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思念在天堂的亲人一切安好(如果你也想念天堂的TA)

清明节思念在天堂的亲人一切安好(如果你也想念天堂的TA)(1)

又到清明。在这个日子里,人们特别思念逝去的亲友。

今天,晨晨特别邀请了6位市民,他们各自给逝去的亲人写了一封寄往天堂的信,遥寄一份思念。

然而,看到这条微信的你们,晨晨依然邀请你,给你们在天堂的亲人写封信,或者说说你想说的话。

晨晨和你们都愿意相信,他们一定会听得见!

清明节思念在天堂的亲人一切安好(如果你也想念天堂的TA)(2)

写给父亲

逝者:陈致远,抗战老兵

2016年2月9日去世,享年101岁

您先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

爸爸:

清明时节,思绪纷纷。更何况,您刚刚离去56天,往昔时光及您的音容笑貌,无一不历历在目。

101岁高龄,自然衰老、安详辞世,我们心中虽是安慰,但心底的不舍和伤心,何处得以言说……

对您的记忆,最初可能是那一本本课外书。从我们上小学开始,您就注重培养我们的阅读习惯。当年您在三中任教,一星期回来一次,每个星期六下午,我们盼着您的归来。您的帆布包里,《青春之歌》、《红岩》、《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陶冶着我们的心灵,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

对您的记忆,是您的忠厚、随和和豁达。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工资准备上调,调整比例是40%。那是一二十年来的首次调资,多少人企盼着。就是那一次,您让出了名额。隔年,工资再一次有40%调整,您再一次让出了名额,我们不解,甚至责怪您,您只是淡淡一句:“有人比我们更困难。”这是什么样的胸怀啊。凡事当前,您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挂记的是他人的难处。

对您的记忆,是您的日常点滴和生活细节。虽步入老年,但您仍十分注重整洁,每天早上的洗漱,您都一丝不苟。最不能马虎的是梳头,您先要把一条毛巾搭在肩上,然后左梳右梳,直至满意方把毛巾拿下,抖抖后挂上。有时站在您身边看您完成这一整套程序,我都忍俊不禁。

对您的记忆,是一个慈祥的父亲、博爱的爷爷。您对子女、儿媳和女婿一样疼爱。这个爷爷是广义的,您不只是对我们姐弟的孩子,对堂兄弟姐妹的孩子,您也一样牵挂、关心。所以,一声“伯公”,是由衷的爱戴、无比的尊重。

对您的记忆,是母亲送您的四个字———吉人词寡。母亲思维敏捷、言语生动、记忆超凡,她生怕您少言谈会导致迟钝,所以经常没话找话,你们互相关心、恩爱有加,是晚辈的楷模。

女儿:陈经瑞

写给堂叔

逝者:汪国真,诗人

2015年4月26日去世,享年59岁

发展故乡的文化事业,我会努力的

国真堂叔:

转眼间,您离开我们已经快1年了。您是我们英村的骄傲,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您是我们家族的骄傲。当我听到您去世的消息时,忍不住热泪盈眶,上帝给了您这么多的才华,却又过早地把您召回天国。您的离世对于我来说太突然了,因为我们之间的约定还没有完成。

您的父亲很早就定居北京,所以去世的时候,牌位没有进汪氏祖庙。2014年,您回到故乡的时候,我们还一起商议让您父亲的牌位叶落归根,回到汪氏的祖庙里。我们约定,2015年时再筹划牌位进祖庙的具体事宜,您还提到了2016年想为村里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但是,我等到的却是您离世的消息。

虽然牌位进祖庙的约定还未完成,但我知道您心系此事。您去世不久后,您的母亲曾经回英村,把您题写的“上善若水”题字转交给我,我知道这原本是您打算给祖庙当装饰的。您送给我的纪念台历,我也好好珍藏着。

您在诗里写道:“我们学着只争朝夕。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是啊,生命是珍贵而短暂的,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依靠传承让生命绵长不绝。您说过,要发展故乡英村的文化事业,这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望,“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会为之努力的。

堂侄:汪信明

写给外婆

逝者:严银针,家庭主妇

2000年9月12日去世,享年60岁

您做的菜有爱的味道

亲爱的外婆:

