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4章讲解(论语第四篇里仁)

论语学而篇4章讲解(论语第四篇里仁)(1)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了。”

【李泽厚】孔子说:“人犯错误,各有种类。观察他的错误,就知道他是哪种人了。”

【钱 穆】先生说:“人的过失,各分党类。只观其人之过失处,便知其人心中仁的分数了。”

【夜辰心得】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这个党,一说指类别。各种各样的人,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观过,斯知仁矣。看到他犯的错误,也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这个应该好理解,比如看到一个人对父母的恶劣态度,那我们就知道他肯定不会有仁厚之心。看到一个人贪污公款,那他肯定是贪婪之人。不过,这好像也太笼统了点。如果一个人贪污,是为了给妻儿看病,那这能是贪婪吗?而且,为什么是看过错才知仁呢?看优点难道不能知仁吗?看到一个人对父母孝顺,这样不能知仁吗?有些想不通。

李泽厚先生的解释是,大概优点美德常常普遍相同,而恰恰是缺点、错误才能反映出个体人格特征吧!

钱穆解释,只观其人之过失处,便知其人心中仁的分数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看人之过失,就能探到仁的最低分数,而优点只能代表最高能达到多少。

党,另一说指乡党、朋党。看到一个人的过错,就知道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着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王侯将相犯的错误,与老百姓犯的错误,肯定不在一个层面。正如,贵族阶层的人不会不识字,穷人家的孩子不会浪费粮食。

还有一种解释,“观过,斯知仁矣”。知道谁的仁呢?是知道自己的仁。比如,我看到一个农民念错字,看到他的过错是讥笑还是体谅呢?这反映出我的仁的分数值来。孔安国批注“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他说,小人不可能有君子的行为,这不是小人的过错,应该理解宽恕而不是责备。意思是,小人只能干小人应该干的事,君子只能干君子应该干的事。是鸡,就去吃虫子。是狗,就去啃骨头。这是本性使然。看到鸡不会啃骨头,我们应该理解宽恕,而不是去责备。放在动物身上,好像很好理解。可一到现实的人身上,人人都会犯这个错误。比如,知道朋友很吝啬,却天天责备他不大方。娶了个公主,又埋怨她不会过日子。所以,使贤愚各当其所,这就是仁厚。

钟博士说,“于过中求仁”,这体现了孔夫子的慈悲。程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君子和小人都会犯错误,只是错误不一样。君子的过错在于对人过于厚和爱,而小人则对人过于薄和忍。比如,看到毛毛虫要化茧成蝶太辛苦,帮一把,结果害死了。还有拔苗助长。这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从过失里,可以看到仁心。

多种多样的解释,每一种都有其道理,自行领悟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