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男孩的家庭一定做到这几点(养育男孩男孩从出生到成人经历3个阶段)

李玫瑾说过:养男孩的家庭,做到舍得放手、舍得给孩子花钱、舍得让孩子犯错误,孩子将来才会更有出息。而老话又说穷养儿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等,那么到底该怎么养育男孩呢?

史蒂夫•比达尔夫写的《养育男孩》全球销量超过400万册,作者本身是著名家庭问题专家,育儿类畅销书作家。在《养育男孩》中,比达尔夫为家长们揭示了男孩在从孩童向男人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很多关键问题,以及作为父母的该如何做。

养育男孩的家庭一定做到这几点(养育男孩男孩从出生到成人经历3个阶段)(1)

1、男孩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6岁,这个阶段的男孩是属于母亲的,虽然父亲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他还是属于她的,这个时期父母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下成长。

《孩子永远惯不坏,关键是你要这样带!》书中写到没有经历过被人呵护的孩子,怎么可能学会爱他人,以他人为重呢?作者佐佐木正美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长期以来诊治过多个患儿,来就诊的孩子当中,被父母“过度保护”的一个都没有,因为“过度干涉”毁了孩子的倒是有。

第二阶段:6~13岁,在这个阶段,男孩感受来自内心的召唤,开始尝试着成为男人。这个时候男孩在感兴趣和偏爱的活动方面越来越像父亲。

《杀死一只知更鸟》白人律师阿蒂克斯是一个正义的化身,他不受种族歧视的影响,毫不犹豫地为一名被诬陷的黑人做辩护。阿蒂克斯正是身体力行教育儿女直面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待人绅士又礼貌。虽然他的儿女年幼丧母,可这并没有给孩子留下太多伤痛和阴影,孩子们也没有因此变得自卑懦弱。而是像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不卑不亢的正义之士,勇于帮助弱者。

养育男孩的家庭一定做到这几点(养育男孩男孩从出生到成人经历3个阶段)(2)

第三阶段:14岁~成年,在这个阶段,男孩如果要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就需要成熟男人的引导。

《养育男孩》本书中讲到了15岁奈特的故事,他讨厌去学校,成绩也很差。老师和父母沟通后,觉得如果他顺利找到工作,就不要再勉强他上学了。很幸运,奈特在比萨店找到了。奈特工作不久后就开始存钱准备买辆摩托车,父母非常担心,因为他们家是在山里,道路蜿蜒曲折,路面又很滑,很担心出事,可是任由他们怎么劝说,奈特还是听不进去。

一天奈特回来说:“我不打算买摩托车了,斯坦对我说骑着摩托车在路上疯跑是傻子才干的事呢,他建议我等等,攒够钱了买辆汽车。”

斯坦就是比萨店的老板,通过他的引导让父母担心又劝说不听的潜在危险成功解决了。

可见,在孩子成长三个阶段中,无论是妈妈、爸爸还是引导者在不同时期都起到关键性作用,虽然是有主导的,但整个成长过程中还是需要父母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来抚养和教育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成长为比我们更好的人,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先成为更好的自己。

养育男孩的家庭一定做到这几点(养育男孩男孩从出生到成人经历3个阶段)(3)

2、男孩与女孩在大脑结构上有不同,父母如何帮助男孩实现超越?

①大脑中专门负责语言的两个区,女孩比男孩的大20%~30%,据调查显示,男孩在听书读写等方面容易出现困难,数量远远多于女孩。为了避免男孩出现听说读写障碍,1~8岁,这点尤为重要。

(一)跟孩子说话--逐步进行。

(二)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机会,给孩子解释他们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事物。

(三)尽早开始给孩子读书

我家楼上的女孩比我儿子大4个月,在我儿子刚会说爸爸妈妈等简单叠词的情况下,他们家的女孩已经会背一部分唐诗了。当时对方安慰我说,你们孩子小啊,等过几个月也会了,可我期待的画面直到大半年之后才出现,但真的一开始说就会冒出很多我们平时给他读的绘本中的内容。

例如,他在玩玩具之后,丢了一地,爸爸在一旁收拾,并在爸爸的召唤下也加入了行列,并嘴里嘟囔着:“玩够了,就收起来。”这是小熊系列绘本里面的内容。

有时他生气了,我问他为什么生气,他会回答说:“生气了也没关系。”这是绘本的名字。

当我问他儿子:“你觉得幸福吗?”,他回答说:“幸福的大桌子”,这也是绘本的名字。

总之在和我们沟通的时候,他会把很多用书中听到的词语或者是话来回应。有调查显示如果在婴儿6个月大的时候,就读书给他听,那么当准备上学的时候,他会拥有比同龄人更加丰富的词汇和更强的书写能力。如果在孩子出生后的头10年内,每周花一天时间给孩子读书会使孩子的成绩提高15~30%。

养育男孩的家庭一定做到这几点(养育男孩男孩从出生到成人经历3个阶段)(4)

②大脑的左右半球靠胼胝体连接,男孩的胼胝体体积小于女孩的,自然左右脑的连接就非常少了。

《全脑教养法》书中写到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如下:

左脑:热爱并且渴望秩序,是逻辑的,求实的,语言的和线性的。

右脑:全面的,非语言的,发送并接收面部表情、眼神、语气语调等信号,使得我们得以沟通。

如果左右脑联结不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是蒂娜的儿子马上过生日了,她在蛋糕店预订蛋糕的时候,和师傅说:“请把儿子JP的名字写在纸杯蛋糕上。”