您离开我们已经16年了。但一看到“外婆”这个词,我依然能感受到亲切与温暖。

您饭菜做得好,周围的人都在夸。而我觉得,您做的饭菜不仅可口,而且有种独特的味道———外婆的味道。

小时候,我时常跟着您去菜市场选购食材。您一边买菜,一边告诉我这叫茼蒿,那叫荷兰豆。您教会我挑选什么样的鱼更新鲜,教我分辨这块肉是猪身上的哪个部位。虽然您没上过学,却教会我不少生活常识。

您告诉我,要做出一道可口的菜,首先要了解食材的“心情”,再就是要对吃饭的人怀有爱意。对您来说,做菜是一种享受,从买菜到洗菜再到做菜,您都在用心体会食材的“心情”。

记忆中,每次做菜前,您都会认真把手洗干净,并穿上那件洗得有点发白的围裙。您的厨房很干净,虽然只有一个老旧的排气扇,但很少看见黏糊糊的油烟。墙壁被擦得锃亮,配料摆放整齐。您总说,做菜的地方一定要干净,做出来的菜才好吃。

您还记得吗?您做菜时,我喜欢搬个椅子坐在一旁看。您先把青菜根据相应尺寸摘好,再用淘米水浸泡。趁着浸泡青菜的空隙,切肉、杀鱼、准备葱姜蒜等配菜。虽然您不高且瘦,但手脚麻利。标准的四菜一汤只需要短短1小时即可完成,整个过程就像一场表演,行云流水,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您认为,做菜不能花太长时间,不然等最后一道菜做好的时候,第一道菜都凉了。

您做菜的香气经常引得邻居伸长了脖子,甚至有隔壁家的小孩跑来偷吃。您总是热情地招呼他们入座,您喜欢坐在饭桌旁看着我和表哥大口大口地吃。您说,别人爱吃才是对做菜人最大的赞许。

您是一个节俭的人,却总能让我和表哥吃得心满意足。您会用同一个食材变换出各种花样来,甚至会用蔬菜给我们做“小零食”。比如,蒸毛豆、醋泡豆角、糖拌南瓜等。这些零食美味且健康,成为我放学后必不可少的充饥美食。

您珍惜食材中的原汁原味,例如,您总是对着锅直接在手上切西红柿,这样西红柿的汤汁才能流进锅里而不是浪费在菜板上。您教我欣赏每一种食材原有的味道,让我学着体会芥菜的回甘、青椒的清甜、生姜的辛辣,我因此学会珍惜食物,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如今,我用您以前教我的做菜方法和技巧学着做了几道菜,虽然筋疲力尽、蓬头垢面,但似乎也体会到了您的心情。

我还是怀念您做的饭菜的味道,那是食材天然的味道,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味道,也是对家人爱的味道。

有人说,10岁之前的饮食习惯决定了人一辈子的饮食喜好,我倾向于理解为这种饮食喜好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对外婆味道的怀念。

外孙女:吴雪莹

写给哥哥

逝者:纪加强,生前系福安市消防大队韩城中队政治指导员

2015年2月23日牺牲,年仅28岁

哥,我们都很想念你

亲爱的老哥:

在天堂的你,近来可好?

转眼间,你已离开我们13个月零11天。想跟你说的话有很多,我也很希望我们还能穿越时空卧床长谈、嬉戏打闹。

小时候,我们所在的农村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和城里其他小学相比,我们的英语似乎输在了起跑线上。我读五年级时,你已念初一。你从最基础的英文字母开始教我,接着教我one、two、three……我有时候会偷懒,或者没有好好记单词,而你总会习惯性地把我“踢”下床,要求我背下来才可以到床上睡觉。或许因为有你的鞭策,才让英语零基础的我在中学的英语学习上没有掉队,甚至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8年,我也考上了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你既是我的哥哥,也是我的学长。学业有不懂的地方,就去找你和其他学长请教,我跟你的同学、舍友也几乎打成一片;那时,我们一起挤火车北上上学,一起从保定火车站搭乘1元公交车到学校;那时,我在面临考大学生村官还是到上海某机关单位工作的抉择时,你耐心地帮我分析,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哥,和你相处的二十多年场景,依然清晰如昨,时常浮现眼前,让我甚感温馨、怀念;成长的路上,有你的陪伴和关怀,真好。

