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三版红楼(影力波红楼梦加场)

去年,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一经亮相就获得好评,经过打磨升级今年4月开启新一轮全国巡演,5月6日-5月8日,回归金陵,三场演出,场场返场五次以上,观众久久不肯离去。当下市场对精品演出非常饥渴,江苏大剧院应观众呼声,本周的加场已开票。

同时,记者也了解到,大爆款《只此青绿》月底登陆南京,连演四场;2022“江南之声”音乐节,孟京辉经典戏剧、开心麻花音乐剧,以及传统曲艺等都将一一亮相,南京的观众眼福不浅。

盘点三版红楼(影力波红楼梦加场)(1)

【民族舞剧《红楼梦》升级,青年艺术家重新演绎文学经典】

观众说:

绝美又震撼,“游园”和“花葬”简直踩着我的心脏在跳

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学术指导,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在首轮巡演基础上进一步打磨和升级后,整台舞剧更加饱满,展现出十二钗更极致更丰满的生命力。

舞剧《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摈弃原著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繁复的情节,在保留原著经典段落《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归彼大荒》十回的基础上,新增非原著内容的《团圆》《花葬》两章,运用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戏剧性舞蹈语汇,诠释、解构了新时代年轻人视域中的《红楼梦》。

记者在演出现场亲身感受了观众的热情,掌声雷动,演员们一次又一次冲到舞台边缘谢幕。

盘点三版红楼(影力波红楼梦加场)(2)

“一为美,二为绝,虚实一恍,梦中惊醒,’游园’和’花葬’简直是踩着我的心脏在跳。”有观众表示,去年就看过两场,今年因为疫情,从4月延期到5月,但等待是值得的,新版“游园”令人惊喜,“当十二衩从乐池上升时,简直美呆,是前排的狂欢!”

也有观众表示,首次看舞剧,起初还担心自己看不懂,没想到这么绝美又震撼,各个段落处理得非常棒,“‘幻境’段落简直如梦如幻,符合我对太虚幻境的所有想象;‘省亲’段落,君臣礼节被物化成宽大、僵硬的官服,演员在穿脱服装的过程中,将人物内心的束缚与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花葬’段落,演员们褪去繁琐的头饰和服装,用张力十足的肢体语言,表达隐忍后的抗争。此时,倒在花丛中的是身份和权势的禁锢,而重新屹立的才是褪去矫饰后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观众感慨表示,整场没有一句对白,但舞蹈家们的举手投足都是语言,都是情绪,都是故事,舞蹈实在是太美好了。看完之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准备重读《红楼梦》,“感谢这部舞剧,我想这可能就是意义所在:剧场提供了一个艺术传承的平台和空间,在原著书籍中感悟文化经典,在舞蹈艺术的领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盘点三版红楼(影力波红楼梦加场)(3)

专家说:

“花葬”段落体现了创造力和美学勇气

打磨升级后的舞剧《红楼梦》不仅对元春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等重要情节进行舞台形式的重新编排,还新编了“团圆”的尾声。在繁华落尽后,《花葬》让“十二金钗”的身姿重现于舞台。

此幕形式新颖,引发热议,作家毕飞宇提到:“‘花葬’段落极棒,体现了团队的创造力和美学勇气,这个小说里没有,但恰恰是红楼的本质和精神。”

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苗怀明也指出:“最后的‘花葬’段落演员放得很开,能够把前段中压抑的悲感彻底释放出来,不管是埋葬青春、爱情还是生命。”

也有剧作家表示,经典名著《红楼梦》以舞剧形式呈现十分难得。全场十二幕基本上将原著主要内容通过关键情节、人物关系、舞蹈语汇表现。全剧人物众多,但突出了主要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抒发情感,如“省亲”一幕,外壳(皇服)与内心的象征性处理很别致,富有哲理性,因此悲剧感很强。仪式化的场面加强了戏剧性,渲染了情绪,作为综合艺术,令人赏心悦目。

盘点三版红楼(影力波红楼梦加场)(4)

导演说:

