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在nba翻身一战(姚明自传谈判一波三折)

姚明在nba翻身一战(姚明自传谈判一波三折)(1)

于是我找到东方俱乐部的总经理白李,对他施加压力。“你们绝对不可能分文不要就放姚明走,”我说,“合约上没有你的签字,你们又没有同姚明签合同。那么你们怎么得到自己的那一份利益呢?还是你们之间有什么不能见人的约定不能公开呢?若没有,人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你们把俱乐部最值钱的资产拱手送人了。”我一直觉得白李是个好人,我确信他不完全知道协商进行的情况和常青公司合同的内容,他最关心的是电视台的经营。

他说:“不可能。俱乐部签了名的,X先生告诉我说有俱乐部的签名。”“我有复印件,”我说,“你自己看。”

他变了脸色,沉默了大约5分钟。他盯着合同看了很长时间,最后含糊地说,“我会让X先生离开谈判。”他只说了这么一句。后面的经过也不是一帆风顺,但那是最重要的一步。

后面不管发生什么,我代表姚明谈判的事情确定下来了。白李(东方俱乐部总经理):直到章明基给我看合同,我才知道常青公司合同协商的细节。中间人拿1.3的收入在中国生意中并不稀奇,很明显,那份合同有问题。我还觉得为我们协商的人比较短视,只考虑眼前利益,而没看到对东方队和中国篮协更大的好处。我三月份跟章明基在纽约见过,初步讨论姚明去NBA,我们得做些什么。CBA季后赛还没开始,我已经通过我生意中的熟人找了几个纽约和洛杉矶的律师,谈姚明转会的事。很明显,他们不懂NBA,也不明白姚明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他们完全从生意角度看待这件事,我觉得那很糟糕。我开始相信,我们得找一个姚明信任的人,一个懂得他需要的人。但那个人同时还要懂NBA,以及东方队和CBA的需要。和章明基谈得越多,我越相信那个人应该是章明基。

姚明芝加哥的测试结束后,我遇到一个上海市长的代表,她很明白地说,市长和政府都认为,姚明去NBA的时间到了,中国篮球对他而言,舞台已经不够大。陈良宇那时是上海市长,现在是市委书记。他认为上海要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不能只进不出,要让上海人也走出去,被世界了解。

约翰·海逊格(姚之队队员):测试后章明基明白,他必须在NBA选秀前回到中国解决放行姚明的事。在他离开的那段时间,他也需要有人在美国这边照管姚明的事。出人意料地,在NBA选秀抽签前,他问我是否能在他离开时帮助他准备NBA选秀的事宜,并全程负责跟NBA各球队打交道。我同意了,章明基就通知了NBA各球队。我们着手准备,抽签进行了,休斯顿火箭拿到了首选权。这时事情开始有些混乱。误传误报铺天盖地。火箭队得到了错误的消息。

火箭的总经理卡洛尔·道森打电话给我,开场说,“我知道姚明不想来休斯顿,我只想让你知道,我们真的很感兴趣,希望你和章明基能来谈谈。”他说。

无数的媒体报道说,姚明想去纽约、芝加哥、金州。根据我和姚明的谈话,我知道他的倾向已有了变化,这些报道已不再准确了。我告诉道森(人人都称他为CD)我们很高兴前往与他会面。

我们4点就起床,早上6点的飞机离开芝加哥,上午10点我们已坐在了火箭队训练的西部网球俱乐部的一个小会议室里,与道森、球队总裁乔治·波斯特洛斯和老板雷斯·亚历山大会谈。

我和章明基发现,当天的芝加哥的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则消息(在这时间刊登,想必也并非偶然吧)说,东方队很生火箭的气,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在跟当地冒充代表姚明的人谈,如果火箭那样对待姚明的话,姚明还是去芝加哥比较好。亚历山大就挥着那张报纸问我们,“你们对此怎么解释,我该不该跟你们谈呢?”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矮胖的中国人自称代表姚明,火箭队根本无从了解真伪。我没有注册为NBA经纪人,章明基说如果姚明有一个注册的NBA经纪人会让他在国内很麻烦,但NBA跟我说不注册就不能跟球队见面。最后章明基说不必担心了,中国人还会把我当教授看,所以我就注册了,但那是在跟火箭的第一次见面之后。这里要说火箭的好话,他们决定相信我们,跟我们谈。他们说他们的球探观察姚明已经几年了,他们肯定想要姚明。

“我们是最适合姚明的球队。”火箭队的主教练鲁迪·汤姆加诺维奇说。但对此我不太肯定。火箭队有我们喜欢的,也有我们不喜欢的。我问鲁迪是否能对我们不喜欢的地方作些改变。同时心里对自己说,“我以为自己是谁,可以对一个NBA的教练、两次赢得NBA锦标的人说这样的话?”