你的离开,让家里的一切变得落寞了许多。好在近半年来,爸妈和嫂子的状态都好了许多。

老爸开始戒烟了。以前,他每天要抽一包半的香烟,我们时常担心抽烟会影响他的健康,现在,他每天就抽几根,有时他就去打打零工,帮亲戚们做点事,不再那么沉闷。

老妈每天都会去邻居家里帮忙做金纸,也算有了一份工作,收入虽然不多,但每天和左邻右舍在一起做事、聊天,她的精神面貌和气色也好多了。我想,你也会为此感到高兴。

哥,我还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宝贝女儿小淳,现在5个多月了。小家伙长得白白胖胖的,很可爱,快会翻身了,嫂子和爸妈跟她说话时,她笑得很甜。她的眼睛长得跟嫂子很像,脸型、笑容和神态更像你。我想,她长大后,也会是一个阳光的女孩,跟你一样乐观向上。

哥,告诉你一件喜事,我们的堂弟在几个月前结婚了。在堂弟印象里,你是最关心他学习与生活的堂哥,如今他结婚了,我知道你也会为此感到高兴,并祝福他。

老哥,家里的一切摆设都没有变,你的军装、徽章、荣誉证书等,我们都好好收着,等将来你的女儿长大了,我们会拿给她看,让她知道有一个如此优秀的爸爸。

你是一位孝顺、有担当、敬业、善良、负责任的好大哥。我现在也在努力工作,我会照顾好爸妈,兄弟姐妹们也会帮你和嫂子照顾好小淳。

老哥,所有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都很想念你。我们希望你在另一个世界一切安好!

加辉等兄弟姐妹

写给公公

逝者:陈江镇,集美大社居民

2015年10月31日去世,享年90岁

让后辈以您为榜样

公公:

您已经离开我们5个多月了。睹物思人,每当看到您使用过的椅子、住过的房间,我的眼前就会浮现起您沉稳的身影。

您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总是用自己的行动教导我们。虽然您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您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生活态度依旧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我刚嫁到大社的时候,您和婆婆已经退休了,作息时间和正在上班的我们不一样,但是无论我们下班多晚,您和婆婆每次都是做好了一桌饭菜,等我们回来才一起吃。

在我的记忆里,您行事十分低调,很少向我们讲述您年轻时候的事情。您去世后,我在整理您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堆老照片和一些手写的材料。我带着它们找到了村里的老人,老人们为我讲述了您年轻时的一些事情。大家都夸您勤劳能干,为乡里乡亲帮了不少忙。

我会把您的故事告诉您的孙子、重孙,让他们以您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为榜样。

儿媳:李兰治

写给母亲

逝者:易雪花,平凡朴实的农村妇女

1994年去世,享年45岁

22年了,您从未走远

母亲:

这是您走后的第22个清明节了。

前几天深夜,大哥突然发来一张您的照片,他说,这张最像您了。照片中您清瘦,脸颊微凸,当时饱受病痛折磨的您,脸上依旧写满仁慈。那一刻,我感觉您仿佛并未走远。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下午。那一天,我突然在课堂上被叫出,路上不断被催走快些。懵懵懂懂的我知道,饱受病魔折磨多年的您,快撑不住了。当我赶到您的面前时,您已近乎昏迷,却用尽自己最后的力气睁开眼看了看我,一句话也没留就走了。您是在努力用自己最顽强的意志从死亡边缘再回来看我一眼,给了我无穷力量的一眼。

母亲,22年来,您朴实的品格、坚强的意志鼓舞我不断成长:每当感受到关爱、取得一点点小成就时,我会想起您;每当碰到困难想要抱怨放弃的时候,也会想起您。

我没有忘,我们生活在贫困的农村,您用瘦小的身躯为这个家苦苦支撑几十年,纵使遭受无情的病魔折磨,依旧从未有怨言,您努力让我们在虽贫穷但充满爱的家庭长大,您常说人穷志不能穷。

昨天,父亲又带着一家大大小小来到您的墓前。我们都想,您在那个世界一定是幸福的,充满爱和善良的人,在哪儿都会受欢迎的。我们看到,您“家”口的松柏更绿了,草皮更浓了,想必您又以孕育我们的方式,在另一个世界用心地滋养着它们。

儿子:易福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