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贞子住同一个井(和墓地比邻而居)

我家曾经在东京的卫星城之一——琦玉县的蕨市住过很长一段时间。从车站出来走到家的20分钟里,会经过两座神社---和乐備神社和塚越稻荷神社;两座寺庙---长泉院和三学院。

在日本,神社信奉神道,问卜、祈福、添丁等日本人多会选择去神社。而寺庙归属佛教,身后事例如诵经、超度、祭奠,则都在寺庙中进行。简单点说,喜事归神社管,丧事归寺庙管。

先生一开始分不清神社和寺庙的区别,的确从表面上看,日本无论是神社还是寺庙,都以木制结构为主,风格素净、古木参天,禅意浓浓。为了表达地更浅显易懂,我粗暴地教了他一个辨别方法:神社门口都有个大红架子(有点像中国的牌坊),这就是俗称的“鸟居”。进了鸟居,就代表进入了神的领域。寺庙属于佛门圣地,自然是没有鸟居的,但是迈进大殿之后,可以看到正中间头顶上悬挂着一个四方形或者圆形的巨大盒子,在日语里叫做天盖。有天盖就一定是寺庙了。而最重要的区别是大多数寺庙的后院都会有墓地。

一听说有墓地,先生大为震惊:“所以,你的意思是我们每天来来回回,都会经过两大片墓地吗?”“是啊,怎么了?日本的居民区基本都有寺庙,有墓地很正常。”我对他的反应不以为意。但其实别看我现在说得这么云淡风轻,刚来日本的时候,对墓地离家近在咫尺的奇葩风俗,我也很不习惯,每次经过寺庙,都会自行脑补一些“贞子”类的画面,一路小跑地冲过去。甚至有一段时间加班晚了,天黑回家,我宁愿绕路多走20分钟的路程回家,只为了避开这两座寺庙。

和贞子住同一个井(和墓地比邻而居)(1)

但日本人对居民区里建墓地这事儿却习以为常,也不会有什么恐惧之心。小孩子放学路上,还常常会嬉笑打闹地在寺庙的墓地中追逐,寺庙的和尚看到了,也是一脸慈爱地听之任之,关照一句:“放学了呀,今天辛苦了哦。”墓地诡异、阴森的标签,在日本似乎荡然无存,人鬼之间,一派和谐。

就这个问题,我特意请教过研究日本宗教文化的学者,发现日本人和我们的生死观还真的有很大的差异。在日本的宗教观念里,死亡就像樱花飘落一样璀璨,人死既成佛,亡灵也就变为了神灵,是庇护活着的家人的,因此,“生无可恋,死不足惧”。

人与神灵同处一隅,等于在接受佛和神灵的洗礼,不但没有什么好畏惧的,还会给人带来好运。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的墓地就放在寺庙里,舍远求近,而不会另辟一个靠山面水的风水宝地,圈一块墓园来给大家安置墓地和骨灰的原因。日本的寺庙有近8万座,密集程度不亚于便利店,所以但凡成片的居民区,都会有寺庙和墓地,避无可避。如果真的对“和逝者做邻居”这件事有忌讳的人,租房子的选择余地就很小了,基本只有选CBD了。

其实即便是CBD,也不是说就没有寺庙和墓地。像东京市中心——港区芝公园的东京铁塔下面,就是东京非常著名的一座寺庙,增上寺。只不过因为寸土寸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CBD的土地都异常金贵,也就没有再增建什么寺庙而已。像增上寺这种早就落址市中心的,在日本自然是不会被拆迁的。这么多年,现代绚丽的东京铁塔和古色古香的增上寺,一个上天,一个入地,共存得相得益彰,毫无违和。

增上寺之所以有名,除了地段好,知晓得人多以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增上寺是日本净土宗镇西派七个大本山其中之一。第二个原因则是增上寺是江户幕府德川家的灵庙之一。 德川秀忠夫妇(德川家光的父母)、德川家宣、德川家继、德川家重、德川家庆、德川家茂均葬于此。

由此可见,墓地葬入寺庙的习俗从江户时代就开始有了。这里面的渊源在于1603年进入江户时代之后,幕府禁绝基督教,规定所有人都要在寺庙挂号,充当施主,养活和尚。这样一来,不管你信不信,全民都被迫打上了佛教徒的烙印。寺庙变成了派出所,和尚变成了户籍警。婚丧嫁娶、添丁置地都要向寺庙报备。若居民外出远游,还需要请寺庙出具通行证。在幕府打着宗教的幌子进行极权统治的实质之下,家中的丧事,不由分说地被归到所属寺庙操办,墓地也就自然而然地设在寺庙后院了。

除了很古老的寺庙,如奈良的法隆寺是纯传授佛教教义,不设墓地的,日常我们所看到的寺庙,基本都经营丧事,念经超度、供奉灵位。在日语里,也叫做檀那寺或者菩提寺。

日本地少人多,自然墓地也不会建得阔气。一块没有雕梁画栋,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修饰的普通石座,占地整个也就一平方米多。一个家族的骨灰都要埋葬于此,所以其实墓地向下拓展得很深。每增加一位家族逝者,便会把墓地打开,放入骨灰。每一位逝者都有一根刻有自己名讳的细长竹牌插在墓碑之上,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日本的一块墓碑上插着七八十来根高度约半米的细长竹牌,密密麻麻让整个墓碑形似一个刺猬。

