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门前唱大戏入场音乐(姥姥门上唱大戏)

驻姥姥家是童年时梦寐似求的事儿尽管我一去姥姥家把姥姥家搅的鸡犬不宁,淘气捣蛋搅的左邻右舍也不安生但姥姥就我这么个大外孙亲的很咧淘归淘姥姥门上一有红火事儿,姥姥肯定第一个想到是捎话让我妈带上我来驻姥姥家,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姥姥门前唱大戏入场音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姥姥门前唱大戏入场音乐(姥姥门上唱大戏)

姥姥门前唱大戏入场音乐

驻姥姥家是童年时梦寐似求的事儿。尽管我一去姥姥家把姥姥家搅的鸡犬不宁,淘气捣蛋搅的左邻右舍也不安生。但姥姥就我这么个大外孙亲的很咧!淘归淘姥姥门上一有红火事儿,姥姥肯定第一个想到是捎话让我妈带上我来驻姥姥家!

你可知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姥姥家破鲁堡,在当时的左云县北部可是个重要的地方。我当时也没去过比破鲁大的城市,总觉的这城里也不过如此吧!

破鲁堡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塞北长城沿线的重要屯兵之地,史称的“塞外五堡”之一。

几百年来她从金戈铁马枕弋待旦的戊边重镇逐步走向这个地区一定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解放前后这里是左云县三区区委所在地,周边的管家堡乡、小破堡乡东胜庄乡丶郭家窑乡都是她的辖区。

我小时候准确的说1一IO岁之间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姥姥家渡过。有红火热闹的时侯更是缺一不可。从我记事开始去姥姥家都座牛车。那颠簸不平的路,摇摇晃晃的牛车,把我摇的昏昏欲睡。二十多里的路也不知睡了几回醒了几回。每当到了堡墙外快进堡门时,妈妈叫醒了我,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那高大巍峨的堡墙和向锯齿一样的垛头马面墙。四周内外青砖包就。后听姥爷说高有三丈五六,周围围长三里有佘。全堡一座堡门,设在堡南。并配有瓮城圈儿。进了瓮城绕一大圈儿通过南堡门才可进入堡内。堡内街道南北走向的三条大街把堡内面积分成三等份。六条大巷东西走向规范了堡内各类建筑的位置并和三条主街全部勾通。大概这就是古时城池堡寨街道的棋盘式吧。正对堡门的主大街,三条大街居中。北顶头是“宁静寺”,与堡同年而建,几番毁于兵火和自然灾害。现存的“宁静寺”是民国初期无边和尚主持维修所成。寺内由山门、弥陀殿、大雄宝殿、配殿组成。大雄宝殿供有佛教三世佛,大殿东西墙上的佛教壁画绘于明代,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东西配殿中的“生死祠”塑有十殿闫君、牛头马面、黑白无常。据说初建成时这些牛头马面会动,朝拜者不注意踩着机关,黑白无常就会伸出舌头,哗的一声将手中的勾魂铁索套向踩动机关人!具说因此吓死一个女香客,主持和尚因此还吃了官司。后来就把这机关取消了。我小时跟妈妈姥姥多次上庙,就是不敢单独去生死祠观看!寺院中的千年古槐具传“宁静寺”因树而建,寺庙也因树而香火旺盛。直到现在这古槐还郁郁葱葱遮天闭日成了该寺的一大风景!紧靠宁静寺的有万佛铁塔。高有四丈有余比堡墙还高出一大截咧!塔顶角上的风铃风吹的叮叮咚咚声振数里。无论你从堡的那个方向来,离堡二三里就能听见风铃声。使来者无形中对古堡产生一种神秘感和敬畏感。可惜在五八年大练钢铁时毁掉了!在紧靠万佛塔寺院的东北角是奶奶庙,小时候可没少跟着姥姥和妈来这里磕头。此外堡内还有马王庙、(现乡兽医站)玉皇阁(原破鲁医院广场)、观音阁、(现供销社和原破鲁完小处)瓮城里还有个老爷庙。堡内每条卷道与东西大街勾通处都建有五道庙,全堡有好几十处呢!平常这里也没个香火,只有堡内办“白事宴”“送灯”时才有香火。平时倒是胆大的顽童“藏老妹家”的好地方!咱有这个体会!我不出去他们就不敢进来!

