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的结局(太子谋反的原因探析)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一生注定不平凡。

公元619年,也正是唐朝建立的第二年。某一天,太极宫内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初到世间的新生命,便是秦王李世民的嫡长子。因为出生在承乾殿,这个孩子得名李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承乾二字,是他的命,也是他的不幸。

太子李承乾的结局(太子谋反的原因探析)(1)

“恒山王承乾,太宗长子也,生于承乾殿,因以名焉。”——《旧唐书》

这个托生到了帝王家的婴孩,在襁褓之中,就享了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尊贵。出生第二年,他受封为恒山王;又过了四年,被封为中山王;再过两年,李世民即位后,他便被册立为太子,这时他年仅八岁。

“武德三年,封恒山王。七年,徙封中山。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旧唐书》

太子李承乾的结局(太子谋反的原因探析)(2)

《旧唐书》

承乾之所以被册立为太子,一方面是因为他嫡长子的身份,一方面也是他自己争气,聪明好学、仁爱孝顺,深受太宗的喜爱。

“中山王承乾。地居嫡长,丰姿峻嶷;仁孝纯深,业履昭茂,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允兹守器,养德春宫。朕钦承景业,嗣膺宝位,宪则前王,思隆正绪,宜依众请,以答佥望。可立承乾为皇太子。”——《立中山王承乾为皇太子诏》

承乾十二岁,就已经开始“听讼”了。就是说,在尚书省对案件进行判决后,如果有不服的,就可以上诉,由太子进行裁决,就相当于今天的二审判决。

太子李承乾的结局(太子谋反的原因探析)(3)

影视剧 李承乾形象

当然了,如果对二审判决还是不服的,还可以再上诉,由皇帝亲自进行裁决。

“皇太子承乾,宜令听讼,在兹恤隐。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今若有固执所见,谓理不尽,然后闻奏。”——《令皇太子承乾听讼诏》

后来,高祖李渊驾崩,太宗居丧之时,就放手让承乾决断各种政务。再后来,每当太宗出行,也都让承乾担起监国的重任。

“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监国。”——《旧唐书》

诸此种种,都清楚地展现出承乾不仅深受太宗信赖,储君之路更是顺风顺水。这样的他,又怎么会走上谋反之路呢?

父亲偏宠胞弟

对于家长而言,很难做到对孩子们一碗水完全端平,总会有更偏心宠爱的那一个,千百年前的帝王家也不例外,承乾的谋反也与此有着密切的关联。

太子李承乾的结局(太子谋反的原因探析)(4)

唐太宗李世民

大约从贞观十年开始,史书中关于承乾的负面记载日益增多,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同样在这一时期,太宗对另外一个儿子李泰可以说是宠爱过了头,”宠冠诸王”就是从这儿来的。

唐太宗对李泰的偏爱究竟夸张到了什么程度?

据说李泰是标准的熊猫体型,腰粗肚子大,行动自然不太方便。太宗担心宝贝儿子累坏了,特意下令,允许李泰可以坐着轿子到朝所,这可是谁都不曾得到的恩宠。

“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于朝所。其宠异如此。”——《旧唐书》

太子李承乾的结局(太子谋反的原因探析)(5)

李泰崇师问道图

更夸张的是,只要一天看不到李泰,太宗就要抓心挠肝,活脱脱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父子版写照。

太宗养了一只名字叫做“将军”的白鹘,这只白鹘平常只有两项任务,一是抓鸟,二是送信。送信的对象自然就是魏王李泰,遇上太宗特别思念儿子的时候,一天飞好几个来回都是常事。

太子李承乾的结局(太子谋反的原因探析)(6)

白鹘

“太宗养一白鹘,号曰“将军”......上恒令送书,从京至东都与魏王,仍取报,日往反数回。”——《朝野佥载卷五》

太宗的偏心才不止于此,又是想让李泰搬进宫内武德殿,又是赏赐给他远超规格的财物,甚至都超过了太子的东宫。也难怪褚遂良感慨,“爱之逾嫡,嫡庶不分。”

太宗对李泰的偏爱,难免会引起承乾的不满和妒忌,而随着这种偏爱愈演愈烈,甚至逾越了礼制,自然会让承乾感受到强烈的威胁。伴随着日复一复的惶惶不安,往日顺风顺水的太子最终选择谋反这条路似乎也说得通了。

教育方式有误

“教育方式”看似是个很现代的词,实际上早已存在于历史之中了。太宗为了教育承乾,先后为他找了十几位辅导老师,不可谓不尽心尽力。可人头多抵什么用,教育方式有问题,反倒起了反作用。

受太宗个人风格的影响,大臣们在朝堂上也都养成了犯颜直谏的习惯,在面对太子承乾时,也多保持了这种风格,一味严厉批评,甚至讽刺、否定。作为臣子,他们当然是称职的,但作为教育者,他们显然是不合格的。

太子李承乾的结局(太子谋反的原因探析)(7)

谏臣魏征

每当承乾有了过错、哪怕是稍有不妥的时候,各位辅臣们便开始发挥谏臣的风格,大加指责。有一次,连承乾的乳母都看不过去了,对辅导员之一孔颖达说:“太子已经是这么大的人了,总是这样严厉地当面批评不太合适吧!”然而这些自认为忠直的大臣才不理会这种建议,依旧直言不讳。

“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曰:"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颖达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旧唐书》

就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承乾变得愈发怕叛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与老师们之间的矛盾也愈加尖锐。最初恭敬尊师的承乾早已不在,他开始肆意辱骂,甚至派人刺杀张玄素、于志宁等辅臣。

太子李承乾的结局(太子谋反的原因探析)(8)

于志宁

“太子恶其书,令户奴伺玄素早朝,密以大马棰击之,几毙。”——《资治通鉴》

“志宁上书切谏,太子大怒,遣刺客张思政、纥干承基杀之。”——《资治通鉴》

承乾虽贵为太子,却也难以忍受日复一日的严词批判和不断否定,他变得越发暴虐,行为也越发失常,这也是他走上谋反之路的重要诱因之一。

足疾引发的自卑

太子承乾走上失常的道路,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却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患了足疾。作为一朝太子,无比尊贵,却不良于行,连最基本的走路都成了问题,这无疑是他内心深处的伤痛,也使他变得自卑脆弱、无比压抑。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父亲对弟弟的宠爱,还是大臣们的严词批判,都深深刺激着这位敏感太子的内心,也让他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歇斯底里。

不可否认,确如史学家所言,“承乾之愚,圣父不能移也”,从太子之尊被废为庶民,承乾何止愚蠢,他喜好声色、任性胡为。但从另一面来看,他不过是一个深处重压之下却又不堪忍受的可怜小孩。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全唐文》

《资治通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