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感悟人生七律(饮茶的道家哲理)

编辑/向日葵风车,关注,点赞,收藏

除了儒和释,道家与茶的发展史也是紧密相关,对客人奉茶的习俗就是出自道家信徒关尹,关尹对老子离开西周时,奉上金色的长生不老药,并盛情款留。不必追究故事的真伪,但却可以知道,道家的信徒们很早就开始饮用茶。

饮茶感悟人生七律(饮茶的道家哲理)(1)

▵全文图片by厚闲

茶的基本连载(六)

茶的哲理

道,复归婴儿[3]

[在无穷变化的自然中,如浮云一般,聚散随意,充满想象力的道家思想,使饮茶不再只是诗情画意,而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途径,对一切安之若素,并试图在悲欢离合的世界上找出美之所在。——《茶之书》]

/道教的概况/

道教发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本土的方仙道,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个时期出现道教重要的思想根源,即老子的《道德经》。道家在战国时代是诸子百家之一,到了汉朝才有教团产生,西汉前期推行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东汉末年出现了大量的道教组织,例如有名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也被道教涵盖。

到了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这个时期,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交锋的过程中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教义的理论。这个时期,民间有流传道家饮茶修仙的故事,南朝的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杂录》中有记载“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是传说中的茶神,黄山君是道教《神仙传》中的神仙。这说明当时茶与修道的密切关系。

隋朝时期统治者以佛道并重为政策,这个时期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这个时期茶文化开始流行,最著名的是陆羽著的《茶经》,唐玄宗积极推动道教内部改革,让道教回归黄老的时代,剔除天师道巫术迷信的色彩,道教发展到全盛,社会上崇道的风气发展到极致。但道教到了中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就相对低迷了。

饮茶感悟人生七律(饮茶的道家哲理)(2)

宋朝,宋太祖和宋太宗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这个时期点茶盛行、茶著丰富,宋徽宗在《大观论茶》里说茶作为物,其品性“中澹闲洁,韵高致静。”[中澹:中和安然;闲洁:闲净高洁;韵高致静:韵味高雅,情致清静。];饮茶符合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后期南宋统治者对待道教和北宋时的态度基本一致。元朝时期全真教大规模发展,进入鼎盛期,道门兴旺,宫观遍地。其他各种宗派呈现新成立与相互融合的发展状态,其中有江西流行的宣扬“儒道合一”“忠孝净明”的净明道,明确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融合。

明代对道教采取尊崇的态度,这个时期道教的特点呈现世俗和民间化。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科仪方术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关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宫观祠庙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田野。这个时期饮茶的方式也从精致的点茶向自然的泡茶演变,更加崇尚自然。到了清朝,因为尊奉佛教,道教被防范和抑制,地位很低,一直经历近代战乱和“文革”时期的重创。直到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才重新开始工作。

饮茶感悟人生七律(饮茶的道家哲理)(3)

/清静无为/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黄帝)、老道(老子)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道教是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的信仰人格化体现。以“道”为最高信仰,道家学说将“道”作为宇宙本体与万物的本源,倡导“清净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的修行与养生方式,以求得道成仙。

从道教的历史和道教的哲学思想上看,剔除对道教的迷信和误解,作为我国传统思想的来源之一,阅读《道德经》《庄子》《周易》等哲学名著,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茶与道的精神,茶作为修道的辅助和载体以静胜躁,是道的一部分,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里赞美茶的灵禀“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在这里可以看出,在追求致虚、无为、守静的道家,在发挥茶叶自身药用功能的基础上,也将品茗作为养生修炼的重要辅助,以去除污浊之气,轻身换骨。

饮茶感悟人生七律(饮茶的道家哲理)(4)

/淡泊平和/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里记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认为自然万物是由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气相和而生成的,“故贵在守和”。茶也因为“致清导和”的特性而成为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载体,融入了道家的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

