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百问最后一问(庚子杂说)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本来没有什么,但这些年越发有点变味道了。

有的网友说“好人难做”的时候,就会拿这句话出来论证。什么“好人要成佛,可不容易,需要持戒修行,做无数善事,但是坏人要成佛,可就简单了,只要放下屠刀,就能成功”

这番论证的言外之意,就是“人不能光做好人,当好人不合算”

这种思路本身就包含着很强的功利思想

“好人难成佛,就不做好人,坏人容易成佛,就去做坏人”。有这种思想的人,基本上就已经告别“成佛”这件事了,何必再纠结走哪条路“成佛”呢?反正都是死路。

净土百问最后一问(庚子杂说)(1)

这番论证表面上看确实好像没什么毛病,也确实“忽悠”了不少人。但是真的如此吗?也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一番。但首先需要找到题眼。

单纯看字面,整句话十分朴素,没有什么弯弯绕绕的概念问题,因果逻辑也十分清楚。“放下”了“屠刀”就立刻“成佛”。

但是,其中“屠刀”这个词,绝非字面上那么简单

有些学者或者佛学家会进行扩大解释,把这个“屠刀”解释为“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着等等”。意即为“屠刀”是什么贪嗔痴妄念的集合体。

这种解释,当然能够很好的契合佛家的理论体系,本身不管是求得清净自在的境界,还是达到“彼岸”,都切实要剔除那些不该有的行为和念想等等。

净土百问最后一问(庚子杂说)(2)

既然妄念妄行都除去了,六根也清净了,自然立刻就达到了佛的境界了。没毛病。

但是这种解释,有点过于取巧。毕竟把“屠刀”这个词,解释为存在于自己身上的一些行为和思想,虽然这些虚妄的行为和思想以佛教的理论来说,确实是伤害自己的东西,也勉强能称之为“刀”。但是割向自己的刀,怎么能称得上“屠”字呢。

那么“屠刀”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一般人的认知体系中,大概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屠夫杀牲畜的刀,屠夫的刀。一种稍微扩大,但还在理的解释是,屠杀时用的刀,泛指杀人武器。

这两种解释,如果刨根究底,似乎是第一种解释,屠夫用的刀。某度百科等网上能查到的此句话的典故,据说就来自于一个屠夫受高僧点化顿悟的佛教故事。

净土百问最后一问(庚子杂说)(3)

故事大意是:唐朝长安有一个屠夫。因为有一个法号善导的大师弘法布教,劝人念佛,渐渐很多老百姓就不吃肉了,导致屠夫的生意越来越差。屠夫觉得很奇怪,跟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城里人是受一个僧人的劝化而纷纷吃素了,于是心生忿恨,提刀闯到寺院,要杀善导大师。而善导大师慈悲地为屠夫开示并劝其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屠夫受到点化,据说就爬上寺院旁一棵树堕地往生了,并且被佛亲自接引,真的成了“佛”。

故事的后半段“屠夫被佛接引成佛”过于玄幻,只能当成故事听。

但其中的前半段情节,大致上是符合一定的认知和逻辑的。唐代确实曾经佛法兴盛,并且从北魏之后,僧人素食确实成了普遍习惯,老百姓修佛而不吃肉的事实确实可能存在。特别是看受唐代文化熏陶比较深入、佛教影响很深的日本的习俗,也是直到近代,普通民众才开始吃肉食的。

那么因为素食主义的兴盛,导致屠夫生计困难而生出忿恨,也是正常逻辑,毕竟我们现代人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必担心饿死的情况下,都对这种因为经济利益而引发的剧烈冲突见多不怪了。

在那个历史阶段,小民的生计直接关系一家老小生死,屠夫情急之下意图行凶更是情理之中。

净土百问最后一问(庚子杂说)(4)

但是从故事回到实际,如果事实就是如此浅显的话,就是对客观情节的具体描述,那么,为什么不说放下“尖刀”,或是放下“菜刀”、放下“利刃”,立地成佛呢?

特别点明“屠刀”,真的是没有意义的吗?

或许不然,其真实的意思还是在词语背后隐藏的一层特殊感情色彩上。

中华文字和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一些元素,特别是一种既承载于文字之上,但又伴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感情色彩,十分明显。

特别是名词,表述一个事物的名词,在西方语言中,特别是英语,是没有什么感情倾向的,是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东西。但是中文里面的名词,却蕴含着中性,贬义或褒义。

净土百问最后一问(庚子杂说)(5)

虽然有的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从褒义词和贬义词之间反复横跳。例如那个曾经用来描述大家闺秀的“小姐”,可就随着时间来回变化了几番。

大部分的名词,还是跨越了历史长河,能让我们今人和古人之间找到一定的共识。

“屠刀”这个词就是如此,“武器”和“刀”都是中性的,读起来说起来没有什么感情的倾向,但是“屠刀”却不同,其明显的能让正常的普通人,感受到一种微微的贬义。

这层微微的贬义,或许就是解释问题的关键。

这层贬义的由来,其实也不难理解,就是“屠”的这个行为动作,蕴含着一种绝对强者对弱者生存和命运的绝对掌控。

屠夫的刀,是用来杀鸡宰羊的。而这些动物一样也是生命,在佛教的理论体系下,更加是与我们人平等的“众生”。而屠夫的刀,则可以轻松的夺去这些动物的生命,而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还有一个语境中的“屠刀”,是人对于另外一个国家、种族、群体的同类施加的暴力的抽象。但其中的情感,也是一样。

净土百问最后一问(庚子杂说)(6)

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叫“屠刀”?

