创业青年提供创业服务。来深创业至今,令曾义感受较深的是深圳不排外的创业环境。“这个城市极其包容,它欢迎每一位有志青年来这里创业、实现梦想,以及出台一系列便民、惠民的政策,现在有非常多的行政服务都已经电子化。”

曾义认为,此次国家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确定了深圳的战略定位。它的出台,有助于促进大湾区的整体发展,以及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深圳正在努力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的环境。”在他看来,更加开放的环境及便民政策,为港澳创业青年往内地发展打开了一扇门,这对港澳青年创业者是莫大的支持。“我一直鼓励香港的青年来内地看看、学习,这里发展真的很快,有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更宽的舞台。”

张彦南: 让香港青年多交流,更好融入深圳、湾区发展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2009年张彦南从英国读完书来到深圳工作,从帮家族管理一间小学做起,慢慢现在成为了深圳丽晶教育集团的总监。张彦南说,频繁往返深港两地,在深圳结识了一批优秀的朋友,更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国青年想要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基于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展望,以及多年以来和深港两地青年的交流情况,张彦南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张彦南说,首先他觉得可以成立深港青年湾区发展中心,能够把来深创业、学习、工作的青年聚拢到一起,使这个团体更好地融入深圳发展、湾区发展。其次对于湾区的政策利好,张彦南说实际上很多香港企业信息获取会慢一步,希望官方能够在政策传递上能够帮助下。另外张彦南还提了对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未来建设的方向性建议,建议在河套设立湾区个人数码认证中心以及作为国内外医药科技的集中地来发展。

王旭东: 香港学生最需要的是从那些错误的意识中“走出去”

祖籍深圳的香港青年王旭东,如今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生二年级学生。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王旭东表示,香港最大的优势来自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地位,但这也让香港学生过早受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及思想冲击,很多青少年在无法用理性客观的态度去批判和思考事情的年纪,会被某些并不正确的意识影响,对部分事实有先入为主的看法。他认为如今香港学生最需要的是从那些错误的意识中“走出去”。

结合其自身金融专业的背景展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王旭东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应充分发挥珠三角和香港自身的优势,形成互补和合作,共享祖国经济发展红利。“结合这些发展趋势,还有我自己三地的一些生活经验,我对深圳的美好明天充满信心,对祖国的繁荣昌盛充满期待。”

何耀威: 建议放宽政策吸引更多人才

“作为国家的重要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所有香港的创业者而言,既解决了香港发展空间不够的问题,也可以借湾区的发展机会让创业者面对内地的庞大市场。”在深圳创业已经28年的香港人何耀威说,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大胆创新就是原动力,如果可以根据这些科技产业特殊的发展方向,在示范区先行先试,相信对创新科技企业是一个更好的培育环境。

此外,何耀威带领的团队中不乏高校学者,由于年龄原因,他们在申请人才补贴上遇到了障碍。对此他建议放宽人才引入的年龄限制,“我相信可以带动更多就业和吸引更多不同领域的专家来到深圳发展”。

梁炜茵: 中央政策为港人提供便利,盼未来有更多利好

2007年,毕业于瑞士的梁炜茵回港时刚巧碰上金融海啸,香港经济放缓,感到特别彷徨。随着家人定居深圳,她也顺理成章留在这里发展。2014年初,梁炜茵决定在深圳创业,从3人公司至今公司团队逾百人,她说这都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国家政策给予支持和补助,地利是国家规划了粤港澳大湾区,人和是积极奋斗的态度,让公司日益壮大。

梁炜茵说在深多年,她感到中央政策制度对香港人的帮助特别明显,自从高铁及多条主要高架桥开通,实现了1小时生活圈往返深港两地及多个大湾区城市,为港人“走出去”工作提供了便利。在此基础上,她希望深圳能够进一步加大对港澳青年来深创业的支持力度,包括放宽人才流动政策、提升深港澳青年湾区实习的相关福利,以及积极联合高校、企业及社会共同培育优质深港澳青年。

林朝晖: 希望深圳能够为港澳青年打造一个特殊平台

米车网创办人、搜饰盒营运总监林朝晖表示,他的新目标是协助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自身经验和优势,成为大湾区港青楷模。未来,他希望深圳能够为港澳青年打造一个特殊的平台,给香港创业青年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让他们对接资金链、直面市场、获得伯乐;另一方面,则通过设立创业贷款简化办理流程,鼓励更多港青来深创业。

郭玮强: 看重深圳完善配套,落地两年估值超一亿

作为来深圳创业的香港90后,郭玮强的创业经历是大湾区产业资源整合的范例。最初来到深圳,看重的正是这里完善的产业和科技配套,“把香港的科研成果拿到内地,整合湾区资源后再利用深圳科技配套做出实体产品,再经由香港把产品推向世界,做到真正的‘深港合作’”。其间,该团队享受到了办公室优惠、企业和个税优惠、核心成员的保障房等支持。“深圳和前海为港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创业条件。”

目前,该企业两年多已经完成了第二次融资,估值超过一亿元人民币。郭玮强表示,非常高兴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看到,对来深建设的港澳同胞持开放态度,推进他们享有“市民待遇”,“以及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等内容都让我们更加放心全力在深圳发展”。随着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郭玮强认为,香港企业应当把握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一国两制”的优势,实现大湾区各城市之间从经济到民生上的融合。

统筹:南都记者 傅静怡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 陈紫嫣 傅静怡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