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有雄心壮志(如何才能蓄劲如开弓)

如何让自己有雄心壮志(如何才能蓄劲如开弓)(1)

拳谱这两句说话其实颇为形象化,是以身体作为一张弓来发劲。要点是我们自己身体要有三个根:顶根、脚根及腰根(丹田或命门)。设想顶根与脚根定点不动,腰便可自由的荡,只要每动皆双向(即有来有回),便不会破坏全身的对称平衡,时刻保持中正。

如果你用力推我,我顶根与脚根不动,腰根被你推开成开弓之势,到你力尽,我腰根的重量荡回来,便把你笔直放出去,而我自然中正,不出方向。如果我在开弓时不知不觉的围绕你转动一百八十度再发劲,便把你前推之势也加以利用,你跌得更惨!

事实上三个根只要能保持一个根不动,其余两根可来回的荡以发劲并时刻保持中正,若在贯串两个根之荡时,加上螺旋扩大或螺旋缩小,威力更大。因为我有三个根,要定那一个根由我决定,而且随时转换,你难以捉摸,「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碰便胜败已分,与你转圈推手只是客气而已。

这里牵涉到用意不用力,例如顶根不动,是因为体内不断有S循环在进行而外示安逸的结果,不是用力去固定头顶。身体意气走S,是以意想推动的,以意气驱使身体而动,一点不用力,稍一用力去扭动身体四肢走S线,便是用力,不是以意气运身,没有威力可言了。太极拳的任何解说,包括拳谱,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用意不同力」,稍一用力,那怕一点点,已经不是太极拳,这是太极拳的关键内涵,也是最难练习、最难做到的地方。

如何让自己有雄心壮志(如何才能蓄劲如开弓)(2)

怎样做到“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是应用太极原理于技击的拳艺,太极拳架是为使身体熟练应用太极原理而编造的练习,所以练拳要明白练习的目的。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不用力怎样打人呢?是借力打人,借力的来源有二,借他人之力及借自身的地心吸力,即利用体重在地面的反弹力,我们日常的习惯,唯恐站不稳,不自觉的往下压,没有利用体重反弹的习惯。

要改变这习惯,头顶要有领起之「意」,不用力,身体放松,才能引导反弹的体重上升,再下沉,又反弹上升,又下沉,又上升……,连续不断,这才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二者是一体的,是利用体重反弹的练习。

“用意不用力”最难之处是「松」,“松”是张开,不是“弛”,是“中正安舒”。“中正”是中心与四周的关系,“动而不动”是为“中正”,所谓“动而不动”是每动则外围之动都对称平衡,使中心平稳有如不动,所以要求“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其实“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是阴阳关系,是动态的对称平衡开合,由点到线、面、体的开合是为“八门”;开则螺旋开张,合则螺旋收缩,是为“五步”,能把握“八门五步”,就能利用升、沉的体重以开合收人发人。

如何让自己有雄心壮志(如何才能蓄劲如开弓)(3)

“八门五步”是阴阳之势的应用,就是太极原理的应用。如果把“中正”当成静态,而实际上静态之中不是中,静态之正不是正,不“中正”,则难“安舒”,不“中正安舒”,则不能“松空圆活”,不“松”则借不到体重反弹,就不能“用意不用力”,更不要谈“八门五步”了,所以学太极拳都由“中正”开始。

但一般学习太极拳的,大都不明太极思维,把原则僵化了(以为“中正”是静态的中、静态的正便是僵化),一般学习“中正安舒”而未能过关,所以只能不断练习拳架,冀求有能「松」的一日,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多研究太极思维,练习时不断评核所练习的能否结合太极原则,不断改进,才会有进步,如果练习不能与太极原理会通,是为练习而练习,目标不清,功效有限。

感觉不到重量反弹,是身体不听话,自已用了力而不自觉,就是不能「松」。用力是日常习惯,要在不放弃这日常习惯之外,再建立一种不用力的习惯,并要听意识指挥:日常生活用力;技击时不用力,这是很难很难的训练,就算方法正确,也要很长时间的练习,何况方法不一定正确,(何谓正确方法?练习无定法,凡合乎太极原理的方法都是正确的)。

有说:“太极拳是教不会的,只能学会”,因为要点是“悟”,所教的方法是死的,要能通过方法而领悟太极原则的应用,才学得会,所以有承传也不一定出人才,过去百多年,在几个太极拳发源地,每日用功,长时间习拳的成千上万,但有功夫的代不数人。太极拳之所以慢慢变质,变成流行的健身太极操,不是没有原因的。

如何让自己有雄心壮志(如何才能蓄劲如开弓)(4)