有一次我爬在五道爷的背上就睡着了!害的姥姥姥爷找了半夜!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夲鬼子一度时期占领了破鲁堡,并成为统治周围的据点没少干坏事儿。日夲鬼子投降后,这里成为左云三区区委和区小队所在地。周围村落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三查斗争”、“镇压反革命斗争”等运功的领导中心。好多在日伪统治时期罪大恶极的反动地主、土匪恶霸丶流氓地痞、汉奷叛徒等都在这里受审并在堡外龙王庙公开宣判后就在淤泥河畔执行极刑。

建国后这里还隶属左云县三区。不但驻有行政党务领导机关,法廷、公安所、邮电所、还有银行信用社丶供销合作社、百货食品批发站、粮站、汽車站等商业服务机构。并在1951年建起了左云县北部第一座完全小学。后来1958年又在堡西墙下建立了破鲁初级中学,那可是这地区的最高学府啊!培养出大批人材,本人也有幸后来成为她的学生。扯远了!详情另诉!

破鲁堡这地方自古就有闹红火的习惯。除了每年春节后的闹花灯、踩高跷丶扭旱船、抬阁、挠阁丶大秧歌外每年在不同时期唱几台大戏。每台戏也是周围十里八乡的热闹点,说不上人山人海,也是磨肩擦踪的热闹非凡。最隆重热闹不过农厉七月十五后的骡马大会。

每年骡马大会在七月十五后春小麦及其它夏田作物收割归仓,大秋作物未开镰之时。各种牲畜一夏天的饲草放养已是膘肥体壮。主家的畜牲小的想出售,老的想调换以备秋耕春播之畜力。而与破鲁地区毗邻的内蒙凉城县的“桥牙子”已将草原上采购的牛、马、驴、骡圈到了边墙这边准备赶会出售,以满足口里庄户人的役畜选择。因此人们习惯称为骡马大会。蒙汉交易互通有无,习裕治习几百年。事实上也是山西、内蒙靠长城内外方圆百十来里的盛会。这时立秋刚过处暑将近。整个大地的各种庄稼正在茂盛生长趋向成熟,你看看憋红脸的高粱把头迎风摔来摔去的继续为自已脸上抹红,头戴红缨帽的玉蜀黍已从憋破的衣领处露出了金黄色。沿路成片成片的谷黍挠着沉旬旬熟了多半黄绿间有的穗头,随风向行人不停的鞠躬行礼。裕话说处暑的瓜,香死妈。这接近处暑的时节正是破鲁地区大瓜(西瓜)小瓜(香瓜)成熟期。绿皮红瓤的灯笼红,青皮绿瓤的撩牙青、大花绵丶小黄甜丶青羊头、地卜郎……不停的向四周散发着香味百香一处,不由的你不流口水!成熟的大西瓜更是目不应暇。又圆又大皮薄瓤红一兜甜水的黑虎皮,青皮绿道皮儿黄瓤、银瓤、红瓤不确定的“气死牛”大西瓜,是年青年人逛会期间“打瓜”的首选!每年举会的时候都有一些年青人赌眼力“打瓜”,打瓜双方凭眼力断定瓜瓤是红瓤、黄瓤还是银瓤拍开一看赢方吃瓜输方付钱。不服者再来!越打双方火气赿大,周围围观者叫好的,鼓动声此起彼伏。瓜打一地自然的好了围观者一片唏唏溜溜的吃瓜声。这“吃瓜群众”一词大概来源于此吧!……三夏结秋之时难的庄稼人的一点儿空闲时间他们把自已一夏天饲养的膘肥体壮的牛、马、驴、骡拉到会场上出售调换为下一步农活挑选合式的使役畜牲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每年的骡马大会都有一个会头儿,都是堡内董行有组会经验的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会前舞台的布置、骡马交易场地的圈定、农产品百货推位的设置、剧团演职人员的住宿吃饭、会场秩序的维持等等,都是由会头儿指定下的会员去完成。

会场每年固定的是在堡外南门外的龙王庙。龙王庙地处堡外的寸草滩,周围足有一平方公里。平塌塌的滩地上由于水份充足每到农厉七、八月月份寸草长的足有三寸多高,个别低洼处草有一尺多高还伴有菖蒲草,菖蒲草上结满了蒲草棒,把它采下来装枕头用清脑倍火。不过你的小心了!一般这地方都是沼泽地一不小心就有陷进去的危险!这时间陷牛羊骡马是常有的事儿。不过只要注意还是能避免。这么大的地方是天然的集会广场。从土改以来当地政府在这里举过多次万人大会。特别是镇压反革命运动期间,一些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都是在这里公审后服法的。一年一度的骡马大会上百年来都是在这里举行。

