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多败子的意义(父母唯其疾之忧)

黑格尔说孔子是“一位实际的世间智者”,其学说是一种“道德哲学”“没有一点思辨的东西,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哲学史讲演录》)。我想,这或许是因为黑格尔先生没有扎实的文言功底、没有精读《论语》的缘故。在我看来,《论语》是一部编排自然且不失哲理的匠心之作。本文所要分享的是《论语》的第二篇第六章。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慈母多败子的意义(父母唯其疾之忧)(1)

【参考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杨伯峻·《论语译注》

自己给出的译文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怎样才算行孝。孔子说:“(子女做事情要谨慎,不要胡作非为),能让父母除了只为你的疾病担心外,(其它方面不必担心),这便算是行孝了。”

孟武伯

鲁国孟孙氏第10代宗主,名彘,世称仲孙彘,谥号武。公元前478年,孟武伯与高柴辅佐鲁哀公与齐平公会盟。前470年,鲁哀公从越国回来,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接,饮酒不乐,国君与大夫有恶。前468年,鲁哀公多次问孟武伯“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回答:“臣无由知之。”之后,鲁哀公通过邾国逃到越国。三桓拥立其子为鲁悼公。

值得一提的是,孟武伯的父亲孟懿子也曾向孔子请教过,怎样才算行孝,孔子的回答是:“无违”,不要违背。告辞懿子后,在学生樊迟的追问下,孔子对“无违”二字,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慈母多败子的意义(父母唯其疾之忧)(2)

这是因为孟氏作为鲁国是望族,三桓之一,物质上的赡养自然不成问题,于是对父母是否能以礼相待,便成为衡量是否孝顺父母的重要标准。当然,这个礼并非单纯的礼仪、礼制,而是“礼后乎”(《八佾》),也就是礼背后的东西,即礼的本质、礼的精神:敬。

为谁而忧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雷姆特。“父母唯其疾之忧”,便是如此;尽管只有短短的七个字,然而,解释却五花八门:为谁而忧、为何而忧。

慈母多败子的意义(父母唯其疾之忧)(3)

为谁而忧,相对简单,有且只有两种说法。为何而忧,则五花八门。一种解释,如东汉经学家高诱所云:“父母唯其疾之忧,故曰忧之者子”,即子女担忧父母;另一种解释,则如东汉另一位经学家马融所说:“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即父母担忧子女。

为何而忧

持“子女担忧父母”观点的学者,他们给出的解释,或是认为孔子针对孟武伯的短处而有的放矢。如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问孔篇》所写,“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处处为双亲担忧,故孔子告诉孟武伯:作为子女,应该忧虑父母的疾病,其它的不用太多操心了,不干涉父母的事情,这便是行孝。

慈母多败子的意义(父母唯其疾之忧)(4)

或是如李零先生在《丧家狗——我读论语》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能不能伺候久病在床的父母,才是对孝子的最大考验”。

持“父母担忧子女”观点的学者,他们给出的解释,或是如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所讲:“这句话,我们要这样说,这个问题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真能体会出来。这种情形是,自己要上班,家里钱又不够,小孩病了,坐在办公室里,又着急,又出汗,又不敢走开,可是心里记挂着。这种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对孟武伯就是说,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道。”

慈母多败子的意义(父母唯其疾之忧)(5)

或是如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所分析的“子女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为忧,言他无可忧”(即马融之说的白话版):子女做事情要谨慎,不要胡作非为,让父母除了为你的疾病可能会有担心外,不再对你的其它方面有所担心,这才是行孝。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唯”不应作“唯一”之义,而应作“纵使”之义:“纵然子女生病了,也不忘记孝顺。当然,平时没有生病时,也会有担忧父母的感情,同样也是孝。但在生病等极端情况下,依然能自然地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担心自己不能好好尽孝道,这种孝才算是经历考验的。”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疾”有特殊指向,“他疾,均无甚关系,冶游(指嫖娼),手淫,贪房事,实最关紧要之事,故孔子以此告之。而注者不肯说明其大厉害处,致孔子之话,亦无实效,可叹也”。(续编·复念佛居士书),孔子是在委婉地劝谏孟武伯不要贪念房事,而要保身节欲。

慈母多败子的意义(父母唯其疾之忧)(6)

孔子的本意

解释可谓五花八门。如果不考虑是否符合孔子的本意,那么这些解释其实都有道理,至少都具有正能量。尤其是“他疾,均无甚关系,冶游(指嫖娼),手淫,贪房事……”,据说是“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法师所言,的确是语重心长、佛家慈悲。然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哪种解释才更符合孔子的本意。这个不妨就从训诂入手。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卫灵公》),言辞只须足以表达意思就行。这意味着孔子自己在言辞方面,走的是大众风格,辞藻既不会花团锦簇、过于华丽,也不会故作深奥、隐涩难懂。因此,不必因为孔子被尊为“圣人”,便特地为他老人家开小灶,在训诂上,为其量身打造专属词义和语境。

