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与独善其身的区别 什么是明哲保身

三国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成功,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他的先见之明。

当时蜀军将士大部分在城外,诸葛亮坐守孤城,司马懿率大军前来攻城,寡不敌众,这次必败在司马懿手上无疑。但诸葛亮有先见之明,深知司马懿生性胆小多疑,故大开城门,命少数士卒打扫城门前道路,自己在城楼上安坐,燃香弹琴,司马懿见此情景,恐有埋伏,遂下令退兵,使诸葛亮转危为安。

可见,有先见之明,则可以取得胜利、转危为安。倘若没有先见之明,或刚愎自用,不听别人先见之言,往往会一败涂地、悔之晚矣。

在吴越交战之时,吴王夫差活捉越王勾践回国,吴王军师伍子胥有先见之明,力奏吴王杀掉勾践斩草除根,但吴王不听,并且最后还将伍子胥处死。临刑前,伍子胥嘱咐将其双眼高挂城楼,他要亲眼看到越王勾践反攻回来。后来,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振兴国政,结果果然“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夫差不仅没有先见之明,而且刚愎自用,不听伍子胥先见之良言,结果放虎归山,为越所灭。

拥有先见之明,不仅可以取得政治和军事上的胜利,还可以“明哲保身”,在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明争暗斗、纷繁复杂的官场上保全自己。

唐朝名将郭子仪封爵为汾阳王,他的王府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自汾阳王府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出出进进,府中人从不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因外调去某地任职,前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王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两人正在梳洗打扮,郭子仪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拿手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洗脸水,使唤郭子仪就好像使唤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回去后,不免把这情景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闲人都把这件事当作一个笑话在谈论着。

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都觉得大丢面子。他们相约一起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将其王府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不愿接受。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亲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敬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以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军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郭子仪笑着叫儿子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的身家性命。”

儿子一个个惊讶万分,忙问这其中的道理何在?郭子仪叹了口气,说:“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没看到这声势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容纳郭府一千余口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家结下怨仇,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必然就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挑拨,制造冤案,那么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到那时,我们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谁也救不了我们。现在,我们郭府的四门敞开着,府中没有任何隐秘,即使有人想要进我的谗言,也找不到借口!”儿子听了郭子仪的话,恍然大悟,无不佩服父亲的先见之明。

郭子仪有先见之明,并且紧紧把握明哲保身的自救之道,减少甚至避免了皇帝与权臣对他的猜忌,因而成功地在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中长期任职,安享富贵。

明哲保身与独善其身的区别 什么是明哲保身(1)

明哲保身与独善其身的区别 什么是明哲保身(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