主场地龙王庙据考也是明代所建,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多次翻修。我记忆中的龙王庙还很整齐。正北是三间掏空的正殿,五檩进深前三后二。高脊挑檐前缓后陡,山墙采用穿鞋戴帽法,及后墙、和东西山墙、前墙马头、和起稍拔檐封山的墙全部是水磨青砖白灰勾缝。中间全部是泥坯子填筑。泥墙内外都用麻捣白灰抹就。屋顶采用传统的筒板瓦辅就。主脊采用碉花空心砖和脊条脊瓦组成。脊两头斗拱出头并安装两个大张嘴脊兽。前面挑檐斗拱,碉花砖马头,殿门开在正中,天通地双扇实木门宽有两米高门槛,两边一米多高窗台墙上安装着木栅栏式的窗户简单结实。门窗不知采用的是啥涂料经多年的风雨冲刷现出一种斑剝的古老红。

殿内地面大青方砖埔就,内墙砖裙白墙。雪白的北墙和东西山墙上绘有壁画,是什么内容当时也不懂。只记的有龙也有人有水也有神大概画的都是龙王爷的故事吧!正面筑有高台,高台上一个头上长角凸眼鲤鱼须阔嘴吧,头戴后低前高两头流苏帝王冕,身披蓝袍脚蹬步云靴的龙王爷双手捧着布雨圣旨,高座傲视威风凛凛。两边雷公电母呲牙咧嘴,雷公一手执锤一手执钎做出一副狠狠下击的模样。电母满脸的严肃腰跨大鼓双手执鼓锤欲向大鼓击去。我当时就感觉到,原来这雷声和闪电就是这两个丑男女发出来的!现在想起来不仅哑然失笑!

岀了龙王殿,对面就是乐楼(即戏台子)二者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七八十米。乐楼地基高出地面一米多。采用传统的明式乐楼式样。坐南朝北三开间,两柁四柱两暗两明。前台两根露明柱粗大圆滑,承受着上边一檩两楴岀檐采飞的重量。在两根露明柱与掏空承重大柁的衔接处的柁头部位碉有两个龙头,栩栩如生和正殿的龙王有点儿像!特别是那头上的角,凸出的大眼珠子,上翘的鲤鱼胡须大张的嘴好像要从重压的屋顶下挣脱飞出来一样!整个前檐两边挑中间平,两边的挑檐全部由十字交叉的斗拱托起,远看有一种展翘欲飞的感觉,飞檐斗拱大概描写的就是这样吧!东西山墙前空后实,前空部分约占整个乐楼的三分之一用一根粗大的长方形垫木后边插入山墙与山墙一体连接。前面由一根小于露明柱的副柱支撑,并与主露明柱东西延伸出来的东西副檩副楴相交,并用斗拱支撑起整个挑檐的重量。这样下边拓宽了整个舞台的空间,并增加了自然采光的多重角度。在乐楼的三分之二处,及两柁收尾暗柱连接处,由一个通天接地的木隔断隔成前台和后台。在对应的前台左右副柱之间左开“出将”门,右开“入相门”其余按等分打成不同的木格子。木格子里边全部是彩绘图案。正中间一个大格儿,画的是青水托日翻卷的水浪托出一轮红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其它格子绘的都是些文相成名,武将争功的戏文故事。这些绘画在我记事之时虽已退色和污损但还可以识别。特别是左上方那副“芦苇荡”中的张飞,画上画的张飞和戏文中扮演的张飞一模一样记忧深。

木隔断后面即是后台。后台三面墙上在离地大约两米的地方钉有宽约30多公分的木板,木板上间隔不等的钉有一圈木桩子;听说这是剧团挂头带的地方。在后台东南角的地方有一长约一米五六,宽约六七十公分,高约一米的石台。石台上刻的石槽与外边接进来的石槽相吻,这是演员净面的地方和倒脏水的地方。还有一功能是演员内急时临时解决问题的地方。其与地方空旷平整,便于摆放剧团的服装箱笼。后台南墙上方开有两个对承的圆形窗户,一为照明,二为通风。这两个窗户从外边看,在水磨青砖一砖到顶砖檐砖拱的后墙三米多高开这两个圆形窗户,在整个呈长方形的后墙上产生了几何反差美。实际这是古人建筑物讲究的天圆地方的传统概念的具体体现。给人一种神秘感,使人产生一种急欲走到前台的冲动和欲望。

这骡马大会主题是骡马交易。你到场地看看各种来交易的畜牲各占一席。个个膘肥体壮毛色鲜亮。马打响鼻,驴拉长调、牛声哞哞、骡静打盹儿形态各异。最不安静的是圈在特设围栏里内蒙来的草马群,每个马的屁股上都打着代表马的身份的火印。它们相互间不停的追逐踢咬、炸毛嘶鸣。把个绿油油的草地硬生生的踏出一坑一坑的泥酱水。虽然溅的浑身上下都是泥斑,但决不影响这些草马天生的节桀骜不驯的天性。来看草马的人大多是青壮年农民,他们看准的就是这些草马桀骜不驯的天性!要知道选好一匹草马加以训练后,无论是拉车耕地拉磨还是骑乘都是上等畜力。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民来说,得一匹好马就是提升了新的生产力。所以这里围观的有意者居多。

