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的丧葬礼仪(汉中市西乡县婚丧习俗)

一、婚嫁 旧时婚姻,多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媒人穿针引线后,将女方生辰八字开具“庚帖”,由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婚,如果“合相”,再由媒人引见,俗称相亲双方满意后,择日订婚,从此,两家作为亲戚来往,三节(端午、中秋、春节)、两寿(女方父母生日),男方均需去女家送礼看望 结婚前,男方择定黄道吉日,拿上四色礼,用红纸开具结婚日期送往女方,谓之“送日单子”婚期既定,女方父母准备赔嫁,亲友也给添箱结婚之日,新郎请至亲好友前往女家迎亲,姑娘堂前磕头拜祖,拜别父母,上轿登程,娘家亲友随同前往,一路吹打,到婆家时,鸣放鞭炮,新郎迎出,新娘下轿此日,新郎头戴礼帽,上插金花,身着长衫,十字披红;新娘头戴花钿,红衣红裙红盖头酒席间,主家对娘家来人一一馈赠物品(如红包、袜子、手巾之类,俗谓“打发”)新娘入洞房后,由新郎揭去盖头,喝交杯酒,吃添丁饭席毕,娘家人返回闹房的人涌入,提出要求,戏谑新人新娘给来客散花生、枣子(意在早生贵子)婚后,还有新夫妇“回门”(三天回娘家)与“住十”(十天后住娘家)的习俗 解放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男女自愿,婚姻自主,新事新办,新娘在迎亲人的陪同下,去男家多是步行或骑自行车,婚礼庄重大方,有的采用旅行结婚或集体结婚,别开生面但仍有个别包办婚姻和“高价姑娘”,彩礼由过去的48条腿(家具桌凳每件4条腿),“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发展到80年代的金银手饰、彩电、电扇、洗衣机、组合家具等高档商品,且礼金高,礼物重,摆酒席、讲排场,形成一种时髦的颓风,应当革除 二、满月 妇女临分娩时,娘家有送食品催生之俗,婴儿出生后,即不断有亲友看望,送挂面、鸡、蛋、糕点、红糖等食品,孩子满月,盛行“送汤”,即娘家亲友来贺,礼品多系小孩衣帽、披风、童褥等物,有的打制“百家锁”挂在孩子脖颈上,寓意长命百岁乡间还有一种“撞干大”的习俗,即满月这天,抱孩子出门,撞见的第一个男人,便以为有缘,认作孩子的干大,互赠礼品 解放后,大办满月的已较少,近年来,独生子女普遍,对孩子看重,亲友借满月馈赠礼品,以表示美好的祝愿 三、寿辰 过去乡绅士宦或富商巨贾,借办寿收财礼,逢迎者也借祝寿之机拉关系,送寿幛、献寿礼,遇到逢十(整六十、七十……)为大寿,排场更加铺张寿诞宴席除酒菜外,主食多为面条,称为长寿面,席间劝酒,忌说不喝(因喝与活谐音)要说不吃,否则犯忌讳 大办寿辰今已稀少,老人过生日只邀至亲好友数人小酌,相祝健康长寿,也有人怕麻烦费事,生日这天出门“避寿”,以谢绝亲友祝贺 四、丧葬 旧时,对丧葬极为重视,礼仪繁琐老人死后,需移尸堂屋,然后给户族亲友报丧,孝子见熟人即叩头,并告知老人死亡时间,户族或娘屋人来时,孝子跪地迎接,听取对死者的安葬要求(一般都比较苛刻,如散普孝、老衣与棺木的高规格等),孝家解说求情,达成协议,让死者入棺,孝子成服(披麻戴孝),一般不出三天入土安葬,富家则要请僧道念经,做道场超度亡灵,甚至有停柩三年者 出丧时,由长子顶打烧纸盆、抱灵牌,次子打引路幡,拄哭丧棒,弯腰徐行,其他亲属在灵柩后,痛哭送丧富家出灵时,有金山银山、童男童女、车伕轿马、灵坊等纸扎品,用人执擎随行,招摇过市,气派豪华墓坑是预先挖好的,也有用砖砌成拱状,俗称“墓堂”灵柩下圹时,由阴阳先生拨正方向,然后掩土从死亡之日向后推算,每7日为一期,共7期49日,每期要到坟前烧一次纸,但忌讳“撞七”,如死在初一,第一个7天恰是初七,迷信谓之“撞头七”,便以为不祥还有“撞煞”,生人应该回避,认为撞上是不利的,以后还有百日、周年,直至三周年才能除孝,在此期间,孝子要勒孝帕,不喜乐、不能坐上席,以表示哀悼 回民葬俗尚简,不殓装棺椁,家人将死者瞑目、合口,顺其手足丧家三日内不生烟火,由亲友供以饮食葬前洗濯遗体,以三丈余长的白布裹之装进“厦米”,妇女不送葬,由亲友抬送至坟地,采取坑穴埋葬法,头北足南,面西而卧,不陪葬什物,穴上复盖石板或木料,然后掩土起垄此时,送葬亲友环跪墓地,阿訇诵“古兰经”,葬礼告成 解放后,民间丧仪较过去简化,不念经,不停柩,一般三日上山,但烧纸化钱,习俗仍在,不同的是以追悼会代替吊孝,以遗像代替牌位,以花圈挽联代替摆供追悼会上,请有名望的人宣读悼词,会后出灵,送葬人佩戴小白花,孝子着孝服,葬后只在臂膀上戴黑纱布,表示追念 1990年5月,本县火葬场竣工,县人民政府发布通告,规定县城及交通便利的乡镇实行火葬,传统土葬旧习得到改革,是人们殡仪观念的转折点,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陕西安康的丧葬礼仪?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陕西安康的丧葬礼仪(汉中市西乡县婚丧习俗)