两军对垒,旗帜鲜明的时候,双方拿的都不叫“屠刀”,那叫“武器”或是“装备”。

双方交战在一处,即使血流成河,那最多也叫“搏杀”“厮杀”,绝对称不上“屠杀”。

只有当一方军队面对着已经失去抵抗能力,甚至本身就不具备抵抗能力的“敌人”甚至平民时,仍然继续施加的暴力,才叫“屠杀”,才能被称为举起“屠刀”。

两个语境之下的这个“屠刀”一词,其实直观展示了强者对弱者的凌虐,其潜台词就是恃强凌弱。

而恃强凌弱是我们中华文化所一贯不齿的,这与我们的“仁义”“以德服人”的精神内核所不符,所以这个词就产生了一定的贬义。

所以才有了“君子远庖厨”,“远庖厨”并非单纯是因为厨房不干净,而是其与仁义的核心价值不符或许才是更加关键的因素。

净土百问最后一问(庚子杂说)(7)

插句题外话,这一点也真的与西方的文化传统不同。现代的西方国家,老祖先其实都差不多是强盗出身,恃强凌弱,奉行暴力准则的历史悠久,所以他们对于这个“屠杀”行为也其实没有带多少感情层面的贬义。

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英语中对于屠杀(Slaughter)和大屠杀(Massacre)的解释和应用,不难看出其中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

其实这一点也可以与前段时间澳大利亚特种部队屠杀阿富汗平民的事件对照理解,就是因为他们不觉得自己恃强凌弱有什么道德上的压力,所以才如此坦然的公示天下,并且对我们中国人对其行为的批判感到不满。

他们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道德问题,这只是法律和交战准则上的一点点瑕疵罢了。这就是差别。

净土百问最后一问(庚子杂说)(8)

当然回过来,如果能够接受“屠刀”一词蕴含的这层“恃强凌弱”的逻辑因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了。

因为,在能够掌握别人的命运的时候,甚至可以轻松决定别人生死的时候,而不去选择作恶,甚至还能够抵制别人作恶,那就是“至善”,就自然功德无量。

我们很多人每日里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即使做不到事事为善,但似乎也基本上从不为恶。

其实我们并不是真的在“为善去恶”,只是因为社会规则的约束,和自己条件的有限而暂时不具备作恶的能力罢了。

而当我们拥有了做坏事的机会时,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做到不做坏事呢?恐怕要打一个问号吧。

净土百问最后一问(庚子杂说)(9)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乱穿马路,要看红绿灯。乱穿马路就是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就是坏事,广义的说,也是“作恶”,但是当没有人监督的时候,我们还会严格遵守规则吗?坚持等红绿灯吗?恐怕有点困难吧。

再举一个例子,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都要求我们尊重一夫一妻制,对伴侣忠诚既是义务,也是底线。但是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真的自己道德标准严格而面对诱惑不出轨,还是只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无法出轨?其实不太好说吧。毕竟打开手机上那些新闻客户端,总也能见到层出不穷的“明星出轨”和“暴打小三”等新闻。

普通人都一样,大家都生活在这个物质化的社会里,存在感、掌控感和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比较,进而自然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面对比我们强的,感到卑微,甚至愤怒。

面对比自己境遇差的,就感到倨傲。

单纯是心理上的优越感,倒也罢了,很多时候还会产生出极端恶意的行动。

有句俗话“手里拿着锤子,看谁都像钉子”,其实就是对普通人掌控对他人伤害能力后心理变化的形象描绘。

净土百问最后一问(庚子杂说)(10)

早几年比较多的“虐猫”“虐狗”新闻,面对流浪猫狗这么可怜的弱小生命个体,忽视它们的存在就已经是底线了,还要进行肉体上的摧残,那就是纯粹的作恶,这也是“屠刀”。

而这些举起“屠刀”的人,也是普通人,他们或许并不会像美国电视剧里面的“小时候喜欢虐杀猫狗,长大就会变成连环杀人犯”的逻辑那样,真的一定变得敢去伤害别人,但是如果没有法律的束缚,可以估计当他们拥有了对别人的掌控能力的时候,这种可能还是有的。

普通人举起的“屠刀”,反而没有在战场之上真实意义上的屠刀那样更容易控制,更容易放下。

毕竟人这种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而这种本能其实也容易投射到对方身上,真正敢于夺取另外一个同类生命的人,如果不是受了莫大刺激而行为失控,要么就是在更加强烈的自身安全危机之下的无奈之举。

普通人的“屠刀”,却由于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其中的“恶”,反而更加持久和难以自醒。

而回过来,以佛家的理论说,“佛”的境界之下,还有一层“菩萨界”。

“菩萨”就是“觉悟有情”,能够有所觉悟,保持对事物的悲悯,虽然还没能解除一切杂念妄想,但已是绝高境界了。

净土百问最后一问(庚子杂说)(11)

而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放下“屠刀”,并不是处在战场或是屠宰场里的人才能有的机会,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的行为。

放下我们对于那些境遇不如我们的人的倨傲心态,和自觉或不自觉的迫害行迹,就是放下“屠刀”,就是莫大的“善”。

记得曾经有个新闻,说的是:一个豪车车主被一个三轮车剐蹭了,三轮车主自然紧张的厉害,毕竟豪车补漆的费用绝非他所能承担,但豪车车主骂骂咧咧的开门下车,走到三轮车前,也在三轮车狠狠的划了几道,就说扯平了,让三轮车主离开了。

这个新闻暖心之处,其实不就是我们看到了豪车车主“放下屠刀”的“至善”吗?如此善行之人,怎么能否认那一刻其身上闪耀的“佛性”光辉?

净土百问最后一问(庚子杂说)(12)

人人皆可“成佛”,“佛”也并不在别处,只在我们一念之中。

种下善因,即得善果。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