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世人皆知蒲松龄是历史上的文学巨匠)

#渔经猎史,百科邀你分享# 提起蒲松龄,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该书以民间流传的鬼狐故事为基础,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抨击了时弊。蒲松龄的作品还有《俚曲》十四篇,戏剧三出等。

蒲松龄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世人皆知蒲松龄是历史上的文学巨匠)(1)

蒲松龄能创作出这些作品,这和他所处年代的社会状况是分不开的。当时北方河南、山东等省灾害频仍,农业凋敝不堪。广大农村地区不但经常遭旱灾,而且屡罹蝣、虮、螟、蝗之灾。许多农民被迫逃荒,流离四所。蒲松龄在《磨难曲》中写到:“不下雨,整一年。旱下去,二尺干。一粒麦子何曾见!六月才把谷来种,蚂蜡吃了地平川”。“一担筐,一扇瓢。上羊肠,路一条。未曾举步泪先掉。半世生长一块土,今为荒年一旦抛。这回生死也难料。”

蒲松龄面对这种惨酷的现实,在用笔来写一些“为民请命”的作品的同时,而且决心要研究农学,总结抗灾救民之方。他一反当时知识分子脱离实际的旧风气,注意深入民间收集农家抗灾除虫良法。他经常对灾情做实地调查,还亲自实验操作,注意考察驱蝗灭蝣的实效。经过艰苦的努力,他逐步掌握了丰富的农学知识,并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抗灾利农经验汇编成书,以实现自己“解民倒悬”的夙愿。他一生关于农业科学的著述非常丰富,主要著作如巜农桑经》、《秋灾后略记篇》、《蝗来》、《捕蝻歌》等所总结的经验,有些直到今天仍具有可行性,在我国古代农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蒲松龄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世人皆知蒲松龄是历史上的文学巨匠)(2)

针对当时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惨重的损失,蒲松龄把农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御灾的问题上。他在《农桑经》这部代表作中尤其突出御灾的技术措施,除积极主张早修坝堰,防止旱灾外,对当时猖獗的虫害还有专节记述。他指出为防止谷子病虫害应当采用拌种法,“夏初下种,多地下虫,宜用信石拌种”;“豆地宜夹麻子,麻能避虫”;还可以“麦种上调油”拌上谷子毒饵的方法,来防止地下害虫,等等。他在《农桑经》篇末还附有“御灾”一章,告诫人们要记住抗灾的经验教训:“天灾流行,所时有也……而捍御之法,人定也可胜天,因即凶年所经验者,记告世人”。该章内容包括白昼薰、烟驱蝗、并力驱杀蝗蝻,勤打蜉蝣,诱杀蜚虫及防麦旱、谷久旱补救法等经验,这些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蜚虫北方俗称土臭虫,地壁虱、属半翅目蟠科。这种害虫在每年七、八月是危害庄稼最猖狂的时期,蒲松龄指出它既为害麦类,又殃及禾谷,“经冬不死,害尤烈于蝣蝗”。因此他特别留意从群众中搜集除蜚经验,提出了拌种法、诱杀法和蜚地轮作法。蒲松龄在《农桑经》中指出用砒、柏油或芥子末拌种;还用“以咸鱼水灌瓶中,向垄中盛处理之”,实行诱杀;还可以实行蜚地轮作:“种芥、种麻,则虫自无”。这些都较集中反映了蒲松龄农学著述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

蒲松龄关心民间疾苦,针对时弊撰写农书,传播抗灾御灾经验,有利于我国北方农民增强抗灾能力和农业生产。蒲松龄以前,我国农书不少,多出于南方,没有北方的地方特点,他则填补了这个空白。他所撰写的农学著述是我国农学史上的宝贵遗产,意义重大。

蒲松龄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世人皆知蒲松龄是历史上的文学巨匠)(3)

【文/原创 图/网络 侵权联系即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