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44——大圈的转

1.内旋和外拓

上一堂课讲了半圈规则,书法中的转圈,以半圈为一单位,超过半圈就会引起绞锋。这是很基本,却又被人长期忽略的概念。王羲之第八代传人,唐朝大书法家虞世南对此有深入的论述。

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讲到行书时这样说:"行书之体,略同于真。……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请各位注意,这里出现了"内旋外拓"这四个字,我用红颜色标示,具体意思我等一下解释。

在讲到草书时,虞世南这样说:"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促,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这里又出现了"外拓"和"内转"。而且还有一句话"左为外,右为内"。这六个字就是一把钥匙。没有这六个字,我们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了。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1)

在顺时针转动的时候,右半圈是向自己这边拉过来,这就是内旋,然后左半圈是向外推出去,所以叫外拓。虞世南说"左为外,右为内",就是这个意思。

在书法中,顺时针转较多,这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2)

可能与大多数人用右手有关。你看智永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3)

这个草书"象"字,就是不断地写顺时针内旋圈。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4)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5)

如果你是逆时针转动,那就正好反过来了,左半圈是向自己这边拉过来,成为内旋,然后右半圈是向外推出去,这就成为外拓。举例来说,王羲之《得示贴》,这个"也"字,最后一笔就是逆时针内旋圈。又如"永"字八法第三笔"努",也是逆时针内旋。

内旋是由外向内,外拓是由内向外,这是两个相反的方向,它们的交会点,就是我上一堂课讲的绞锋点。毛笔毫毛只所以会绞锋,就是因为行笔方向改变,由于摩擦力的关系,内圈毫毛和外圈毫毛就会交换位置,这样一来就绞起来了。但再过半圈,毫毛又交换一次位置,绞起来的毫毛就回到原来的状态,绞锋也就自动消失。我把这一点称为纾结点,就是虞世南讲的"而环转纾结也"。

上一堂课我给大家看过这个"帝"字,它下面连续有几个圈,因为不懂怎样避免绞锋,所以笔锋一过绞锋点外拓,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6)

就因绞锋而产生大量飞白。当它走到纾结点时,毫毛恢复原状,所以右半圈内旋就没有飞白了。

2.各体点画的内旋和外拓。

我们来看看,各种书体的点画是怎样运用内旋和外拓的。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7)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8)

弧线最多的是篆书,我举秦朝李斯《绎山刻石》"曰"字为例。先写两横,然后依次写左边弧线和右边弧线。现在我们知道了,左边弧线是逆时针内旋,右边弧线是顺时针内旋。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9)

又如这个"不"字,第一笔是横,第二笔、第三笔是相对的两条弧线,先逆时针内旋,再顺时针内旋,第四笔是一竖,然后第五、第六笔又是相对的弧线,同样先是逆时针内旋,然后顺时针内旋。

有时候看起来很长的弧线,也只是顺逆两种内旋圈连接起来的。如吴昌硕临《石鼓文》这个"以"字,第一笔顺时针内旋,第二笔逆时针内旋,第三笔又改为顺时针内旋,将来我讲篆书课程时会详细分析。篆书点画,只是用横竖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10)

直线和内旋弧线。

隶书承接篆书而来,它增加了直线的运用。但如果写弧线,同样也是用内旋的。你看这个东汉《曹全碑》的"父"字,一共四笔,其中两根是顺时针内旋,两根是逆时针内旋。这里看不到外拓圈,但实际上从写完撇到捺,笔锋飞度是沿着外拓圈走的。

简言之:汉字横笔从左到右,竖、撇、捺都是从上到下,不会反方向写。除了钩,正体点画基本上不用外拓。外拓往往是点画间的联系,也就是踆锋路线。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11)

举例来说,一个"十"字,我们看不见外拓圈,但在草书如王羲之《平安贴》中,外拓线就有了。这是踆锋的中线,表示两个点画的连接。这两笔横竖,不是分散独立的,是一个笔势。这外拓圈就是由下往上写,倒笔。

把外拓圈写出来,是从草书开始的。因为草书的点画经常是连接的,所以在草书中,外拓圈不仅仅是牵线,有时候还成为草书的笔画。这是《急就章》"列"字,你看它下面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12)

写了一圈半,包括三根弧线:左右两根蓝色的是顺时针内旋,中间这一根就是顺时针外拓线。这不仅仅是牵丝连接,本身已经成为草书笔画的一部分。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13)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14)

但因为绞锋问题,外拓圈不容易写,你看传为唐朝《古诗四贴》草书"别"字,顺时针外拓圈两个箭头所指的地方,其实都是补了一笔。作者用倒笔往上写,很失败。

至于逆时针的外拓圈,那就更不容易写了。《古诗四贴》草书"老"字,连续三次逆时针外拓,第一次和第三次写得小还可以,接近于一个节点,第二次写大了,又出事了,出现了黑黑的一大块。

3.避免绞锋的方法

如果你能避免绞锋,那么写外拓也就没有问题了。

3.1到绞锋点飞出

汉字本来的设计,原本是不写外拓,譬如皇象《急就章》一个简单的"人"字,只有两笔,一撇是顺时针内旋,一捺是逆时针内旋,绞锋点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一撇的结束的地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15)

方。有没有外拓圈呢?那就是连接撇捺的那个半圈。这个外拓半圈是飞度的,不是在纸面上实际写的。这样一来,就避过了绞锋的问题。就算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16)