“太极腰”的修炼

太极拳特别注重腰部活动。经典著作中讲得很多,如“腰为主宰”“腰为驱使” “源动腰脊转股肱” “刻刻留心在腰问”等,都是说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但据观察,不少练拳者,特别是初学者对此还不够明确。有的立身不正,歪歪斜斜;有的不知松腰松胯;也有的只知旋臂而不知转腰,动作显得别扭、僵硬。分析原因,主要是对腰部活动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和基本要领认识不清所致。正是:练拳不练腰,终生艺难高。笔者愿以自己的体会和浅识拙见,向拳友们讨教。腰部运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

1.腰部起着承上启下、维持身体姿势和传导重力的中枢作用。

它把上体和下肢两部分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也是比较集中地反映身法技巧的关键。它对带动和调整全身动作的变化、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分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腰部一动,全身其他部位皆相适应,无有不动,形成上肢、下肢、躯干完整协调的运动。上肢运转要求转腰旋脊,以腰带臂,腰领手随;下肢运转要求以腰带胯,以胯带腿,以腿带足。因此,套路中各个拳式正确手法和步法的变换,都必须依靠腰部不停地灵活运转来完成。同时,腰部还能运丹田之气到达四肢百骸,从而形成周身完整一气。

如何让自己有雄心壮志(如何才能蓄劲如开弓)(5)

2.腰部起着蓄势发劲作用。

拳论日: “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发于脊背,达于两膀,形于手指。”又说:“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劲法中也强调,以缩腰、拧腰配合蓄劲,以舒腰、转腰配合发劲。这既是太极拳的发劲特点,也是太极拳发劲时应遵循的一条规律。因此,太极拳八种劲法虽然都形于手、臂、肩、肘,但劲力源头均发自腰部。

例如拥劲,虽然“拥在两臂”,但主要靠腰与意气相配合发出的劲力棚架对方,并借机击之。搌劲,虽然“搌在掌中”,但主要靠转腰坐胯顺势将对方引至自己下盘一侧,化解和防御对方攻势。挤劲,虽然“挤在手背”,但主要靠腰椎后弓之劲,手脚并进,合力向前挤击。按劲,先师们明确指出了“按在腰攻”,靠腰劲带动全身整劲,用双手向前按击对方。其他采、捌、肘、靠,也主要以腰腿劲为基础,加上内气的鼓荡,以全身的弹性劲、爆发力,快速准确地将对方弹出。这都充分说明腰是劲力之源。只要腰力运用得当,就可使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战胜对方。例如野马分鬃,不论左抱右分或右抱左分,腰部旋转、腰部发出的力量都起主要作用。同时,按腰送肩还可放长两臂,延长进攻距离,有利于击打对方。

如何让自己有雄心壮志(如何才能蓄劲如开弓)(6)

3.虚实转换全靠腰的活动。

分虚实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而分清虚实主要靠腰部转动的灵活、敏捷和松沉。以两腿为例,腰部向左转动,身体重心落在左腿,成为主要支撑体重的腿,左腿就为实;右腿只起辅助支撑作用,就为虚。反之,腰部向右转动,身体重心落在右腿,成为主要支撑体重的腿,右腿就为实;左腿只起辅助支撑作用,就为虚。这样,两腿一虚一实地相互交替,自始至终伴随着整个套路动作的进行。由于分清了虚实,用力就能做到主次分明,有张有弛;区别对待,就能进退轻灵、松活,圆转自如;也便于以柔克刚,化解来力,身体基础稳固,经常处于端正安舒状态。

4.有助于增进身体健康。

腰部的左右旋转,可以松弛腹肌,增加弹性;可以活动五脏六腑,内气流畅,增强肾功能,刺激脊髓神经和植物神经;可以疏通经络,调和带脉,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可以使肠胃得到自我按摩,消除腹内器官淤血,推动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特别是对腰背病痛的防治更有明显作用。

太极拳运动对腰部的基本要求

正确的腰部姿势,我认为应是松活、正直、沉稳。拳论日:“腰如车轮。”“腰如纛。”前者言其松活,后者言其正直。松活就是松腰松胯,使腰部肌肉自然放松,提高腰部活动的灵活性。正直就是腰脊竖起、挺直,尽可能地减少腰弯,使腰弓的凹陷处舒直。“脊梁’’与尾闾保持正直。沉稳就是塌腰,腰胯微微下坐,使气沉丹田,两足有力,下盘稳固,柔中带刚。显示出沉实的内劲。上肢旋绕不飘浮、不摇晃。