说话间一位上穿白士布汉衫,下穿黑色大裆裤腰扎蓝粗布两头带流苏穗的长腰带,脚蹬半新旧的牛鼻便纳鞋(注),身高约一米八多的大汉挤出人群,对高居在围栏门前搭就的临时观马台上的卖马老板大喊:中意!并举起右手示意!台上穿蒙古袍说汉话的的人对台下喊话的人大喊: 选意上台!于是大汉跳上观马台,对穿蒙袍人指了指一匹屁股上火印为19的大黑马大声说我要19号!蒙袍人大声向观众重复着:19号、19号、会一一钞!声音刚落台上又站起一个穿白蒙袍的老者,他走到大汉面前也不打话伸出左手并放下袖口挽边并握住大汉的右手,两人在袖中开始了讨价还价。看着他俩激烈抖动双手和脸上一会晴,一会阴的表情,看来这讨价还蛮艰苦的!约摸过了五分多钟,双方放开了手,穿蒙袍的老者向观众一抱拳高喊一声;成!牵马!对台下的几个穿蒙袍的年青人咕哝了几句什么听不懂!于是上来一个穿蒙袍的人招乎买马大汉去不远的蒙古包去交钱。须诉间大汉交钱回来,领他交钱的青年蒙人手里拿着一把短柄马鞭并向围栏内的另两个蒙袍人举鞭示意。只见那两人飞身上马一骑白,一骑红手里各持套马杆向马群中19号黑马冲去!

一阵混乱两杆套马索已全部套到了19号黑马的脖子上。只见那黑马暴跳如雷又踢又叫极力想挣脱套马杆!只见套马人嘴里喊了声什么!两匹座骑齐刷刷的前蹄蹬后蹄弓,马上操杆人,人借马力马借人威,硬生生的形成一股后座力。将咆哮的19号黑马制停下来。只见马上二人点头会意,双手把套杆向里转了几圈,套马脖子的绳套形成绞力勒的19号马声音低下来只打响鼻,由于呼吸困难马的浑身都有些颤抖也不跳了不叫了!这是骑白马的人打马来到19号黑马前,将一付皮笼头和铁㬭口迅速戴上,并松开了套马索翻身跳上光背马向围栏出口跑去。19号黑马开始还有点儿扭头摆尾不服气,但那控制它的铁嚼口一紧,也就只能服存了!乖乖的按马背上的骑手的操控来到围栏门外停下来。

早已等在门外的买马大汉赶快过来接过缰绳,心疼的摸了摸浑身冒汗的黑马向场外走去。说也奇怪,这黑马也不叫了不跳了,顺存的跟着新主人去适应新的环境啦!一路上人们对马赞不绝口,这买马的大汉听了高兴的脸都笑开花!有人打听花了多少钱?大汉笑着说;老规矩!买马三天不露价!值不值看运气!这买草马的规矩确实如此,买家卖家不公开明价,袖筒里捏出的价,你情我愿不返悔讲的就是个诚信!三天以内不露价成了多少年骡马交易会上不成文的规矩。

再看其它场地的交易大同小易,看对牲口袖筒捏价双方对头交钱拉性口。那些自已不懂牲口的人就专门委托会场里的专职“拉缰人”俗称“俏牙子”的人去代买代卖。买的人上封顶,卖的人下保底。过程由“俏牙子”操作,成功后“俏牙子”收百分之一到三的佣金。大部分庄户人因不懂经营都愿委托这些人代买代卖。不过这些人都是十里八乡大家都知名,甚致认识的人。这些人的职业操守很好,一般是都能令用户满意。这大概就是现在社会上的经纪人的初型吧!

正当马市上马嘶人叫,其它市场叫卖声讨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的时侯,一阵阵紧锣密鼓声从戏台那边传过来!这是剧团既定的规矩叫“攒兔儿”!也就是开场锣鼓!打第一次是通知观众没买票的快买票,买了票的快进场所以也叫卖票鼓。这鼓声是用小战鼓和大小镲和钢锣打出来的。鼓点激昂奋进,有一股让人兴奋聚集的感觉!

