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看互联网(从冷战中崛起的互联网)

故事要从1947年到1991年冷战说起。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1957年冷战从局部代理战争,开始向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转移。

从历史角度看互联网(从冷战中崛起的互联网)(1)

1957年10月5日星期六,苏联向地球同步轨道发射了人类第一颗轨道卫星史伯尼克(Sputnik),这颗八十三公斤的小卫星,成为地球的第一个人工伙伴。

但是此时此刻“科技落后”的阴云笼罩了美国民众和整个五角大楼。酝酿热战的冷战被史伯尼克推向高潮,在争霸全球的竞赛中,苏联人先行了一步。

五天之后的记者会上艾森豪威尔公开表示:“在国家生活中,应该给科学技术和教育更多的优先权”。二个月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正式在五角大楼内开始筹备,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简称阿帕(ARPA)。今天我们互联网就萌芽在这个ARPA计划中。

从历史角度看互联网(从冷战中崛起的互联网)(2)

计划署(ARPA)为每位科技研究员提供功能不同的计算机。那个时代的计算机有负责存储,有负责计算,甚至有负责独立公式计算。每个研究室都有不同计算机的终端。这些计算机,或者终端间互不兼容。甚至当时存储用的磁带编码格式都不一样。每一次计算都需要人力去做复制和粘贴,造成人力的浪费。作为ARPA信息技术处理办公室的第三任主任罗伯特•泰勒,它希望这些计算机可以实现在线连接,在使用一台计算机时,可以连接到另外一台其他功能的计算机,就像你在使用本地系统一样。让这些不同功能的计算机可以在利用终端建立不同的访问机制。

泰勒从林肯实验室挖来了时年29岁的计算机天才拉里•罗伯茨,罗伯茨开始对五角大楼的终端进行网络规划,它计算出每个办公室之间的最短路线。大家称为拉里路线,拉里路线帮助计算机找到最短的网络访问节点。最早的局域网在拉里•罗伯茨的构建下开始慢慢形成。

罗伯特•泰勒组建了ARPA网络团队、

拉里•罗伯茨奠定了网络通信基础、

温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是人类涉及面最广的一份文件——“TCP/IP”协议的起草者。

保罗•巴兰提出了分布式通信管理系统;

伦纳德•克拉罗克提出了“分组式交换”

天才们聚合再了一起,新的时代开始被酝酿。

人类古老的渔网设计让所有的节点都连接在一起,每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每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有着非唯一的途径链接,每一个点都是重要的,每一个点也都是不重要的。去中心化在最早的互联网模型中就被这样提出。

如何让网络中的信息更有效的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信息包交换”诞生了,信息不再是点对点的整体传输,是把信息切成更小的碎片的在网状的隧道里自由选择快捷的路径,在到达目的后自动组合汇聚,还原成完整信息。

为了减轻节点压力,著名的INTERNETFACE MESSAGE PROCESSOR 被当时称为小精灵的这台庞大机器,就是现在路由器的前身。

1969年10月29日晚上10点三十分。洛杉矶实验室与500多公里的外的斯坦福研究所正式的尝试网络通信的第一次握手。这次握手洛杉矶只想通过网络传输一个简单的单词“LOGIN”意思是“登录”但是这次握手,只有2个字母被接收到,当发送G的时候,网络已经死机了。仅仅传送了2个字母。

从历史角度看互联网(从冷战中崛起的互联网)(3)

最初的网络节点只有四个节点,一年后阿帕网扩大到了十五个。1973年阿帕网利用卫星技术,跨越大西洋。挪威实现了连接。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按照TCP/IP协议,一封以英德两种文字书写,意为“跨越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从中国到达德国。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七十七个国家。

1983年TCP/IP协议成为人类共同遵循的网络传输控制协议。IP地址让你在全球互联网中联系任何一台你想要联系到的计算机,让不同的网络在一起工作,不同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一起工作。

同一年,阿帕网由于年轻科学家们蜂拥而入,美国军方担心军事机密安全问题泄密,从阿帕网分离出来,建立了自己的军网。

从历史角度看互联网(从冷战中崛起的互联网)(4)

当时所有不同系统交换数据使用不同的阅读方式。1991年伯纳斯-李和他团队的写作开辟了所有人在键盘面前的康庄大道,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就是电脑和电脑之间的连接。文字,图片,声音不同的传输被http协议驾驭。www就是中文译为的万维网 world wide web,于是网页的概念出现了,所有人的login出现了。

万维网大功告成的时候,伯纳斯-李放弃了专利申请,将自己的创造无偿地贡献于人类,如果伯纳斯-李为万维网申请专利,他将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放弃了专利,他成为了精神最富有的人。

从历史角度看互联网(从冷战中崛起的互联网)(5)

身处一个时代开启的黎明时刻,人类未知的远远大于已知,无论如何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