陕西安康的丧葬礼仪

一、婚嫁 旧时婚姻,多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媒人穿针引线后,将女方生辰八字开具“庚帖”,由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婚,如果“合相”,再由媒人引见,俗称相亲。双方满意后,择日订婚,从此,两家作为亲戚来往,三节(端午、中秋、春节)、两寿(女方父母生日),男方均需去女家送礼看望。 结婚前,男方择定黄道吉日,拿上四色礼,用红纸开具结婚日期送往女方,谓之“送日单子”。婚期既定,女方父母准备赔嫁,亲友也给添箱。结婚之日,新郎请至亲好友前往女家迎亲,姑娘堂前磕头拜祖,拜别父母,上轿登程,娘家亲友随同前往,一路吹打,到婆家时,鸣放鞭炮,新郎迎出,新娘下轿。此日,新郎头戴礼帽,上插金花,身着长衫,十字披红;新娘头戴花钿,红衣红裙红盖头。酒席间,主家对娘家来人一一馈赠物品(如红包、袜子、手巾之类,俗谓“打发”)。新娘入洞房后,由新郎揭去盖头,喝交杯酒,吃添丁饭。席毕,娘家人返回。闹房的人涌入,提出要求,戏谑新人。新娘给来客散花生、枣子(意在早生贵子)。婚后,还有新夫妇“回门”(三天回娘家)与“住十”(十天后住娘家)的习俗。 解放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男女自愿,婚姻自主,新事新办,新娘在迎亲人的陪同下,去男家多是步行或骑自行车,婚礼庄重大方,有的采用旅行结婚或集体结婚,别开生面。但仍有个别包办婚姻和“高价姑娘”,彩礼由过去的48条腿(家具桌凳每件4条腿),“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发展到80年代的金银手饰、彩电、电扇、洗衣机、组合家具等高档商品,且礼金高,礼物重,摆酒席、讲排场,形成一种时髦的颓风,应当革除。 二、满月 妇女临分娩时,娘家有送食品催生之俗,婴儿出生后,即不断有亲友看望,送挂面、鸡、蛋、糕点、红糖等食品,孩子满月,盛行“送汤”,即娘家亲友来贺,礼品多系小孩衣帽、披风、童褥等物,有的打制“百家锁”挂在孩子脖颈上,寓意长命百岁。乡间还有一种“撞干大”的习俗,即满月这天,抱孩子出门,撞见的第一个男人,便以为有缘,认作孩子的干大,互赠礼品。 解放后,大办满月的已较少,近年来,独生子女普遍,对孩子看重,亲友借满月馈赠礼品,以表示美好的祝愿。 三、寿辰 过去乡绅士宦或富商巨贾,借办寿收财礼,逢迎者也借祝寿之机拉关系,送寿幛、献寿礼,遇到逢十(整六十、七十……)为大寿,排场更加铺张。寿诞宴席除酒菜外,主食多为面条,称为长寿面,席间劝酒,忌说不喝(因喝与活谐音)要说不吃,否则犯忌讳。 大办寿辰今已稀少,老人过生日只邀至亲好友数人小酌,相祝健康长寿,也有人怕麻烦费事,生日这天出门“避寿”,以谢绝亲友祝贺。 四、丧葬 旧时,对丧葬极为重视,礼仪繁琐。老人死后,需移尸堂屋,然后给户族亲友报丧,孝子见熟人即叩头,并告知老人死亡时间,户族或娘屋人来时,孝子跪地迎接,听取对死者的安葬要求(一般都比较苛刻,如散普孝、老衣与棺木的高规格等),孝家解说求情,达成协议,让死者入棺,孝子成服(披麻戴孝),一般不出三天入土安葬,富家则要请僧道念经,做道场超度亡灵,甚至有停柩三年者。 出丧时,由长子顶打烧纸盆、抱灵牌,次子打引路幡,拄哭丧棒,弯腰徐行,其他亲属在灵柩后,痛哭送丧。富家出灵时,有金山银山、童男童女、车伕轿马、灵坊等纸扎品,用人执擎随行,招摇过市,气派豪华。墓坑是预先挖好的,也有用砖砌成拱状,俗称“墓堂”。灵柩下圹时,由阴阳先生拨正方向,然后掩土。从死亡之日向后推算,每7日为一期,共7期49日,每期要到坟前烧一次纸,但忌讳“撞七”,如死在初一,第一个7天恰是初七,迷信谓之“撞头七”,便以为不祥。还有“撞煞”,生人应该回避,认为撞上是不利的,以后还有百日、周年,直至三周年才能除孝,在此期间,孝子要勒孝帕,不喜乐、不能坐上席,以表示哀悼。 回民葬俗尚简,不殓装棺椁,家人将死者瞑目、合口,顺其手足。丧家三日内不生烟火,由亲友供以饮食。葬前洗濯遗体,以三丈余长的白布裹之装进“厦米”,妇女不送葬,由亲友抬送至坟地,采取坑穴埋葬法,头北足南,面西而卧,不陪葬什物,穴上复盖石板或木料,然后掩土起垄。此时,送葬亲友环跪墓地,阿訇诵“古兰经”,葬礼告成。 解放后,民间丧仪较过去简化,不念经,不停柩,一般三日上山,但烧纸化钱,习俗仍在,不同的是以追悼会代替吊孝,以遗像代替牌位,以花圈挽联代替摆供。追悼会上,请有名望的人宣读悼词,会后出灵,送葬人佩戴小白花,孝子着孝服,葬后只在臂膀上戴黑纱布,表示追念。 1990年5月,本县火葬场竣工,县人民政府发布通告,规定县城及交通便利的乡镇实行火葬,传统土葬旧习得到改革,是人们殡仪观念的转折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