鲁迪没回答我的问题,他只给了我一个答案,但跟我的问题无关。我又问了一遍,他还是没有直接回答我。所以我问了第三遍,我想他现在知道我不得到答案是不会罢休的。

一天结束时,火箭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道森开车送我们去机场。“伙计们,”道森说,“我得告诉你们,我从没有跟经纪人这么会谈过。”我们不知如何理解他的话,所以就当是好话吧。

迈克尔·戈德堡(休斯顿火箭队法律总顾问):我接到许多电话,也许那些人得到内部消息,他们告诉我如果章明基和约翰做姚明经纪人的话,东方队永远不会放人。电话来自美国不同的经纪人,还有我认识的与东方队有关系的在休斯顿的中国人。我决定,如果姚明想要章明基和约翰参与的话,我就听他们的。

卡洛尔·道森(火箭队总经理):我一直以为比尔·达菲会是姚明的经纪人,所以他们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切都很混乱。东海岸有个常青公司,一直打电话给我,说:“你要是听他们的,就别想得到姚明。没有我们你绝不可能把姚明弄出中国。”他们说跟姚明有一份合同,要跟姚之队(那时可能还不叫姚之队)打官司。通常这类障碍,在球队考虑挑哪个球员之前很久就会全部解决好,很明显,关于姚明的事将有一场战争。但章明基和约翰来休斯顿与我见过之后,我就确定他们是可靠的人。我们谈话的时候,章明基跟姚明通过 电话,让人相信他们关系不一般。不久后,姚明给我发了一封信,声称章明基代表他。我猜是姚明的签字,我的意思是,我以前没看过姚明的字,所以是不是真的其实无法判断,许多事要靠直觉。特别是这件事,需要把一切搞定时才知道。两周后我们飞去上海见东方队。他们带我们出去观光了两三天,就只是见面打招呼。他们说姚明去NBA时候到了,休斯顿是合适的地方。但如果我们得到姚明,他们要我们帮忙找其他球员,那些打不上NBA,但愿意来中国打球的球员。我们就给他们寄了第一个替代姚明的人的录像,亚利桑那州的大个丹·麦克科林托克。我还寄去了其他球员的录像———大约10盘,但我不知道东方队跟这些球员怎么样了。他们一直发传真给我们,说他们要过来,要录像带。姚明的新人年结束后,传真不再来了。

我觉得白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体育部的头,是个很好的人,但他是第一个让我觉得有点被捉弄的人。我们在上海期间一直通过翻译谈话,我以为他们都不会英语,但有一次我讲了一个笑话,还没来得及翻译,白李就大笑不停,我知道被耍了。他们说到一个讲话滔滔不绝的人,我说,“在得克萨斯,我们说这样的人被留声机的针头打过疫苗。”白李听懂了笑话,翻译前就开始笑。迈克尔·戈德堡(火箭队法律顾问):美国人做生意总是“快快办完好走人”。在中国,只有先建立关系才会开始做生意。到达后,我花了时间跟X先生坐在酒店的大厅里,聊聊天。跟中国篮协的委员一起就没有这样的时间了,这种区别值得注意。这位委员走进来,坐在长长的会议桌边,沉默不语,他在等我先开口,情形相当尴尬。我知道姚明就在附近和国家队练球,我问是否能让我们观看,这位委员说,“我们得看会议进行得怎么样。”

身份等级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我不能单单以火箭队律师的身份前往。所以在出发前,我们注意了宣传,说我是以首席执行官身份去的。我拿到了休斯顿市长的推荐信,因为他刚访问过上海,在中国市长地位是很高的。我得到了前总统老布什的推荐信,他是以前的驻华大使,他在信的末尾加了句手写的话,“尊敬的先生,在此向您致敬。一个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最难忘的一幕是,为突出我的身份,鲁迪和道森不得不扮作随从跟在我后面,拿着礼品袋,会上只有在我同意的情况下才发言。我们登上返回的航班时,鲁迪说,“害我给你提袋子,我一定要报复。”

会谈后我们才观看到国家队的训练。我跟姚明握手合影,这张照片在不久后变得极其有价值。姚明有一点与众不同———整个训练中,他没有看我们一眼。他专心训练,没让我们成为他的干扰。其他一些队员则朝我们这边看,但姚明没有。

卡洛尔·道森(火箭队总经理):我一生中做得最聪明的一件事,就是在使用优选权得到姚明时从未动摇过。我们抽签拿到优选权后开始接到电话,有人问我们愿不愿意以此交换,或者选别的球员,我说,“不,我们要选姚明。”

我们去中国时,发现他们注意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知道我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中国篮协主席特别强调,他们知道我们一开始就想要姚明。如果我们略有含糊,我相信姚明得在中国再等一年。克里夫兰可能有机会在2003年抽签中,选姚明或者勒布朗。

还有一个因素是鲁迪在中国很有名。我们走在街头,人们认出他,真是难以置信。中国转播我们的比赛,而且2000年奥运会上鲁迪是美国国家队的教练,跟中国队打过。熟悉的脸很有帮助,信任感马上就建立起来了。

虽然我很自信最终要去NBA了,但无法集中精力做好走的准备,国内还有许多事要做。我要想着NBA,同时还要分心准备世锦赛。我知道世锦赛在美国举行,就在选秀之后,是我的一次大展示的机会。我想集中注意力在比赛,而不是我个人的表现上。我知道,所有人都会很仔细地看我,看火箭首选我是不是个错误。我每晚(即使不是每晚,也是许多个晚上)都对自己说,好吧,不要太为个人的目标兴奋过头了,想想球队吧。我想的更多的仍然是能为国家队做什么。

在某一点上,就好像在上海东方队第一年的训练一样———不清楚为什么练习,我只知道是为了将来在美国打的一场球,或许在NBA,或许只是在世锦赛上。我不知道两个设想是否都能实现,或只能实现一个。有句俗语,在中国在美国都一样,“无知是福。”在东方青年队的第一年,我离开家住在外边。我很高兴获得自由。我感觉像在天堂,因为此前我一直住在家里。我可以整年地训练,因为我知道年底有比赛,为了这些我才训练的。目前也是一样。我准备着去冒险,去做从未做过的事,我不知道前方会是什么。得让自己相信,如果我能走的话,他们会放我的。我们常说,“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