做到了上述这些,腰部姿势就会自然正确,就可达到“身形腰顶”“支撑八面”“腹内松静气腾然’’的地步。如果腰部姿势不正,尾闾也必不能中正,既不雅观,且易为人所制。同时,神必不能贯顶,劲力也必然不能由腰脊而发,也做不到周身完整一气,四肢定会显得软弱无力。正如先师们所说:“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因此,歪斜、曲腰、扭臀等均在《内家拳十四禁忌》之列。

如何让自己有雄心壮志(如何才能蓄劲如开弓)(7)

科学地处理好五个问题要充分发挥腰部功能,必须科学地处理好五个问题。

第一,加强腰部柔韧性锻炼。这是基本功,也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主要方法有:

1.前俯腰。两脚并步站立,两腿自然伸直。双掌上举,然后上体向前下俯。两手贴着地面,年轻人还可以抱抱腿。

2.后仰弯曲。上体尽量向后仰,使腰部后弓。弯曲角度大小,要因人而宜。

3.左右侧弓。两脚开立。左侧弓,左手插腰,右臂经头顶弧形向左肩方向伸垂,腰部向左侧屈弓;右侧弓,右手插腰,左臂经头顶弧形向右肩方向伸垂,腰部向右侧屈弓。

4.左右轮转(也叫甩腰)。两脚开立。两臂同上伸直,然后腰胯微微向左旋转,两臂随势向左、向下、向右、向下翻转绕圆,停于头顶。再用同样方法向右旋转、绕圆。旋转时两臂尽量增大绕环幅度,但应自然,不可僵直。

5.转腰云轮。两脚开立,原地不动做左右云手式数遍。

6.左右拧腰转体。两脚并立,两手插腰。腰胯向左后拧转,力争看见右脚跟;腰胯向右后拧转,力争看见左脚跟。不论向左拧转或向右拧转,均要求身正腰直,提顶吊裆,两脚不得移动。

上述六法,都是以腰部的髋关节为轴进行的。摆动了腰胯,增强了腰脊关节的润滑,肌肉会更加柔韧,更有弹性,腰力也会大大提高。

第二,上体一定要保持端正自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脊柱挺直,不前俯后仰,不左右歪斜。演练中,一举一动,无论前进后退,左转右旋,上上下下,四肢动作如何,都要做到肩与胯合,头顶、躯干到尾椎始终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上体中正了,也就为腰部的中正创造了条件。否则,撑不直脊梁,也就挺不起腰杆。

第三,腰部转动幅度、腰力运用要适当。具体讲,腰要围绕身体纵轴线(从百会穴到会阴穴的上下一直线)转动,转动幅度以转动轻灵自如、连贯圆活为宜,就像钟摆一样,既可以摆过去,又能够摆回来,动作顺遂流畅。同时,腰部是微动关节,由五个椎骨浅平面上下连接而成,转动幅度过大,容易造成上下椎骨连接处脱臼(错位)或损伤韧带。这样,不仅会出现四肢无力,不能技击,也将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一些老年朋友,肌肉逐渐萎缩,弹性降低,骨质疏松,关节韧带发生退行性改变。因此,演练中一定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不可勉强。

如何让自己有雄心壮志(如何才能蓄劲如开弓)(8)

第四,腰部转动必须与胯部、肩部转动相随相合。腰、胯、肩三者有呼应连承关系。腰胯上下紧密相连,运动时常常互相牵动,腰圈、胯圈并走。肩与胯合是太极拳“外三合”要求之一。

肩部也应随着腰、胯一齐转动,使两肩、两胯与腰齐进齐退。这样,上下一起转动,自然灵活,重心稳定,也便于内劲通过腰轴的旋转顺利地到达四肢末端。注意切不可相互分离,单独拧动(腰动而胯不动,或胯动而腰不动)。同时,还应与沉胯、敛臀、屈膝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气沉丹田,重心下降,上虚下实,更有利于保持腰部正确姿势。

第五,脚步大小、拳架高低要适中得体。脚步太大(俗称老步)、太小对充分发挥腰部作用都不利。太小,则腰之转动亦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和内气下沉,不利于防御和攻击对方;太大,则进退收放不灵,容易被动失势。拳架高低,主要看屈膝程度。屈膝程度浅,拳架就高;屈膝程度深,拳架就低。如太高,迈步就小,腰之转动亦小;太低,则重心下陷,两腿容易双重,虚实不清,进退也就不能随机应变。因此,演练中脚步必须开展,在此前提下,其大小应以不过前过后、迎送相当、上下左右转动灵活为宜。一般以弓步时一腿屈弓、一腿自然伸直的姿势为好。始终保持同一高度,不可忽起忽落,这样就能塌腰落胯,转动灵活,既有利于技击,又有利于健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