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皮饮组方及功效(五皮饮治水肿)

案曰:汪廷选,秋间患疟,私取截疟膏药贴背。疟邪虽止,渐加浮肿腹胀......咳嗽气促,呻吟不已,视形容、面色,舌苔、脉象,俱属大虚。拟以土火伤败。

与术、附、姜、桂,按服数日,色脉如原,肿尤甚,改进五皮饮,加惹苡仁、桑皮与服.....肿乃消,此症原是脾肺两脏,气化不行,水壅经络,泛溢皮肤。

——清·谢映庐《得心集医案》卷三·脾虚肺壅案

患者汪氏虽久疟伤正,“火土伤败",但此时主症是“浮肿",系脾肺“气化不行,水壅经络,泛溢皮肤”,故当急则以利水退肿为治。

汪氏所服五皮饮为五加皮:地骨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薏苡仁

水肿的古文献记载

水肿的古代文献记述,首见于战国时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而作为一种疾病予以阐述的,则可见于《黄帝内经》。有关水肿的病证分类、诊断要点、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在《内经》中有较全面的阐述,指出“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三大基本治疗原则。东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已将水肿推衍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等类型。金元时期朱丹溪进一步将水肿归纳为两类,“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为阳水;“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为阴水(《丹溪心法》)。至清代,唐容川则发展增加了活血化瘀法论治水肿(《血证论》)。

现代中医论水肿

水肿,现称“水气”“肿胀”,是指由人体津液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以头面、眼睑、四肢及全身性水肿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疾患。

水肿的形成,归纳之可分外感,内伤两端。细析之,其病因病机有风水泛滥、疮毒浸淫、水湿困脾、气滞水停、血瘀水肿、脾肾阳虚、肝肾阳虚七项。

两方糅合成本案“五皮饮”

五皮饮首载于《华氏中藏经》,由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组成。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主治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证及苔白腻、脉缓。

五皮饮,以茯苓皮为君,甘淡渗利,行水消肿。臣以大腹皮、陈皮,前者下气行水,消肿除满;后者理气和胃,醒脾化湿。以桑白皮为佐,肃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使以陈皮,以行水消肿而除胀满。

五药相合,共奏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效。五者皆用皮,以皮行皮,善以利水消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无桑白皮、陈皮,而加五加皮、地骨皮。观本案可知,谢氏综合两方加减而成。

本案重用桑白皮,意在清肃肺气,通调水道。又重加薏苡仁以代茯苓、陈皮,健脾利水,渗湿退肿之意明矣。

薏苡仁,性味甘淡,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故凡遇水湿之症,用薏苡仁一 、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祛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本草新编》)。另五加皮,性辛、温,味苦,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水通络。地骨皮,性淡寒、味甘,功效清泻肺热、热去而利肺气清肃。

本文选自《家庭用药》2018年第二期39页

作者:达美君

五皮饮组方及功效(五皮饮治水肿)(1)

(陵游 半夏 蛤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