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朴而又宁静的古代小村落(多元文化交织孕育古风村落)

一个古朴而又宁静的古代小村落(多元文化交织孕育古风村落)(1)

一个古朴而又宁静的古代小村落(多元文化交织孕育古风村落)(2)

古榕树龄已近千年

科名村位于安溪尚卿乡的西北部,因地处高丘上平地,故又名“高坪”。据传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大称帝时曾在此设科举考场,取名科名,沿用至今。村里有一所科名中学,学校所在的科名村及周边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承载许多独特多元的地域文化——冶铁文化、瓷窑文化、状元文化、古街文化、古榕文化……在科洋村“边埔”角落,矗立着一座由石头砌成的“土楼”——凤安楼,土楼墙壁上累累的弹痕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峥嵘战史,让人想循着它探寻这个多元文化浸润的古村落。

冶铁遗址:道出历史的沧桑和辉煌

科名村的青洋村自然村曾是宋代官方设立的专职冶铁场之一,是泉州内陆腹地的重要铁矿分布区。据清乾隆《安溪县志》载,青洋在北宋就是冶铁的官窑。境内有宋代冶铁场数处。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称:“庆历五年(1045年),青阳(青洋)铁冶大发,即置铁务于泉州。”近期发掘的青洋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

瓷器古窑:窑火曾经绵延700多年

除了冶铁,科名、科洋、银坑等地也是明清海丝重要的瓷器产地。明嘉靖《安溪县志》载:“瓷器出崇善、龙兴、龙涓三里。”“龙兴里”即尚卿。清乾隆《泉州府志》载:“瓷器出安溪高坪……”银坑原称“窑坑”,即以坑沟中建有古瓷窑得名。科名及周边的瓷器烧制自明初始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曾有瓷窑十多处,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仍然可以看到烧瓷的烟火。

状元故里:匾额诉说着过去的荣光

祖籍科名的黄培松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参加武科乡试得第二名,光绪六年(1880年)赴京会试(武科)获第一名,殿试获一甲一名,钦点状元及第。位于科名、科洋的黄氏大宗祠内,悬挂有黄培松手书的“状元”匾额。

古榕传说:“树神”文化令人向往

在科名村的旧圩场后面,生长着一棵极为奇特的树——樟中榕,即在樟树中生长着一棵榕树,树中有树,树龄已近千年。榕树犹如一把撑开的巨伞,浓荫蔽日。《安溪县志》载“科名状元地,榕树盖安邑”,说的就是当时该树之大在安溪县可称冠,不啻为科名村一奇特的活文物。

榕树树头外面包着一块3米多高、2米多宽的樟木,榕树长在樟树中。据《安溪县志》载:大樟树,周围五丈(1丈=3.33米),高二十余丈,覆荫数十丈。相传为唐所植。清乾隆九年(1744年)秋,樟树遭雷击起火焚烧,仅存树头,后又萌蘖复生。后来有鸟儿含榕树籽放入并发芽,榕树越长越大,老樟树最后被榕树取代,成“樟中榕”异景。

古街古店:保留旧时繁华的印记

科名有规模的集市形成于明末清初,集市地点原在大榕树下,后来,当地政府对大榕树周围的墟场进行规划,兴建两条横街和一条连接两横街的纵街,形成“工”字形的街道格局,俗称“上工街”“下工街”和“中街”。古街两侧的建筑主要是土木结构骑楼式的店铺。科名村延续历史传统习惯,设每五天逢农历二、七为一期墟日,俗称“科名墟”,每逢墟日,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于此交易农产品,场面热烈,是别具山村风情特色的集市。 (赖小玲 黄炳坤 黄文明 文/图)

来源: 东南早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