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苏轼每周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浣溪沙苏轼每周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1)

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但是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1075年(熙宁八年)2月,年已55岁的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

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放眼南望,他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今镇江市长江边),“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着一条长江。

在江水的辉映中,刚刚离开的,内心念念不忘的家园所在地钟山(南京市区东),只不过远行去了几座山的距离,还不算太远。

浣溪沙苏轼每周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2)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一路乘舟北上,前往京城,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

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无休止地争论和攻讦,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

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此次重新入相,王安石不能不产生更重的顾虑。施政变法是他的政治理想,富国图强是他的政治抱负。

眼前生机盎然的景色,与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得益彰,“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涵指皇恩浩荡之政治寓意。真可谓春风得意,大喜过望。

宋神宗下诏恢复他的相位,欣喜之余,王安石下定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此情此景,一个“绿”字,最为传神,也最微妙、最含蓄。

浣溪沙苏轼每周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3)

早日完成变法,就能早日完成心愿,明月何时照着我回朝施政呢?

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

仕途险恶,吉凶难测,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呢?

王安石发自肺腑地发出一声声沉重叹息,为险恶仕途担忧,也为施行新法前途而顾虑。

浣溪沙苏轼每周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4)

家乡虽近,可望不可及。

今日暂且别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前途漫漫,待我排除万难、功成身退之时,再行退居林下,吟咏情性,在每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与故乡明月作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