年轻观众若重翻《红楼梦》,这会是一件美妙的事

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的主创团队都是年轻人,巡演的主演班底以中国舞蹈界新生代的杰出代表为核心,黎星、李超担纲导演,李艳超、李倩、胡婕、张娅姝等十几位国内的“90后”优秀青年舞者担任主演。

风华正茂的年轻艺术家们再造了“大观园”青春王国的奇迹,令诸多文艺界专家在其中感到了新生力量。有评论认为,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从青年一代艺术家的视角对民族文学经典的重新演绎。

黎星和李超两位导演表达了对经典文学名著的深深敬意,“我们的舞剧既做给了解《红楼梦》的人看,也做给不了解《红楼梦》的人看。如果年轻观众因为看了舞剧《红楼梦》,回到家再重新翻开《红楼梦》,回到中国文学的海洋中,这会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

盘点三版红楼(影力波红楼梦加场)(5)

【“青绿热”终于要来宁了,《只此青绿》即将连演4场】

送走舞剧《红楼梦》之后,月底南京将迎来另一部重磅级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此前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的选段登陆B站跨年晚会,达成1.8亿实时观看人数。随后,该剧选段登上2022年央视春晚舞台,观众赞其“绝美”“美哭了”,迅速上了热搜,引燃了一波网络刷屏和转发潮,人们再次看到一次中国传统文博美学的现象级“破壁”与“出圈”。4月21日,“只此青绿”还被写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持续已久的“青绿热”,终于要来南京了。原定于2021年11月在江苏大剧院上演的《只此青绿》,延期半年后,终于要与南京观众见面了,将于5月27日-29日连演4场。

盘点三版红楼(影力波红楼梦加场)(6)

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历经千年色彩依旧的名画《千里江山图》吸引了全世界追求美、爱好美的观众的目光,《只此青绿》借助地面四层转台、空中三层轨道等精妙的舞台装置,营造了山水画高远、深远、平远几个维度的有序交错,以美的方式传递东方美学的概念。这场古典美学的盛宴,网友称之为“一场穿越千年的美梦,看完已是泪满襟”。

在业内人士看来,《只此青绿》对《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还原,“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已经提供了相当成熟的艺术母本,其设色之精妙、构图之磅礴、意蕴之丰厚,本身就是极大的审美享受。《只此青绿》对图画意境几乎进行了一比一再现,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舞剧很自然地共享了图画的审美层次。诗剧和图画,本质上是不同的艺术门类。《只此青绿》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艺术转化,实现了气脉上的贯通。”

更难得的是,从首演到巡演,其创作团队一直在收集观众反馈,对舞蹈进行修改和调整。导演之一的周莉亚表示,“《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它的魅力在于,哺育我们灵魂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广大观众之间,浪漫的双向奔赴”。

盘点三版红楼(影力波红楼梦加场)(7)

【多说一句】 创新表达让传统题材剧目火出圈

无论是舞剧《红楼梦》还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观众们的感慨是一致的:“原来最能打动我们内心的还是传统文化。”

其实在《只此青绿》《红楼梦》之前,这些年火出圈的还有《孔子》《杜甫》《诗经·采薇》等多部舞剧、话剧、音乐剧。此前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等一系列节目,也都让人眼前一亮。传统文化题材舞台剧目为什么会日渐受到欢迎?综合来看,创新表达是出圈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它的故事和表现形式能吸引现代人走入历史的时空。

近年来,展现传统文化的作品越来越多样化,戏曲、相声、音乐剧、话剧等演出形式不断融入传统文化主题或元素,作品的呈现方式也更符合时代发展、更加年轻化。

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秉承尊重原著的原则,致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由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新追求的年轻优秀艺术家为其注入现代意义,进行了当下的演绎。而《只此青绿》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和舞蹈技巧上都做出了创新,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这些传统题材舞台剧的热演,也体现了当代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正身处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传统题材舞台剧成为寄托这份文化自信的载体。

正如《只此青绿》导演之一韩真所说,团队创作时没想到它会“出圈”,“但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学、诗词歌赋以及绘画等告诉当代的我们,中国人充满诗性。对于这点,我们在创作时一直很自信。”

实习生 王易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盛媛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