“和”的另一个概念是“太和”。所谓太和,最早见于《周易·传乾卦彖辞》“保和太和,乃利贞”。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注解道:“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也就是说,“太和”是一种“冲和”的“气”。那么,“冲和”又是什么呢?《老子》说:“冲气以为和。”可以说“冲和”指的是淡泊平和的一种状态。所谓“太和”,其实就是阴阳二气相配得宜、平和冲淡的一种存在状态。茶的恬淡淳然的品性与道家超然淡泊的气质是相得益彰的。

饮茶感悟人生七律(饮茶的道家哲理)(5)

/顺应自然/

庄子思想的信徒自古以来都追求从自然中修炼“长生不死”的仙道。西汉的壶居士在《食忌》中说:“苦荼,久食羽化“[出自陆羽《茶经》七之事记载];而初唐时期的玉川子卢仝[公元795-835年,被尊称为茶仙]的《七碗茶歌》称自己“乘此清风欲归去“;都表明了饮茶与得道成仙的内在联系。

七碗茶诗

[唐·卢仝,号玉川子]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注:七碗茶诗出自卢仝作品《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一部分。全文是对友人送来的新茶的珍惜与喜爱,体现朋友之间相互尊重和真挚的友谊,并写出对新茶品饮后的美妙感觉。

道家在追求一种无欲无求的理想世界,是一种自然无为的自然本色,无为,不是不作为,“无”是“有”的对立面,是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面对“有”,以“无”的心态,不为物所伤,是一种顺应自然,复归婴儿的纯真质朴的状态。

饮茶感悟人生七律(饮茶的道家哲理)(6)

/无穷变化/

道字面上的意思,指道路,但道教的“道”,老子却赋予“道”更多不同的意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宇宙无穷变化的精神,永远在发展,又不断返回其自身,并呈现出新的形态,如浮云一般,并无常态。

道家与儒家代表的共同精神相区别,体现在个人主义精神及自然主义风格,与佛家禅宗思想有相似的地方。佛家也推崇个人主义,通过冥想,做到至高无上的自我实现,并且把世俗与宗教联系起来,例如,佛教的茶事活动就是世俗的具体化。而道家却是各种美学理念的源头和基础,使人具有“温润如玉”的优雅性格,对一切安之若素,并且总是试图在悲欢离合的世界上找出美之所在,对一切顺应自然,复归婴儿的质朴纯真。

下回:其他国家的茶:日本茶之道的艺和美

千余年来,来自大国的树叶在日本形成独特的高雅文化,渗透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索日本茶之道的极致的艺和美。

回顾:

为什么说宋代点茶,是中国茶艺的绝响?

明清时期,中国茶是如何传至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全球各地的?

茶叶功效是宣传过多了夸大了?还是不到位?看这3种重要内含物质

饮茶呈现出什么样的儒家哲理?这些传统文化你知道多少?

饮茶中的佛家哲理,脱却个别、他律、成见

阅读参考资料:

1.英国,罗伯特·福琼,两访中国茶乡2.英国,艾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3.中国,姚国坤,惠及世界的一片神奇树叶4.法国,皮埃尔·约瑟瑟夫·雷杜德画植物图绘5.中国,罗威尔主编,中国茶的基本6.中国,郑国建主编,中国茶事7.中国,吴觉农,茶经述评8.美国,乌克斯,茶叶全书9.美国,梅维恒&郝也麟,茶的真实历史10.英国,罗伊·莫克塞姆,茶、嗜好、开拓与帝国11.日本,荣西禅师,喫茶养生记12.中国,吴钩,风雅宋 看得见的大宋文明13.美国,伊沛霞,宋徽宗

14.英国,柯律格,雅债 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15.加拿大,卜正民,纵乐的困惑 明代的商业与文化16.德国,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17.中国,周重林,茶叶的战争18.中国台湾,陈慈玉,生津解渴 中国茶叶的全球化19.中国,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20.中国,周重林,茶叶江山21.中国,方雯岚,茶与儒22.中国,姚国坤,茶与佛23.日本,冈仓天心,茶之书24.中国,周重林,茶道方法论25.中国,南怀瑾,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26.中国,姚国坤,茶与道27.中国,庄周,庄子28.中国,老子,道德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