这时的剧场从龙王庙到乐楼的东西两边都不远不近的载上木杆并用两米五高的布围子全部围了起来,只留西边靠龙王庙正殿西墙边上留出一个两米多宽的口子,两边各站一个剧团的人检票入场。票价日场一角,夜场一角五分。观众戏迷都很自觉买票入场。个别淘气的小孩儿钻布围入场,要是让帮助维持秩序的会头派的人抓住,就把你放到龙王庙正殿等你大人来补票领人。不过这主要是治夲堡的孩子们的。外村的孩子一是不敢钻,胆大的钻进去被抓揪你耳朵,问清那村的后屁股上挨一脚将其推出布围。那时的人们很自觉都事先安顿自己孩子不可钻布围!抓住的也俏俏的补了票领了走了事。不过漏网的也不少!

说话间台上的锣鼓又响了起来。这次的鼓点就和头遍“兔儿”不一样,是主奏的晋剧伴奏俗称武场的傢伙式打奏的武场曲牌。那晋剧特有的大锣声一响,戏迷们也就基夲安静下来找准位置该座的座,该站的站好。整个观众席中间用大绳拴着红布条隔开,男左女右不准混座。从前到后都放有一排排的大木头做座儿,男女位署不搭头儿。进场的人基夲都有座儿。满场也就是个四五百人。再多了也就只有站着看的范儿啦!

日场戏台上布置的道具简单,只有按场景布置的各色椅披和桌围以及屏风帅印刀剑马鞭一类的小道具。那时又没有扩音设备,全凭演员的一副嗓子。白天唱更费劲。而晚场有煤汽灯照明。前台三盏,后背景幕布后两盏,后台一盏。整个舞台灯火通明在黑夜里显的更加光明突出。夜静的时候地灵声音传的远,演员省劲利于表演。各种道具和自画的剧情布景经前后灯光一打产生了不一样的舞台效果。这在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没有电的时代,也只有向破鲁堡这样的舞台能唱县级剧团,也才有的灯光效果。

夲次骡马大会助演的剧团还是左云县的大众剧团。这剧团原班底是左云县城的“杜家班”,解放后组建成立了左云县大众晋剧团。剧团当家台柱子叫四女旦,在雁北和内蒙一带很有名气。她演的“三娘教子”“走山”“秦香莲”“牧羊圈”等深入人心。有俗语说:“家中老子嚥气,不能误四女旦唱戏”!当然有点调侃过头,但也说明了四女旦的演技就是高超!其余还有唱须生的“鲜果红”、“海桃红”、唱小旦的“水上漂、”“两朵云”、唱黑头花脸的“羊倌儿黑”、耍丑角的“长脖丑”唱老旦的“小崩楼儿”“板嘴儿生”等也颇有名气。

今天下午戏是亮台戏。红黑生旦台柱子一起上!那海桃红的唐代宗伴像稳健大气,唱腔一股“果子”味!那偶带沙哑的发声恰到好处给人一种白玉微暇很自然的享受!更绝的是四女旦的“劝宫”把全场的观众先是唱了个鸦雀无声,唱声一落掌声雷动叫好声此起彼伏!伴演郭子仪的“羊倌儿黑”不悔是放羊的岀身,一段儿绑子上殿唱的是声高腔正,把晋剧中花脸的唱腔发挥的淋沥尽致。他的声音高而不糙,低而有威,咬字清晰不紧不慢把个郭子仪演话了!我到现在看了多少次打金枝的郭子仪伴演者,总觉的无论是唱腔还是身段儿都不及“羊倌儿黑”演的好!这也大概是第一印象的少年记忆作怪吧!还有那千娇百睸的升平公主扮演者“两朵云”真不愧这艺名的称呼,那台步走的象水推云走。“闹宫”一场把个撒泼耍娇的皇家公主演活了!叫好声不断!“板嘴儿生”扮的郭暖,虽然戏份不多但她的道白,唱腔翠生生中透出一股英气,极好的表现出一个女小生演员所扮演角色的阳刚之气。听说她的拿手戏是“游龟山”中藏舟一拆,把个田玉川演活了!不知夲次何时岀演,静待戏报!

当台上“打金枝”唱到劝宫一场时,剧场两边的布围子卷起来了,外边等着看“衬戏”的人一拥而入,磨肩叠踪争睹四女旦的台风,过一把耳瘾和眼瘾!剧团也做到了名演员戏尾留悬念挂广告的作用,为下一场争取更多的观众。要知道那时的剧团就靠这演出门票维持生计啊!和现在的演员的出场费比起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每天两场收入也就是个三百元左右。好在演职员的吃饭,往宿都由会方负责。那时堡内各户村民把让剧团吃好往好当作当然的责任,会方号房、派饭没一个推诿扯皮的。并尽可能的让演职员吃好休息好,唱几天服务几天全部都是尽义务。那时的老百姓单纯、善良、乐于奉献的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比的!

