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帐篷救助(流浪人员昼伏夜出避高温救助站上街为其提供帮助)

流浪者帐篷救助(流浪人员昼伏夜出避高温救助站上街为其提供帮助)(1)

每年夏天,锡城总会发生一些流浪人员露宿街头死亡事件,日前高温创了新高,锡城一些流浪人员的情况也成了救助人员关心的重点。据了解,进入7月以来,无锡市救助管理站每天都会上街实施主动救助。不过,大多数流浪人员并不愿意进入免费吃住且有空调的救助站。昨天,记者跟随救助站工作人员再次来到车站地区,和他们面对面聊一聊其中的原因。

流浪者昼伏夜出避高温

在火车站南广场的出租车等候区附近,每次都能见到不少席地而睡的流浪人员。昨天,一些硬纸板拼出一块1平方米的区域,一名男子就躺在这里。男子自称姓毛,来自扬州。“我晚上在一家大排档帮忙洗碗或收拾,再做一段时间就走了”,小毛如此解释,他身旁的地面上放着一个个口袋,里面有苹果之类。不过,有旁观者表示,这个小毛虽然脑子有点问题,最近天气热,他白天倒也不出去,早饭和中饭合一顿吃,晚上八九点去露天大排档帮忙就有饭吃了。小毛说,地下道挺凉快的,他觉得还过得去。

在他旁边躺着沈师傅,今年51岁。他还比较讲究,花了几元钱买了一条竹席。在席子旁边有好多矿泉水瓶,他说这是他一早捡来的。“天气太热,我早晚出去捡点瓶子卖,一天能挣个几块钱,吃饭没有问题”,沈师傅说,最近没钱了,原本可以住30元一间的小旅馆,里面有空调。他的脚边有一些吃的,但苍蝇不停地在这里盘旋,还有盘驱蚊蝇的蚊香。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说,这里尾气很重,让他去站里,告诉他不会送他回安徽户籍地。他只是笑笑。

能自食其力不愿被救助

从7月1日起,无锡市救助站就开始进入主动救助程序,不过,几乎没有人愿意进入救助站。沈师傅说,他父母都是无锡人,去安徽从医后,他出生在那里,现在户籍也在那里,但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无锡生活。他从6月25日开始住在火车站地下道,因为做油漆工被人坑了,不付钱给他。其实他也不太喜欢住在地下道,这一个月来,他已被偷了两条裤子和一件汗衫了。但他嗜烟嗜酒,去了救助站,这些不能碰。他不愿意去。

在车站地区帮人运送行李的王师傅说,最近至少有10多个流浪人员呆在这里的地下空间避高温。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原因在这里生活。有些是家庭原因,回不去或不愿回去;有些则是流浪惯了,也没有地方可去。他们并不固定在一个城市,夏天可能会选择上海以及苏锡常,到了冬天,又会去广州、深圳这些相对温暖的城市。他们喜欢自由自在,也不需要外界的救助。据他所知,在无锡,好多人愿意去工地上做苦力,做一天,赚个100元到200元,可以生活好几天,没钱了就再出去找活。在车站这里,经常会有点小活干干,不会饿死。

救助站上街提供帮助

明知流浪人员几乎不会接受救助,但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仍表示,在极端天气,肯定会上街看看。这个夏天,他们提供了瓶装水、方便面和风油精等。一般来说,对于物资,这些流浪人员都会接受。工作人员上街后,发现在烈日下乞讨的人员,也会尽可能劝阻。比如在人民医院附近,救助站工作人员连着两天发现那里有跪地乞讨的老太。一个老太说自己是安徽人,且有点残疾,是为重症儿子在乞讨。另一个老太说自己70多岁,是徐州人,也在乞讨,不肯进救助站,只是收拾东西走人。对于这些老人,周边一些市民都表示,应该是职业乞讨者,每天早晚有面包车接送。但从救助的角度来看,只能劝阻,尤其是高温天气下,不希望他们发生意外。

在南北广场之间的地下通道,要比外面气温低不少,时不时会有一些流浪人员席地而坐。一位在此值勤的辅警表示,这些人员并不乞讨,也不太好驱赶。让他们去地面的话,似乎对他们太残忍。但是,他也非常担心,一些流浪人员有精神问题,或是喝酒后会进行自残或危及他人。他们在巡逻中尽可能加大对这些人的关注力度,避免发生意外。

对此,救助站工作人员也表示,其实很多外地来的流浪人员存在着各种问题,他们因贫困,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无法居住,有些在老家没有收入。让他们回去,他们都说只有死路一条,在城市还能找到一些生存的机会。当城市遭遇坏天气,政府部门是愿意提供帮助的。前些年,有人觉得进出救助站麻烦,且要遣返,不愿去。现在已简化了程度,如果不愿回去的话,也会尊重他们的意愿。但流浪人员愿意接受救助的人并不多,有许多是深层次的原因。有人认为,其实在发达国家,流浪现象也并不鲜见。在他们碰到急难时,保障他们有饭可吃、有地方可住,是政府救助的责任所在。

(晚报记者 黄孝萍 /文、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