结果等生日聚会的那天,她拿到的蛋糕如下图:

养育男孩的家庭一定做到这几点(养育男孩男孩从出生到成人经历3个阶段)(5)

左脑是刻板的,如果左右脑不能很好地联结,就会缺乏结合背景理解事件的能力(这是右脑所擅长的),就会闹出像蛋糕师一样令人啼笑皆非的。

父母可以用全脑教养法中写到的两种方法来加强孩子左右脑联结:

全脑教养第1法:聆听与关注,认清情绪

第一步:同右脑联结,这时要做到感同身受,承认孩子的感情,关爱不带偏见地倾听孩子诉说。

第二步:引导至左脑,在回应完孩子右脑之后,开始要转向左脑了,这时做家长的要合理地解释,尽量公平公正。

但要切记,如果此时孩子的情绪还没有平静下来,那么就要等一等,只有在左脑正常工作的时候,才容易接受信息,父母讲道理立规矩才能听得进记得下。

全脑教养第2法:经历分享,安抚情绪

当孩子被情绪占领的时候,父母要学会引导到左脑运转,让明白孩子发生了什么。

珍妮·艾里姆说过“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语言和情感处理技巧都是成为“超级男孩”不可或缺的,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男孩女孩大脑中结构的不同,就该尽量地帮助孩子,让他不落后,让他的大脑结构在相应时期得到提高,这样将来我们不后悔,孩子也不用后天花费数倍的精力去弥补。

养育男孩的家庭一定做到这几点(养育男孩男孩从出生到成人经历3个阶段)(6)

3、男孩成长过程中,父亲该做些什么?母亲又该如何做?

一、父亲该做些什么?

李玫瑾老师说过人的成长就像树的生长一样,具有不可逆性,不可以推倒重来。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家长一旦错过了,想要再弥补,恐怕需要加倍甚至多倍的付出,结果也不一定理想。

《今日说法》中曾讲到过一个案例,某位父亲,当初他儿子出生了,终于是实现了有儿子的愿望,父亲说我一定要出去赚钱,给儿子好的生活,将来盖房娶媳妇。就这样儿子出生没多久,他就外出打工了,转眼10年过去了,他儿子也不上学了,他在哪里打工,儿子就在哪里作案。一次被警察抓获的时候只有12岁,警察说太小没法处理,就让领回家了。

那之后父亲把儿子送回了老家,并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儿子,你要争气啊,老子在外面赚钱,你在家好好读书。”然后,他又走了,从孩子的生活中消失了。

没过多久警察第二次打电话过来,是孩子在上海被抓了。李玫瑾老师分析说,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不在乎家里有没有钱,只希望父母不要离开他。刚刚犯案男孩的父亲来到警察局后,这孩子把作案的金额一股脑地说出来了。这孩子就是要告诉父亲,你说你能挣钱,我也能,你不是不管我吗?我就犯罪给你看。

养育男孩的家庭一定做到这几点(养育男孩男孩从出生到成人经历3个阶段)(7)

父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得不到父爱的男孩,以后更容易产生暴力倾向、受到伤害、陷入困境,在学校成绩不佳……

那么作为父亲的该怎么做,如何做好榜样的作用呢,首先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书中写到了以下三个方面提醒父亲如何做。

(一)男孩会模仿父亲,会学习父亲的人生态度、通过观察父亲的行为来学习如何爱别人、通过观察父亲的行为来学习如何感受一切

(二)主动和孩子一起---聊天、玩游戏、做手工、一起旅行

(三)和妻子共同遵守规则

养育男孩的家庭一定做到这几点(养育男孩男孩从出生到成人经历3个阶段)(8)

二、母亲又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一)小学阶段:孩子需要你的帮助和指导,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妈妈要在一旁看着,孩子邀请朋友来家里玩,要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如何看待生活和看待学校的。当然当孩子去朋友家玩时,也有必要知道孩子都和什么人在一起。

洪兰的科学教养法中曾经讲过她儿子的例子,他儿子在很小的时候交朋友,她是要先看过的,有些朋友是好是坏,孩子小还是无法判断的,作为父母的要替孩子把关,做好他的监护人,保护好孩子。

洪兰老师的儿子在小学时交的一个朋友,直到成年后也依旧非常好,而且这个男孩对她儿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男孩的家庭背景与洪兰老师家很相似,孩子的父亲是教英文的,男孩读什么样的书,洪兰老师的儿子也会和她要一样的书,他说如何不读的话,是没法和朋友产生共鸣的,后来这个朋友成为了她儿子的一个精神支柱。

(二)中学阶段:应该和他学会“讨价还价”

例如,如果你帮我个忙,我就开车送你。你把房间打扫好,我就给你做饭了。

总之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虽然分工不同,但是都需要持续的付出,让孩子感觉到家里有爱,觉得家是他坚强的后盾,即使在外遇到不顺利了,也知道家里有可以安慰他的人,即使外面受到不良诱惑了,也不为所动,觉得家里有比诱惑更好的东西。在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了,他都觉得不怕,无论何时,都能乐观地看待,不陷入焦虑。

苒藜爱读书:每日认真阅读、每日学习写作、每日努力进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