下午的戏都是在三点开戏唱到五点半左右就散场了。这时正是下午最凉爽的时候,也是人们逛庙会的最好时侯。穿红挂绿的大姑娘小媳妇儿围在摆满各色花儿布的摊位前指指点点比比划划,挑选着自已心爱中意的花布。不时传来阵阵笑声!那时的姑娘媳妇儿很好辩认,未结婚的大姑娘都梳着大辫子有的是脑后“一把抓”,有的是“双垂龙,有的吊垂脑后有的则垂两边。辫根上紧缠几圈儿红头绳,下边大三码,或细五码一直编到辫捎儿。几圈红头绳扎紧辫梢儿,有的还用锻绢儿挽个花儿、吊几颗玻璃珠儿!往下一垂有的齐腰达膝有的直垂脚跟。走路摆头大辫子油黑发亮甩来甩去甚是好看!引的那些青皮后生站在后边评头品足,寻找着自已仲意的姑娘。如若对姑娘有意者,就旁敲侧击的托人打听姑娘的村落人家,然后托人去“说媒”。咳!用这样方式找成对象的也大有人在!

这结过婚的媳妇儿,大多数都是把辩子盘起来编成一个“毛圪朵儿”,用专门的丝线套儿一网吊在脑后,满头的黑发梳的油光水滑干净、利落、大方好看。也有那思想解放的妇女学着当时的女兵、女干部齐耳下垂剪成短发,很有点儿新潮和潇洒的感觉!听说这叫“解放头”。

这挑选布匹的时候梳辫子的姑娘只和同伴窃窃私语,和卖主讨价还价时还有点儿羞涩的感觉声音也不大。而梳“毛圪朵儿”或“解放头”的大小媳妇儿们就不一样了,声音高不说有时还和卖主争的面红耳亦,直到达到自已的目得为止。有时带孩子的媳妇儿因讨价声高吓哭孩子的也大有人在!孩子一哭这主儿从衣袋里掏出几颗糖豆儿往孩子嘴里一塞,继续人家的讨价还价!更有甚者,孩子一哭,拍的屁股上一巴掌,别哭!买完布妈给你买个“圪蹦儿”耍!孩子挨了一巴掌又听了妈妈许的愿,也就不哭了两腮上吊着泪珠儿抓着妈妈的袄后襟乖乖的等着妈妈。一番激烈的论价,卖布的屈服了!这妈妈心满意足的付了钱夾着布拉着孩子的手到卖“圪崩儿”的摊位上给孩子还愿去了……

说起这“圪崩儿”,还真是那时孩子们心仪的玩具。它完全用玻璃制成一个漏斗形向喇叭一样的东西,底儿极薄有一根长嘴儿供人吹气。用气一吹玻璃底受压向外扩张后收缩发出圪崩儿、圪崩儿的响声很是好听!不过这吹气不能过猛,吹的猛了一声呯!底碎报废!听话的孩子吹坏一个就歇了心,不听话的吹坏一个还要一个!一个一个又一个!直到满意为止。笑了卖“圪崩儿”的!苦了家长的钱袋袋!哎!又扯闲篇了!说正事儿!

这会场中除了卖布的,卖百货土产的、家具桌椅的、更有那铁匠、铜匠、木匠丶现场生炉出活儿叮叮噹噹现场为顾客打制器具,同时也出售已制好的器具。诸如镰刀、叉、钯、铁钦、锄钩、犁弯等工具。凡是买犁弯的人同时就在木匠摊上选择好了木匠,并约好了去家“砍犁”的具体时间。这“砍犁”是木匠绝活儿没两下的木匠是不敢在这会场上“亮字的”。(亮字就是由木匠夲人或徒弟、家人持一部手锯,手锯上贴一红色斗方上写村名和木匠的姓氏。如“火石沟王”,周围村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火石沟村王木匠。这些木匠各有绝活儿做出的犁适应性强,稳定、入地。要知一个好庄稼人有一副好犁架,那可是提高生产力和保证耕翻土地,下种开沟的基夲工具条件。所以宁肯出一般木匠三倍的工钱也要叫一个名师傅。

有心的庄稼人借会选农具,持家的媳妇儿们选家什。难的一闲的年青汉子们打瓜赌运气,还有那不甘寂寞的在瓜摊边上就地取材,棋盘一划石子一搁下起了“憋五方”,和“狼吃羊”。双方争的面红耳赤。围观的丶叫好的、指点棋招的丶更有甚者还有骂棋手臭娄子的!尽情的享受着夜场戏开场前的空闲时间。