是行草书,都可以用这个飞度的方法。一到绞锋点就飞出。

这是行书,王羲之《兰亭序》,这个字王羲之也没有用外拓圈,两个连接的线条都是用飞度的。这一招在真书中就更多了,真书就是隐藏外拓圈。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17)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18)

你看这两个"力"字,都是草书,第一笔顺时针内旋,到达绞锋点飞出。然后再写一撇,也是顺时针内旋,不写外拓就没有绞锋的问题,这叫"惹不起还躲得起"。见着你这绞锋点有点麻烦,我避开就是了。

3.2把外拓圈尽量写小

第二个方法是把外拓圈尽量写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就等于一个节点。节点我已经讲解过,大家都会写了。《古诗四贴》这个"老"字,逆时针外拓写大了有点问题,下面这个就把它缩小,是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19)

不是很像一个节点?那就顺利过去了。

王羲之《十七贴》"先"字,这个字有两处外拓,王羲之把它们都最小化了,小到几乎感觉不到。

绞锋原本就是因为摩擦力的积累引起的,现在小到一个点,来不及摩擦已经过去了,这个方法不是很聪明吗?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20)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21)

唐朝孙过庭小草,最近于王羲之,孙过庭《书谱》有四个"先"字,上面的外向圈真的很像王羲之。下面他干脆用了飞度。

3.3用尖锋外拓

第三个方法,用尖锋外拓,草书以使转为形质,外拓有其价值,行草书中的牵丝,用尖锋写,容易写。尖锋和纸面的接触只有一个点,摩擦力最小。那也就意味着尖锋过绞锋点,笔心毫毛几乎不会绞起来。

所以在接近绞锋点的时候,把笔锋逐渐竖立,以取得尖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22)

锋,这样就可以安全地过绞锋点了。你看王羲之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23)

这个字,一竖下来是侧锋,但收笔逐渐改用尖锋,而以尖锋外拓,下一横又回到用侧锋。

这个"妄"字有一笔是逆时针外拓,这也是用尖锋写的。

唐朝流行雀嘴笔,从日本正仓院所藏唐笔来看,笔头普遍短小,笔心用硬毫,而且外面用麻纸包裹,这样的笔自然不容易绞锋。而现在流行羊毫长锋笔,属于宋代以后的无心散卓笔,绞锋就成为普遍的问题。

有一位大家很熟悉的唐代书法家怀素,历史上说他写草书"左盘右蹙如惊电",速度飞快。为什么他可以写得那么快?连外拓都很少绞锋。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他使用硬毫短锋笔。所以历代都强调,书法用笔笔心最好是兔毫。短锋硬毫有利于使用尖锋,长锋软毫则便于使用侧锋。

3.4用侧锋换面。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24)

一讲到侧锋,马上就有八面锋的用法。侧面可以改换,用前后两个面各写半圈,也可以避过绞锋。上一课讲小圈节点,就是用这个方法。用于大圈也可以。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25)

这种换面的写法,优点是速度快,缺点是只能用一分、二分笔。如果你用三分笔,就难以翻身。

你看王羲之这个"茂"字的左下角外拓,是不是跟上一堂课讲的节点小圈写法很相似?又很像以前讲过的顿笔收。

3.5加节点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26)

各位还记得"永"字八法的原则"笔笔断而后起"吗?这是一个简单而聪明的办法。把长线条分成短线条去写,这样当然容易了。

我拿勾努势为例,如果你起笔两面换,然后转弯三面换,最后写钩三面换,这就是一条长线条,中间没有收过笔,方向换了好几次,写起来会很麻烦。而你把它断成三根短线,写一段收一次笔,然后踆锋写下一笔,难度就大为降低了。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27)

内旋、外拓原来各是一个半圈,当你写的时候,不要把它们连接起来当作一个圈来写,这就是写长线条了。正确的想法,应该是当作两个半圈,而中间加一个节点,收一次锋,把笔心回直,然后接下去写外拓,这样就是新的一笔了。新的一笔写半个圈,当然是没有问题的。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28)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29)

加节点是用笔重要的手段,理论上任何地方都可加。但通常只需要加在起笔和收笔处。两笔交会,一个收一个起,就自然过渡了。你看《远宦贴》这个"救"字,第一笔线条太长,又涉及外拓,王羲之就加了一个节点。

什么叫外拓(什么是内旋和外拓)(30)

这是王羲之《远宦贴》草书"武"字,中间这个圈,看清楚了,也是加了节点的。

这个"安"字收笔长圈,因为加了一个节点,所以就没有牵丝,避过了外拓的问题。

今天的练习是写一个圈。最简单的就是写一个"人"字,我们书法里面称它为"交争势"。

那我们可以有四个写法:第一个是写一撇以后,飞出去写一捺;第二个是侧锋写下来,到这儿用尖锋拉出去写一捺;第三个是用侧锋写下来,也用侧锋换面的方法写一捺,那么你看,这个地方是细的,这个地方是粗的,因为它前后两个面都是侧锋。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加节点,来到这儿以后,收笔加一个节点,然后你出去,就有牵丝了。

本节要点:

内旋和外拓。

各种书体的内旋和外拓。

写外拓避免绞锋的方法。

要点解读:

思考题:

为什么虞世南只是在《笔髓论》"行书"和"草书"中论述内旋和外拓?

为什么唐人说钩不宜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