和贞子住同一个井(和墓地比邻而居)(2)

就这方寸之地,已是整个家族的兴衰轮回。墓地和墓地之间的间隙也非常之紧凑,甚至可以用“接踵摩肩”来形容。一间小型寺庙供奉着上百个家族的墓地一点都不出奇。

由于离家近,祭拜也就不像中国一样,有“清明节”这样约定俗成的日子一说,变得比较随意了。在日本,公众假期也可以经常看到家人去寺庙祭拜。但一年之中,还是有几个节日,是默认的祭拜日。例如春分、秋分、5月黄金周和大家熟知的8月份的盂兰盆节。其中尤以盂兰盆节最为隆重,日本全国会放假7天,有的公司甚至会将假期拓宽到15天。在日本民俗解释中,盂兰盆节是逝去的亲人灵魂回归人间之际,祭拜已以求“家人团聚”自然必不可少,各地也会举行盂兰盆舞巡街以及盛大的公众祭祀活动,热闹程度仅次于日本的新年。

日本式扫墓没有中国这么复杂,要烧“金元宝”、纸钱、供烤乳猪之类的。也就是带点逝者生前喜欢的食物,清酒、香烛和鲜花就可以了。量也准备得很少,一个是墓地实在太小,放不下;另一点也是为了不给寺庙的和尚事后收拾添麻烦,所以每一样都是意思一下就行。

给墓地打扫卫生用的抹布、水盆、甚至香烛和鲜花,也可以到了寺庙之后向寺庙索取。因为“落户“在寺庙的家族墓地,每年都是要交管理费的,所以只要提前告知寺庙会于某日祭拜,一些基本的祭祀品,寺庙的和尚都会提前准备好,以备不时之需。

去寺院的墓地祭拜,需要先去正殿参拜主佛,告知僧人自己来打扰了,最好还要包一点“香火钱”,然后再去自家墓地。第一件事自然是打扫。捡干净墓石周围的落叶,将墓碑上的尘埃擦拭干净。我没有亲历过日本式扫墓,日本人也不会邀请朋友参与观摩扫墓这样的家族私事,毕竟隔了一道生死界,总有些隐晦的忌讳。但听日本朋友说起过,扫墓最虔诚的环节恰恰体现在打扫上。要把冰冷的墓碑想象成亲人的身体,不断洒水轻轻擦拭,动作一定要缓慢而轻柔,直至最后墓石一尘不染、光可鉴人。

之后便是献花,日本人也喜用黄色或者白色菊花祭祀,年轻人则有所变通,也有用白色百合花替代的,一是色调素雅,二是花期耐久。中国人扫墓带去的酒要撒入墓前土地,以供逝者能够享用到。而日本却是完全不同,因为墓地狭小,除了供人行走的过道,就是墓碑,“不接地气“所以带去的清酒、烧酒都是原封不动供奉于墓碑之前做做样子。当然也不可以撒在墓座上,以免石座被酒精渗透、变色。

点香烛,跪拜这一套倒是和中国大同小异。跪拜的顺序或按照辈分、或按照与逝者关系亲近度的顺序。

至于跪拜之时,是心中默念对逝者的思念之情还是祈求逝者庇佑,就看个人喜欢了。不过日本朋友告诉我,他们会“既报喜又报忧,既诉衷肠也求保佑“,反正来了一趟,把想说的话,要提的要求,一股脑地都倒给逝者,能实现多少是多少。

祭祀整套流程结束之后,除了鲜花和香烛可以留在墓地,留待凋谢之后寺庙的和尚来收拾,其他东西都要自行带走,尤其是食物和水果。以免招揽来乌鸦、野鸟和老鼠。食物和水果在祭祀完毕之后是可以拿回家享用的,和逝者共享餐点,也有“借福“的寓意在其中。

平日,墓地则有寺庙的和尚代为维护、打扫。一个家族墓地,购买墓地 墓碑的费用大约是200-300万日元左右,一年的管理费少则八九万日元左右,有的家族慷慨布施的话,会每年向寺庙供奉上百万日元的香火钱。

前段时间,日本偶像巨星山下智久主演的电视剧《恋上我的帅和尚》,在国内也掀起热播风潮。相信大家追了剧情也多少了解到日本的和尚是非常敬业的。除了日常诵经之外,每天都会打扫墓地,伺弄花草,把寺庙搞得干干净净、绿树成荫。与其说是墓地,其实更像是一座风景宜人、鸟语花香的公园。

大抵这也是日本人从不畏惧与墓地“比邻而居”最主要的原因吧。

从2012年开始,日元持续贬值,我和先生开始有了在东京置业的投资考量。在看房子的过程中,我也特意询问了不动产中介,就建在寺庙墓地旁边的房子会便宜些吗?中介则介绍,在墓地隔壁的房子,价格并不会受很大影响,有些日本人反而还喜欢买这样的房子,觉得“近水楼台先得月”,更容易得到“佛光普照”的荫蔽。

日本人能有这样独特的想法,的确和中国人的文化差异不小。不过,我和先生还是对阴阳生死看得没这么开,心里多少有点怵,再加上房价也没便宜,自然是没有选择这样的房子,还是老老实实住在人气旺的地方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