最吸引我的就是看“西洋景儿”。那个小房子里有好多好多的好景致。小房子前边有一到五个不等的瞭望孔,供观众向里边看景儿一次一毛钱。小房子旁边有一个特制锣鼓架,上边绑着小鼓、小镲、小锣互通机关。演西洋景儿的人一拉下边的绳子,锣丶鼓、镲发出有节奏的曲牌点儿。就着锣鼓点儿操作人煞有介事的唱了起来: 西洋景儿,快来看,世上奇事,看不完:北京有个天安门,天安门前国旗红!毛主席亲手升!他是中国大救星……,望里走是故宫,皇帝在这儿座朝廷!……美国鬼子不死心,朝鲜岛上打战争,碰上铁拳志愿军、上甘岭前现原形!看看炮,看看兵,看看机枪振弹筒!抗美援朝保家国,尽是英雄和豪杰……!这抑扬顿挫的说唱,不由的掏出了衣兜兜里的毛票票,一回一毛一回一毛虽未尽兴,但兜兜里的毛票票不知不觉的跑光了!只好恋恋不舍的站在一旁听唱啦!现在回想起来这简单的幻灯操作给我童年的脑海里留下了经久的回忆。使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比破鲁堡好的地方多的多了!

看完西洋景儿,日已西落。热闹的人群集中到了各式各样的小吃摊上。吃凉粉的吸的山响,喝饸饹的调油着醋、吃馅饼的满嘴流油,咸肉就烧酒的吆五喝六,啃羊腿喝羊杂的滿头汗流……空气中迷漫着混杂的香味,勾的腹腔里的杜(肚)大哥,常(肠)老弟不停的打雷闹饥荒!我下意识的摸摸了兜兜,己是空空如也!也只能是深深的又吸了一口那诱人的香味,拔腿向堡内姥姥家跑去!

晚饭姥姥给做的盐豆稀饭汆面条,饥人吃美食眨眼间两碗下肚平息了内乱。堡墙外边买票的鼓点声己隐约的传进了室内。我拔腿欲向外冲,并有意的将手伸进了兜兜抹了抹不好意思的抬头望了望妈妈。一看我的神色,姥爷笑了笑说:没钱了吧?是不是五毛钱都看了西洋景儿啦?我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姥爷便说便将三张一毛的票票递给了我。我接过票票揣在兜兜里,顿觉的浑身有了底气推开门向堡外跑去!

这时看夜戏的人们已陆陆续续的向堡外走去。岀堡门后向会场望去,做生意的摊位上灯火摇燱连成片汇成线,人声鼎沸热气腾腾。舞台上和剧场入口处挂着几盏马灯照明,看来照明神器“煤气灯”还没倒位。当时我对“煤气灯”充满了好奇,早就想亲眼看看这“煤气灯”是怎样亮起来的。于是我拆转去剧场的路,向堡南离剧场不远的车马大店跑去。我知道每次唱戏剧团的道具组和乐队组都在这里下榻,“煤气灯”也是在这里点好抬到剧场里的。今天的好好看看这个神器的始末!

左云县大众剧团点“煤气灯”的那个人我隐约记的人们叫他王师傅,个儿不高是个驼子。穿着很考究,一身毛蓝中山装平平展展,平底儿千层底圆口布鞋白边儿黑帮儿一尘不染。黑亮的長发偏分头梳的整整齐齐。背上无论何季节老是披着一件栽绒领子的蓝大衣,取暖有意遮丑盖背上的罗锅是真。别看此人其貌平平还略带猥琐的样子,可玩点“煤气灯”可是大拿!

当我气喘嘘嘘的跑到大店一看,大店已是灯如白昼。挤到门里一看,五盏“煤气灯”已点好挂在大店的晾衣绳上。王师傅正好点最后一盏。只见他将吊起来的灯的圆圈型的油箱里加媒油。大约加了两油壶三斤多的油后就开始拉动装在油箱上的打汽筒一拉一推的往里打气。装在油筒上的气压表很快就指向红点,他转了一下打气手把将手把锁定。马上从一个纸合里取出一个型是网罩的黄白色的袋子套在灯盘上的耐火灯口上并拉展下垂。并拿出专用的汽灯针在灯口上方捅了几下后就扭开了开关。这时就发出了,丝!丝!的放气声,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王师傅麻利的从裤口袋里掏出一个玩艺儿,啪!的一声打出了火苗!并伸向了丝丝作响的下垂的网罩。哄!一声网罩点着了!冒着红火黑烟。只见王师傅左手稳住灯盘,右手握住开关手把慢慢的调整放气幅度。一会儿,黑烟没啦!没了黑烟的网罩里的火苗由红变黄,网罩开始收缩,罩里的火苗由黄而白,由白而亮白。网罩已收缩成一个鸡蛋大小的形状,并发出了沙!沙!沙!的均匀的响声并向四周扩散出一片白光。王师傅锁紧开关,甩了一下垂下来的一撮长发,并从上衣袋里摸出一支烟叼在嘴上,裤兜里又拿出那个打火的玩艺儿,啪!一声后点着了烟!猛吸一口后停了很一会儿鼻孔里冒出两股粗大的烟柱后,手一挥,喊了一声上灯!于是进了三组人,两人一组一根杆两盏灯。王师傅一盏一盏的上好玻璃外罩,一组一组的抬向剧场。这前前后后大约也就是个二十几分钟吧就搞定了六盏灯确实是高手。我除亲眼看了王师傅点灯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我听别人说,王师傅点灯点烟的那个会打火的小玩艺儿就叫“打火机”!