慈母多败子的意义(父母唯其疾之忧)(7)

小灶虽好,但孔子真的不需要

如“不患人之不己知”(《学而》)中的“患”,杨伯峻先生将之译为“急、着急”。不知道先生的这种译法,来源何处,有何依据,至少在《辞典》和“百科”中,没有收录“患”有“急、着急”之义,故不从之。

同理,本章中的“唯”,杨朝明先生译为“最”,父母最担心自己的病痛;然而,在《辞典》和“百科”中,同样没有收录“唯”有“最”之义。尽管“只”和“最”都可以作为程度副词,但毕竟还是有差异的。比方说,“小明只爱吃牛肉”和“小明最爱吃牛肉”:前者的意思是,小明除了牛肉外,猪肉、鸡肉、鸭肉、鱼肉等其他肉食品,都不爱吃甚至不吃;后者的意思是,小明除了牛肉外,其他肉食品也爱吃,只是爱吃的程度要亚于牛肉。

慈母多败子的意义(父母唯其疾之忧)(8)

小明:怎么你也拿我说事

顺便说一下,“唯”作为连词时,可表让步关系,确实有“纵使”之义,如“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史记·汲黯传》):公孙弘、张汤则深恨汲黯,即是皇上也不喜欢他。故,在不去探究是否为孔子本意的情况下,“纵然子女生病了,也不忘记孝顺”的解释,确实也是一种说法。

现在再来看看“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一句的语法。主谓宾结构是中文中最常见的句型之一,本句便是:“父母”作主语,“忧”作谓语,“其疾”作宾语。只不过在结构助词“之”的作用下,顺序有所调整,使得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宾语 之 谓语”的句型结构,还是比较常见的,如:《左传·隐公元年》 :"姜氏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即是“有何厌“;又比如《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其罪之恐”即是“恐其罪”;《左传隐公十一年》 "许国之为”,即是“为许国”。

因此,本句的正常顺序,即是“父母唯忧其疾”。当然,或许有的学者会提出,本句的句型是否为省略主语的双宾语结构,即“父母”和“其疾”均是“忧”的宾语,而省略了主语“子女”。担忧某人某物,的确是有可能的;但如此,本句应为“唯父母其疾之忧”才对。不可能在已经倒装、宾语前置的前提下,部分宾语再次倒装,前置于“唯”之前,即“唯”也为结构助词。况且,即便“唯”作为结构助词,通常也是位于句首,且并无实义。

慈母多败子的意义(父母唯其疾之忧)(9)

至此,可以探知“为谁而忧”,孔子的本意是“父母担忧子女”,而非“子女担忧父母”。故,“能不能伺候久病在床的父母,才是对孝子的最大考验”,说得在理;“在生病等极端情况下,依然能自然地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担心自己不能好好尽孝道,这种孝才算是经历考验的”,这种情感更是难得;但无奈有违孔子的本意,故不从之。

那么孔子的本意,又是“为何而忧”呢?我们接着分析:“唯”,在句中为副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忧”,译作“只、只是”;故,单就字面上意义而言,本句确实可译为:父母只是担忧子女的疾病。然而,问题接踵而至:孟武伯明明是问作子女的如何去“孝”,可孔子回答的却是作父母的如何去“爱”。着实有点答非所问。

况且,孔子提到的这份父母的爱,还是残缺的爱,不合常情的爱:现实中,除了个别对子女不闻不问的冷漠父母外,绝大部分父母都属于“养儿100,长忧99”的那种,而且这种几乎包罗万象。父母很难只担忧子女的疾病,而不担忧诸如教育、社交和品行等其他方面。或许,杨朝明先生也是看到“父母只担忧子女的疾病”, 不合常情,才将“唯”译作“最”的缘故。故,即便如南怀瑾先生所言,子女能够将心比心,能够对父母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这种解释,也是不太妥当的。

慈母多败子的意义(父母唯其疾之忧)(10)

因此,结合子女才是行孝的主体,有且只有马融、钱穆先生,(杨伯峻先生也是采用马融之说),他们那样的解释才是对的,既合情又合理:子女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为忧,言他无可忧。用今天的话来说,即:作子女的,除了不大可控的疾病外,其他的诸如学习、就业、交友、购房、结婚乃至抚育下一代,统统不让父母担忧、操心,那么这便是真的孝顺。如有余力,再去考虑为父母做点什么。

况且,这种解释,亦算是因材施教,因为孟孙彘谥号为“武”,或许他从小就比较调皮捣蛋,有点喜欢胡作非为。故,孔子以此为诫,直击要害。至于印光大师所说,“疾”特指“冶游(指嫖娼),手婬,贪房事”;鉴于没有史料证明,孟武伯就好这口,故此说仅供参考吧。

慈母多败子的意义(父母唯其疾之忧)(11)

最后,我想表达一下歉意,因为讶异于原本很好理解的章句,也会出现这么多五花八门的解释,故在训诂部分,写的比较详细,甚至可能近乎啰嗦。这里,再次向我的读者朋友们表达深深的歉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