灯光一到,舞台一片光明。衬托的幕布也比白天好看了好多。我从人缝中挤到卖票口正要买票,一个人一把将我拉了出来。回头一看是堡内儿时玩伴楞金明儿!他急急的对我说:买啥个票!跟我走!钻围子!我已选好地方!我让他连拉带拽的拉到布围子西南角与台子结合部的地方,撩开没压紧的布围子顺墙钻了进去。人是进来了但那个心跳个不停,生怕让维持秩序的人抓起来让姥爷来领人,那可丢大人啦!好在楞金明将我推进人群后,他附耳对我说:你找地方!我还岀去接朋友!说完就钻出了人群不见了影儿!我还顾一下周围的人群没人注意我这个半大孩子,就心安理得的挤到前面放木头的地方座了下来。并暗自窃喜,明天又能看三场“西洋景儿”!每当想起这档事儿,除了哑然失笑外,不仅想起儿时哪个楞头楞脑的玩伴儿楞金明儿!可惜他在十八九岁时得了糖尿病,那时对这种病也没个好的治疗方法,生生的拖了好几年,最后还是不到二十多岁就去世了!哎!又扯远了!说正事儿!

今晚我座在前三排,就在文场乐队的下边。那个弹三弦的歪嘴师傅我彻底看清了!并对人们说的嘴歪眼斜,手弹三弦的话的到了质的认识。好长一段时间就认为只有嘴歪眼斜的人才能弹三弦!真是幼稚!

正漫无边际的暇想时,台上的开场锣鼓响了起来!今晚演出的是《杨八姐游春》那伴演八姐、九妹的“水上漂”“两朵云”伴像俏丽俊雅,丰彩奕奕台步稳健。游东郊丶游西郊的唱段美妙动听,那时我对唱词也不全懂,但那抑扬顿挫的唱腔还是把我这个小戏迷看的听的傻了眼!特别是“小崩楼”今晚的老旦出了大彩,她伴演的佘太君,海桃红伴演的王丞相、鲜果红伴演的宋仁宗丶羊倌黑伴演的刘文晋在“要彩礼”一场中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小崩楼”在“要彩礼”中的唱腔中,将晋剧唱腔中的平板、夾板、二性、乱弹、流水丶紧打慢唱等应用的得心应手!再加上海桃红伴演的王丞相幽默风趣的表演,引的观众时而紧张静默,时而大笑叫好,格好儿声鼓掌声此起彼伏!我也随着大家朦朦懂懂的跟着叫好拍手。自己也觉的唱的好!演的好!应该鼓掌、叫好!

好戏只觉时间短,不觉到了十点半。布围子已卷起,看衬戏的人涌进了剧场,秩序就有点儿乱了。我怕散戏后人多不好出剧场,让妈和姥姥她们着急,就挤出了剧场一步三回头的向姥姥家走去!刚到家我就听到了散场的锁呐声和呼老唤少的人群声。困极了!上坑倒头就睡。梦中的“西洋景儿”和舞台上的八姐丶九妹余太君又复演了一回,梦中还笑出了声……

七天的会期我看了七天戏。每年如此,直到六十年代后期随着文革的开始,这唱大戏的活动逐年淡化了。那令人魂牵梦绕的姥姥门前唱大戏的活动,长年日久也就沉淀在我的记忆之中!

时隔半个世纪多,当年的懵懂少年己是华发白头。在这五十几年的人生中我看了多少戏,确实也记不清了。这其中不乏有名团名演员,也参加过多少场交流会,会演会都是即过即忘。唯有这儿时姥姥门前唱大戏的记忆',-魂牵梦绕不能忘怀!这真是:

华发才知人生短,

少年方是黄金段。

姥姥门前唱大戏,

时代铭记话当年!

2019.8.1O. 农厉七月雁同民俗祭祖庆丰,回姥姥坟前一祭。时过景迁物是人非思绪连连草成此文以示纪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